毛相林:与坚石斗硬 为一方百姓寻得富路安康

2021-01-18 17:34 作者:邓丽君 王爽 来源:《中华英才》半月刊
大字号

为下庄村脱贫致富奉献毕生心血的毛相林

和平与繁荣是全人类共同向往的目标,但贫困却成为人类社会难以摆脱的顽疾。

2020年,中国逆风破浪,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使得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这一重大胜利,再次令世界瞩目。

成绩的背后是无数扶贫干部奋战一线的身影,他们将最美好的年华、最执着的追求,留在了养育他们的热土上,也留下了中国扶贫事业最浓墨重彩的第一笔,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村委会主任毛相林便是其中之一。

下庄村地处重庆市巫山县小三峡的深处,四面被大山包围,几十年来,下庄村人想走出这“天坑”,只能沿着一条近90度垂直的悬崖向上攀爬,稍有不慎便会坠崖身亡,“上山鼻杵路,下山腿发怵,来回走一趟,眼花头又昏”,当地口口相传的歌谣,道尽了村民的辛酸与苦楚。

你很难想象,1997年时,下庄村全村397人里,竟有300人未见过电视机,150多人一辈子不曾走出过村子,160多人连公路长什么样都没见过……当年,全村唯一的现代化电器——一台面条机,还是被拆分成十多坨,往返县城十多次,才背回来的。

那时的毛相林便已深知,“没有路,他们就是最后的下庄人!”

下庄村盘山公路

为一方百姓福祉,他硬是耗尽整整7年时间,带领村民用最原始的方式,在悬崖峭壁上凿石修道,铺就了一条8公里的“绝壁天路”,这样的壮举已深深载入中国扶贫之路的历史,是勇气使然,更是信念驱动。

“山凿一尺宽一尺,路修一丈长一丈。就算我们这一代人穷十年,苦十年,也要让下辈人过上好日子。”毛相林的话让很多人泪目。

不等不靠,天路自己凿,不怨不哀,幸福自己找。就在“天路”通车仅两个月后,他又带领村民一口气把路修到了下庄村小学,一边办教育,一边抓致富。2016年,下庄村在全县率先实现整村脱贫,2019年下庄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2670元,远近闻名的贫困村,从此走上乡村振兴的致富路。

2020年11月18日晚,重庆全城亮灯,致敬“时代楷模”毛相林

2020年11月18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授予毛相林“时代楷模”荣誉称号,并号召全社会向他学习。当晚7点30分起,重庆主城都市区中心城区多个地标建筑同时亮灯,以此向“时代楷模”毛相林致敬。

“当了‘时代楷模’,就要有楷模的样子,我还要为下庄再干几年。今后,我可能更忙,更照顾不了家了。”从北京回到下庄当晚,毛相林召开家庭会议,为家人们分工,叮嘱家人要继续支持他的工作。

如今,下庄村不断迎来一波又一波慕名前往的人,大家不辞辛苦,只为看一眼挂在绝壁上的“天路”和那修路的人。

可以说,毛相林以表率的力量,构建了一个脱贫致富的强大正能量集体,他所凝聚的下庄精神,正是脱贫攻坚过程中形成的伟大精神,是新时代愚公精神的典型代表。

悲壮与希望  一份信念 一生守护

“只要路修好了,把我这个村干部免了也没关系。就算是蚂蚁啃骨头,我们也要在绝壁上‘啃’出一条路来。”

究竟是多大的毅力和勇气,让毛相林能够坚持在悬崖绝壁上完成修路壮举,撇除情怀使然,他的不怕苦、不服输的性格也是关键因素。

毛相林1959年出生,当年,母亲没有奶水,是村民们用菜叶兑水喂着他长大的,在他的记忆里,饿肚子几乎是常态。

因为父亲患有严重的支气管炎,无法干活,母亲身体也不大好,缺乏劳动力的一家,挣不到工分,自然成了村里的“缺粮户”。毛相林是家中老大,还有四个妹妹等着吃饭。10岁开始,他每天天不亮就要上山放牛,然后再去上学。直到14岁,父亲病重,刚上初中半年的他,不得不辍学,从此劳作成了他最重要的事儿,“我干活都是从天亮干到天黑,如果我不去做,就没有饭吃,全家的生活就更困难了。”

自小吃过苦的人,更懂得“辛苦才能讨到饭吃”的道理,“过去饭不够吃,我饿着肚子也要去干活,现在吃得饱、穿得暖,还有什么事情干不成?只要回顾过去,想到当年的经历,我做什么事情都不会感到害怕。”所以,于他而言,修路这件事,再难也能坚持,因为不修路,下庄永远没出路。

小时候的辛苦是为了家人,长大后的修路是为了全村人,他是有情怀的,而那份情感里深藏着感恩和回馈。

下庄没有路,煤炭运不进来,村民们只能倚仗烧柴度日。下庄人砍柴不易,有人因砍柴,在崖上一脚踩空,再也没能回来。

毛相林清楚记得,父亲去世时,很少下雪的下庄村,下了很大的雪,积雪甚至压弯了树枝,天气特别冷,而他家却没有一点柴火。正一筹莫展的他,忽然看到陆陆续续的村民冒雪赶来他家送柴,“全村的人几乎都来了,一家送一点,柴火堆了很多,我家烧了两年才烧完,这件事我记一辈子,那些柴火是村民们冒着生命危险换来的。他们那样支持我,我又怎能不时时刻刻把老百姓放心里呢?”

