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中南部的茫茫群山中,哀牢山脉如同一道绿色的屏障,横亘在红河与澜沧江之间。这片总面积约5000平方公里的山脉,因其复杂的地形、极端的气候和丰富的野生动物,被探险者称为“人类禁区”。
在哀牢山脉东麓的戛洒江畔,有一位从大山深处走出的企业家,他以1万元贷款为起点,在商海中劈波斩浪四十余载,将一家小个体户发展为多元化产业公司;他扎根民族文化厚土,让"戛洒汤锅"从山间宴席走向市场品牌;他肩扛社会责任,用教育扶贫、产业带动为乡村振兴注入动能。他就是新平群隆工贸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文洪先生,一位将个人创业梦融入家乡发展的实干家,用行动诠释着中国民营企业的责任与担当。
李文洪董事长受邀出席2025国家安全座谈会
创业序曲:哀牢山山水间的产业探索
1983年的戛洒镇,还笼罩在"滇中草皮街"的古朴氛围中。穿境而过的戛洒江滋养着两岸独特的花腰傣文化。这一年,20岁出头的李文洪揣着父亲支持的1万元和借来的贷款,开启了他的创业生涯。彼时的他不会想到,这段从戛洒江畔出发的旅程,会与家乡的发展紧密相连。
创业初期的李文洪,带着彝族人特有的韧劲与敏锐。80年代末,他瞅准当地消暑需求,在新平建立起当时最大的冷饮冰库,让夏日的清凉走进千家万户;90年末初,他又涉足餐厅纸生产,紧扣当地兴盛的餐饮文化。"那时候创业没什么大道理,就是看老百姓需要什么,我们就想办法做什么。"他回忆道。这种从民生需求出发的朴素商业逻辑,成为他日后产业布局的核心理念。
真正的挑战出现在1994年。李文洪在戛洒周边流转400多亩土地种植香蕉,却因缺乏技术、管理经验不足及交通滞后,5年间亏损80多万元。"那时候不懂技术,路也不好走,香蕉运不出去,烂在地里;不懂病虫害防治,眼看着香蕉树一棵棵死掉。"谈及这段经历,他语气中仍带着遗憾。但就像花腰傣织锦时断线重来的耐心,失败并未让他停下脚步。
在最困难的1988年,母亲生病、妻子因撬石头压断手、冰棒机因长时间停机而损坏,多重打击接踵而至。要不是当时县粮种场杨场长给予鼎力的帮助和支持下,贷给3万元重振冰棒加工厂,李文洪将很难翻身,更不可能取得后来的成绩。“那时候的3万块,相当于救命钱。这让我明白,创业不是一个人的事,背后有家人、有乡亲、有社会的支持。”这种源于乡土社会的互助精神,成为他后来履行社会责任的思想基石。
创新驱动:融入山水人文的产业
多年来,在李文洪的带领下,新平群隆已发展为占地20余亩、拥有40多名职工的综合服务体,业务涵盖机动车检测、饭店、物流运输等多个领域。
在机动车检测领域,他投入先进设备,组建专业团队,将原本需要往返县城一天的年检流程缩短至半小时,年检测车辆超万台,成为滇中地区颇具影响力的检测机构;在餐饮业务中,他将花腰傣独特的饮食文化与现代餐饮理念结合,创新推出"戛洒汤锅美食宴",让酸角汁、腌鸭蛋等特色食材融入宴席,旗下饭店屡获行业嘉奖。
2020年后,李文洪将目光投向新能源领域。“国家在推碳中和,云南的清洁能源丰富,戛洒作为交通节点,发展充电桩服务正当时。”他的判断基于对政策的敏锐把握,更源于对家乡发展的长远考量。新平群隆的新能源充电桩服务站已选址完毕,为往来的新能源汽车提供便捷服务,目前一切准备就绪,正待启动。
"企业要发展,就得跟着时代走,跟着老百姓的需求走。"这是他从四十年商海中提炼的生存智慧。
李文洪董事长慰问当地困难户
文化赋能:让山水间的民族瑰宝绽放光彩
戛洒汤锅,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县著名美食,更是花腰傣民族记忆的载体,沉淀着独特的饮食智慧与待客礼仪。作为戛洒镇汤锅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文洪对这片土地的文化价值有着深刻认知:"戛洒汤锅不是简单的菜,是花腰傣待客的礼仪,是我们的文化根脉。"这种文化自觉,贯穿于他的创业历程,成为企业发展的精神底色。
花腰傣,以绚丽的服饰和银饰腰箍闻名,其文化神秘而独特。后来,李文洪牵头成立戛洒汤锅专业合作社,将分散的30多家餐饮企业整合起来,统一使用"戛洒汤锅"品牌,通过标准化管理提升品质。"以前各家各做,口味参差不齐,品牌打不出去。现在我们统一选料、统一工艺,让游客来了就能吃到最正宗的戛洒味道。他推动制定的汤锅制作标准,涵盖食材选购、烹饪流程、服务规范等多个环节,既保留了民族传统工艺精髓,又适应了现代餐饮要求。
据介绍,每年戛洒盛大的"花街节"期间,汤锅宴成为吸引数万游客的重头戏。合作社创新推出"汤锅文化体验之旅",让游客不仅能品尝非遗美食,还能参与传统宰牛仪式、学习汤锅烹饪技艺,沉浸式感受花腰傣"以食会友"的文化内涵。这种“文化+美食+体验”的创新模式,不仅拉动了餐饮消费,还促进了周边牛肉养殖、农产品销售等产业链发展,让"戛洒汤锅"从餐桌走向更广阔天地。
"戛洒年平均气温宜人,坐拥哀牢山原始森林的富氧环境与神秘的花腰傣文化,发展康养旅游得天独厚。"基于此,李文洪已与镇政府沟通,计划整合地方优质旅游资源,打造集文化体验、生态康养于一体的旅游综合体。"康养不是盖几栋房子,而是要把戛洒的气候、独特的文化、优质的农产品等资源整合起来,让游客来了能住得下、吃得好、玩得开心,还能带走花腰傣手工艺品等特产。"
