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基层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必须把基层基础夯实。要在加强基层基础工作、提高基层治理能力上下更大功夫,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补齐基层党组织领导基层治理短板,夯实基层基础。”作为一名村党支部书记,我深感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重要,2012年我回到车谷砣村当选村党支部书记后,我发现村里一些党员像丢了魂,没有组织观念和责任感。我坚信“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坚强的战斗堡垒”。党的组织力就是生命力、就是战斗力,只有党员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乡村才能活起来。我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每周五召开一次支委会,每月5日召开一次党员大会,每月上旬和下旬至少各召开1次党小组会,每季度最后一个月的25日讲一次党课,从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同时,培养了法律明白人,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制定了村规民约,建立了善行功德榜和道德银行。每名党员都主动联系1-3名生活相对困难的群众,不断强化党员荣誉感、归属感、使命感,把全村父老乡亲的劲拧在了一起,心聚在了一起,带领全村发扬老区精神经过2年6个月零29天的艰辛努力,将原来长9.75公里最宽处不足3米的坑洼山路全部拓宽到了8米,打通了一条致富路。依托红色文化和良好的生态资源,初步建成了中国•灵寿车谷砣康养旅游度假区,乡亲们吃上了生态饭,挣上了旅游钱,全部搬出了小土屋,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民居。2023年成功争创全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村级实践交流基地,2024年成功创建3A景区。乡亲们都说:“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打心眼里感谢党中央,感谢总书记。”
全国人大代表陈春芳(左)与中华英才记者宋金甫(右)
党组织作为基层治理的核心和龙头,离群众越近、懂群众越多、帮群众越快,群众就越能感受到党的温暖,基层治理效能就会越好。一是选优配强党组织“领头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要振兴,关键是把基层党组织建好、建强。基层党组织要成为群众致富的领路人,确保党的惠民政策落地见效,真正成为战斗堡垒”。要结合村“两委”换届,切实将政治素质好、有抱负、有情怀、有责任、敢担当的优秀人才选进村“两委”班子,对他们进行系统化、专题化、实战化培训,提升他们的政治理论素养,开阔他们的眼界,让他们成为群众走上富裕道路的引路人,筑牢乡村振兴坚强“战斗堡垒”。二是培优扶强村集体经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都要重视基层、关心基层、支持基层,加大投入力度,确保基层党组织有资源、有能力为群众服务。”要建立机制着力解决农村集体经济发展面临的资金、技术短缺等难题,破解发展瓶颈,将技术、信息、管理、资金等现代生产要素引入农业农村一线,探索以强带弱、股份合作、抱团发展、规模经营等路径加速壮大村集体经济,让基层党组织“有钱办事”,有效提升基层“三治”能力。三是引优育强乡村人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乡村越发展越感到人才的弥足珍贵,人才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乡村振兴的推进速度,要进一步健全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提升乡村人才待遇,建立激励机制,为“归雁”筑“巢”,吸引有家乡情怀的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城市离退休人员、企业家和本土外出务工人员等各类人才返乡入乡干事创业,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为乡村全面振兴赋能增效。四是做优增强民生福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要始终把群众放到心中最高位置,顺民心、重民意、关民情,把满足群众需求作为“第一标准”,搭建干群共商发展平台,聚民智、集民力,为乡亲们搞好服务,在服务中实现管理,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运用党的创新理论研究解决好发展所需、改革所急、基层所盼、民心所向的突出问题,俯下身子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陈春芳)
【责编 李媛】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2025-03-10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2025-03-10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2025-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