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年轻时,他也曾到湖北宜昌打过工,但干了两个月就回来了,只因村里写信说需要他,“如果我丢下老百姓出去了,就是对党不忠,对老百姓不负责。我们这个地方虽然穷,但是再穷,我也要想办法让它变好,带领老百姓一起脱贫致富。”

当年修路,没有资金,他便带头卖猪卖粮,全村劳动力在他的感召下全都上了工地。

1997年农历冬月十二,全村从17岁到63岁的劳动力,跟着毛相林许下“沟死沟埋,路死路埋……生死自负……”的誓言,随后,“鱼儿溪”畔炸响了第一个向封闭与贫困宣战的开山炮。

没有炮眼,放红绳凿;没有挖机,用双手刨……毛相林带头在绝壁上悬空钻炮眼、安放炸药雷管,带头搬石头、铺路。晚上,他总是睡在窝棚最外面。妻子王祥英回忆,“个把月回家一次,有回在绝壁上住了3个月,回来时又黑又瘦,我都快认不出他了。”

为了修路,毛相林给举家从下庄搬到湖北的黄会元打去电话,希望回来帮忙。黄会元是下庄村为数不多的出去打过工、见过世面的人。黄会元二话没说,当即回到老家,还借钱买了一台凿岩机。

未曾想到的是,1999年10月1日,黄会元被巨石砸中,坠落山崖。原《万州日报》记者侯长青亲眼目睹了黄会元从崖壁坠落的过程,让他最震撼的是,和黄会元一个工段的袁孝恩等6名村民,突然齐刷刷朝着悬崖跪下,“6个赤裸着上身的汉子眼里满是泪水,但没人哭出来。他们黝黑的脸上,写满悲壮和坚毅。”

突发的意外,让毛相林悲痛万分,路是他提议修的,人是他叫回来的,压力与愧疚喷涌而出,“我不知道,继续修下去,还会不会死人?”内心无比坚定的他,第一次产生了动摇。

就在此时,黄会元72岁的老父亲站了出来,当着全村人的面悲壮地讲:“我们这个地方这么苦寒,我们数十代的人受了这么多年的辛苦,哪怕我儿子死了,我也期望大家再努力一把,我们公路就修通了,就摆脱这个贫困了……”

参与修路的下庄村村民在悬崖峭壁上打炮眼

老人的大义激励了大家,第二天,毛相林第一个攀上悬崖。修到“鸡冠梁”和“私钱洞”这两个最危险的路段时,看脚下便是万丈深渊,放完炮后,大家都不敢下去,毛相林自告奋勇将这根绳子拴在自己腰上,下去确认安全后,才让大家下去修。他就像火车头一样,带着大家一路向前冲。

公路在炮声中一段一段向前延伸,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也送来支持,源源不断的物资被运到了下庄村。

2004年4月,路通了,这是下庄人用自己的生命凿开的。而这改变命运的代价也着实惨烈,7年间,相继有6条鲜活的生命逝去,两人终身残疾,受伤的人更是不计其数!

参与修路的下庄村村民把“厨房”搬到了施工现场

村民彭仁松坦言,一辈子也忘不了路通的那一天,“毛主任找了一辆车,全村的男男女女,都跟在车后面走了一遍。一位从未出过村的八十多岁的老人,让我们把她背到公路上,她就想看看路的样子。车子开到终点,毛主任对大家说,‘今天是祖祖辈辈都盼望不到的事,在我们这一代把路修通了,我对得起全村的人,也对得起死去的兄弟们’,说完他哭了,我们都哭了!”曾经熬过的苦,在那一刻释然了!