在他的构想中,这个项目将串联起花腰傣织锦、竹编等非遗技艺体验,开发"哀牢山森林疗愈"线路,推出"花腰傣长街宴"等特色餐饮,形成"文化+旅游+康养"的产业闭环。这种融合一二三产业的发展思路,既保护传承了民族文化,又为地方经济注入新活力,展现了他作为企业家的文化远见与全局视野。
责任担当:根植山水乡土的回馈
在戛洒镇的教育捐赠名单上,很少能看到李文洪的名字;在政府的公益表彰中,也难寻他的身影。"我做这些不是为了出名,是觉得该做。"从创业有了一定积累开始,他就匿名资助贫困学生,从小学到大学,一坚持就是十几年。"看到孩子们考上大学,走出大山,我就觉得值了。"这种低调务实的担当,体现在他对家乡教育、就业、公益事业的持续投入中,如同戛洒江默默滋养两岸土地,不求回报。
"知识改变命运,特别是对山里的孩子来说。"李文洪深知教育对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性。新平群隆40多名职工中,少数民族占比超过80%,优先录用本地少数民族员工,为戛洒镇解决就业问题贡献力量。
在他的影响下,新平群隆形成了"造血式"扶贫模式:检测站、酒店等产业为当地提供稳定就业岗位。"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要做的不是简单给钱,而是让老百姓有能力自己创造幸福生活。"这是他对社会责任的朴素理解。
作为戛洒镇"两新"工委副书记,李文洪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工作。他推动新平群隆与周边村寨合作,建立农产品收购点,帮助农户销售柑橘、甘蔗等经济作物。"新寨村的柑橘很有名,褚橙就在那里。我们的物流车队可以帮忙运,饭店可以帮忙卖,让农户不用为销路发愁。
这些事看起来小,但关系到老百姓的生活质量。企业赚了钱,就应该为家乡建设出份力。"这种将企业发展与地方建设结合的理念,让新平群隆成为连接市场与乡村的桥梁,推动着戛洒镇的产业振兴与生态振兴。
精神密码:一位哀牢山间创业者的时代思考
李文洪的创业经历,之所以能在戛洒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不仅在于他的商业智慧,更在于他对地域文化的自信、对时代潮流的把握、对社会责任的坚守——这些品质,构成了中国民营企业的精神底色。
"文化是根,没有根的企业走不远。"从保护"戛洒汤锅"品牌到创新"花腰傣宴",从挖掘地方饮食文化到谋划康养旅游项目,李文洪的每一步都踩着戛洒的文化节拍。在管理中,他融入花腰傣"团结协作"的文化理念,将公司打造成"大家庭",员工忠诚度高,团队氛围和谐;在产业布局中,他坚持"本土化"策略,所有业务都紧扣地方需求,避免同质化竞争。这种文化自觉,让新平群隆在多元化发展中保持着独特的地域特色,成为戛洒镇经济发展的"文化符号"。
"现在的创业环境比我们那时候好太多了,国家有很多惠民政策,年轻人要抓住机会。"谈及创业环境的变化,李文洪感慨万千。从80年代个体户上税负担重,到如今国家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他亲身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政策变迁。面对未来,他规划着新平群隆的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化升级:"新能源项目要上智能管理系统,检测站要引入AI技术,酒店也要做智慧化改造。"他的目光始终紧跟时代潮流,就像戛洒江顺应地势奔流向前。
对于年轻创业者,他常提醒:"要坚守诚信,踏踏实实做事,不能急功近利。"在他看来,商业的本质是创造价值,而价值的创造离不开对消费者的诚信、对社会的责任。这种对商业本质的坚守,对社会责任的担当,正是中国企业家精神的精髓所在,也是他四十载创业生涯最珍贵的心得。
山水之间:江河奔涌处的时代印记
如今,因网络的不断传播,哀牢山闻名全国,游客慕名而来,旅游业蓬勃发展,带动了地方经济,弘扬了传统文化,李文洪为此感到欣喜。
从1983年借1万元创业,到如今打造多元化公司;从困守山间的香蕉种植户,到引领地方发展的企业家,李文洪的人生轨迹,如同戛洒江一样,虽历经曲折,却始终奔涌向前。在哀牢山的雄浑与戛洒江的灵动之间,他将个人创业梦融入家乡发展梦,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家国情怀"的深刻内涵——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扎根乡土的担当;不是炫目的光环,而是默默耕耘的坚守。
在这片充满自然魅力与文化底蕴的土地上,他的故事如同戛洒江的流水,奔向更广阔的未来,在新时代的浪潮中书写着中国民营企业家的责任与荣光。
【责编 李媛】
《中华英才》半月刊2024-08-16
《中华英才》半月刊2023-06-19
新华社2023-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