从北京领奖回来,毛相林特意在鸡冠岭下了车,这里建有英雄谱,上面有修路村民的名字,特别设置了筑路牺牲人员的名单。他抱着“时代楷模”的荣誉证书和奖牌,默默地伫立了几分钟后深情地讲,“这份荣誉属于下庄人,属于修路的村民,特别是6位村民,他们没有白白牺牲。”

下庄到镇上的距离,从之前的三天两夜,缩短到了一个半小时的车程,下庄人渴求已久的新生活,正顺着这条艰难开通的路向前延伸。 

坚守与梦想 一路憧憬 万般收获

“为老百姓谋幸福就是我的梦想,在下庄干出个样子来,才对得起跟我一起修路的群众……一个共产党员就是一面旗,有事莫往后头躲,要往前冲。心里要想着群众,要一心为民。只有这样,群众才会跟着干。”

路修通了,但毛相林明白,这只是下庄村人脱贫的第一步,下庄要发展,还得靠产业。

产业的选择,他走了颇多弯路。培育漆树,种了两万株,2007年夏天全部热死。养山羊、蚕桑,也因技术等原因均告失败。他痛定思痛,明白只有依靠科学,才能实现产业致富。在多方考察学习后,他决定因地制宜发展柑橘产业,最终选择了纽荷尔和脐橙两个品种。

村里没有种柑橘的经验,毛相林自己去外面学,不懂技术就买来书在家自学,他一块地一块地去看,一户一户去教,还请专业技术人员到村指导。在他的不懈努力下,2013年下庄村第一批500亩柑橘下树,2019年柑橘更是迎来大丰收。

下庄村的好日子,让村民笑逐颜开

如今的下庄村,以瓜果为主发展多种经营,麦子面、菜籽油、应季水果等绿色产品都很受欢迎,特别是在200亩桃树下套种的西瓜,因水分多、甜度高,还成了知名产品。2019年底,下庄人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修路前的40多倍。

试想,如果当时没有修路,可能大多数的下庄人会搬离下庄。当主持人王宁问毛相林,“那么苦,那么难,还有另外的路可以选择,为啥不走”。他却深情回应,祖祖辈辈用汗水把这片土地打造出来,我们也舍不得……400多口人,搬迁到任何一个地方,要占耕地,要修房子,国家还要付出更大一笔钱,我们下庄人就有这种特点,人穷志不穷,我们有决心开山凿路……他考虑的永远是大家所需,是国家利益。

下庄的一切,都已成为他的生命之重,走到哪,下庄的事都是他的牵挂。

去北京领奖前,他专门跑去柑橘园、污水处理施工现场、人居环境整治庭院等地一一检查,一一做了交代,才放心离开。到了北京,大晚上他还在给村党支部副书记杨元富打电话,叮嘱柑橘一定要用生物农药,勾兑比例不要搞错。出发前,他专门用手机拍了一张柑橘挂果的照片,碰到熟人,就拿出来推销一下。《时代楷模发布厅》录制前一分钟,他还在告诉记者,最牵挂的是村里的15000多棵橘子树,今年的柑橘管护资金还不够……他还想着,要是央视能让下庄柑橘露个脸,村里柑橘销售的事儿,就能成了。最终他的请求得到答复,他才顿感心头轻松了许多。

不安于现状,不断寻求发展的新契机,这是眼光,更是格局,这也是作为村干部的毛相林最大的特质。

“我们这里抬头是景,很适合发展乡村旅游。” 3年前,毛相林便带头改造了自家房屋,办起了村里第一家农家民宿。在他的带动下,村民们纷纷吃起了“旅游饭”。2017年,巫山县投入资金,帮助下庄村实施民宿改造,建成了19栋34户风貌统一的乡村民宿,还有65栋79户在规划建设中。

“不但我们能走出去,还要让外面的人走进来”,这是毛相林的新梦想。如今村里与巫山县博物馆合建的下庄人事迹陈列馆已初具雏形,他希望更多年轻人,能够了解这段历史,感受那份拼搏的精神。“下庄古道”“桃花源”等旅游景点也将相继建成,“再过两三年,旅游搞起来,我们的收入还会翻番。”毛相林信心满满。

如今下庄翻天覆地变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回到下庄、建设下庄。“大人流血修路为我们,我们读书为下庄明天。”这条书写在下庄村学校教室里的横幅,让观众印象深刻。在“时代楷模”颁授现场,毛连长、彭淦、陈天艳三位下庄村的年轻一代也来到现场,用朴素的话语,表达了要将下庄精神传承下去的决心。

2020年7月3日,毛相林在下庄精神陈列馆内讲述当年修路的故事

年轻人的回归让毛相林深感欣慰,他坦言,“我们这辈已经老了,也没读过什么书,年轻人的知识水平我们赶不上……在这些年轻人身上,我看到了由知识和文化作为基础的实干精神。过去,我们下庄需要的是一条走出去的路,但现在时代不一样了,下庄的发展需要知识和文化。一个地方如果没有知识和文化,是发展不起来的……他们也给了我继续奋斗下去的动力。”

可以说,下庄村人自强不息、奋发图强的精神,正是一代代中国人为中国梦汇聚的力量源泉。祝福下庄村,越来越好!

(2021.01.01 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