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世界

当前位置:

 首页  > 光影世界 > 正文

袁一帆摄影作品赏析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 2025-07-07 10:40

袁一帆

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员

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会员

河南省摄影家协会会员

四川省航空摄影艺术协会顾问

鹤壁市艺术摄影学会主席

鹤壁市航拍协会主席

中新社签约摄影师,图片中国签约摄影

2005年被评为中国优秀摄影家

河南省第三届“年度十杰”摄影师

2014年由新华社《摄影世界》杂志主办“境界华山”全国摄影大赛,作品《登华山 观天下》获年度金奖

2019年《我和我的祖国》第16届河南省艺术摄影大赛一等奖

2024年河南省航拍十杰

2018河南省首届苹果花无人机航拍大赛获二等奖

2020年首届飞越尧山航拍大赛二等奖

2020年河南省“淮河两岸是我家”摄影大赛二等奖

2021年作品《回家路上》荣获2021欢乐春季—全球华人新春摄影大赛优秀奖

2022年作品《中国饺子》荣获2022欢乐春季—全球华人新春摄影大赛优秀奖

2023年作品《合影》荣获2023欢乐春季—全球华人新春摄影大赛优秀奖

2024年作品《期待》荣获2023欢乐春季—全球华人新春摄影大赛优秀奖

2008年获鹤壁市第一届、第二届“摄影十佳”称号

2009年作品《梦幻淇河》获鹤壁市摄影家协会主办的创想杯摄影大赛获金奖、铜奖

摄影感悟:发现美、表现美、再现美、记录每一刻感动瞬间

中原戏场:光酝万象中的民间叙事

前言

当舞台的帷幕拉开,照亮的不仅是演员的面容,更是一个民族的文化记忆。袁一帆的《中原戏场》系列,以"君子观世界"的谦卑姿态,将镜头对准了戏曲艺术的台前幕后——那些油彩遮盖的皱纹、戏服包裹的生活、以及观众眼中闪烁的光。这十帧影像,恰如十折民间大戏,在"光酝万象·岁月帧藏"的主题下,演绎着传统文化在当代乡村的生存智慧。

一、光的仪式:舞台内外的生命剧场

舞台上的聚光灯(图1、图7)与后台昏黄的灯泡(图6、图8),构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光语言。惠民工程的红色横幅(图1)在强光下成为现代性符号,而演员对镜贴花黄的油灯微光(图4)则延续着千年的化妆传统。袁一帆刻意捕捉这种光的对峙:文旅节舞台上令旗飞扬的鎏金光晕(图7),与棚屋里缝补戏服的妇人指尖(图8)形成神圣与世俗的对话。这种光影辩证法,恰如海龙屯石墙上的日月痕迹,记录着文明在时间中的双重轨迹——既是表演,也是生活。

二、物的史诗:戏箱里的文化基因

从惠民工程的红色道具箱(图1)到后台堆叠的盔帽架(图10),这些看似杂乱的物件实则是文化传承的密码。特写镜头下的盔帽(图10)展示着工匠的极致工艺——蓝底银珠的将军盔与粉色流苏的花旦头面,构成一部微缩的戏曲服饰史。而散落后台的水瓶、针线(图6)等生活杂物,又将艺术拉回烟火人间。袁一帆对物质肌理的呈现,让人想起海龙屯屯堡里的生活器具:那些承载记忆的物件,永远比文字更忠实地记录着文明的体温。

三、凝视的寓言:观与演的身份互文

白发戏迷闭目沉醉的瞬间(图2),与演员整盔待发的专注(图10),构成了完美的镜像结构。当观众成为镜头前景(图9),演员反而退为背景,这种视角置换打破了传统的观看权力关系。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怀抱婴孩的戏装演员(图6)——她既是舞台上的英雄,又是生活中的母亲。这种双重身份,恰是"君子观世界"的核心:既入乎其内感受文化血脉,又超乎其外思考传统嬗变。

此刻,我们邀请您以"君子观世界"的视角走进这场展览。当您凝视惠民工程横幅下的黑衣歌者(图1),触摸影像中盔帽流苏的质感(图10),实则是在参与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袁一帆用镜头珍藏的,不仅是戏曲的华美瞬间,更是民间文化在现代化浪潮中的坚韧身影——就像海龙屯的石头会唱歌,中原的戏台永远回荡着民族的心跳。

参展摄影师:袁一帆

策展人:余荣松,独立策展人、CCTV《艺术名家》栏目组特聘艺术顾问、四川省航空摄影艺术协会执行秘书长、知艺影像俱乐部负责人。

《中原戏场》系列摄影作品

《中原戏场》系列摄影作品深入记录了中原地区传统戏曲文化的鲜活生态,从舞台上的精彩演绎到幕后的温情时刻,从演员的精心装扮到观众的沉醉神情,全方位展现了戏曲艺术在中原大地的传承与活力。这组作品不仅捕捉了戏曲表演的华美瞬间,更揭示了戏班生活的真实面貌——既有台前的锣鼓喧天,也有幕后的烟火日常。通过镜头,我们得以窥见戏曲演员的敬业精神、观众的炽热情感,以及这项古老艺术在当代乡村的生命力。作品以纪实视角融合艺术表达,色彩浓郁饱满,构图生动自然,既是对传统文化的致敬,也是对民间艺术生存现状的深刻观察。

《惠民大戏开锣时》

舞台黄幕高悬,"送戏进万村"红色横幅醒目。黑衣演员持麦献唱,台下村民济济一堂,红色道具箱点缀台前,展现文化惠民工程的热闹场景。

《白发戏迷》

两位银发老妪端坐前排,深色布衣衬着专注神情。左侧托腮凝望,右侧闭目沉醉,身后模糊人群印证着戏曲在中原乡村的深厚群众基础。

《候场时刻》

两位盛装演员侧立幕旁,珠翠头饰与浓墨重彩的妆容在暗处闪烁。舞台中央同行正在表演,台下乡亲翘首以盼,树影婆娑中的露天戏台更显质朴。

《对镜贴花黄》

浅衣演员正调整绒球头饰,红衣官帽者持镜细描眉妆。砖墙棚架间的后台,散落的戏服道具见证着"台上一分钟"背后的精心准备。

 《旗手与她的战友们》

执令旗的女演员气宇轩昂,绣金戏服在绿幕前熠熠生辉。周围同伴或整装或小憩,置物架上层层叠叠的盔头诉说着戏班行头的厚重家当。

《后台的摇篮曲》

浓墨重彩的演员怀抱戴虎头帽的婴孩,木箱上散落着水瓶杂物。棚屋横梁挂满戏服,专业与生活在此水乳交融,展现戏班"以台为家"的真实状态。

《文旅节上的令旗飞扬》

"淇县卫都文化旅游节"背景板前,执令女将统领全台。华服演员阵列如虹,台下银发观众如痴如醉,传统戏曲正在成为地方文旅的亮丽名片。

《针线里的戏班人生》

红衣演员飞针走线,身旁同伴或抱婴或理道具。橙衣女子怀中的孩童好奇张望,布帘后的杂乱后台,处处都是戏里戏外的生活印记。

 《背对观众的黄金时刻》

两位戏装演员背坐台沿,金红戏服与台下攒动人群形成奇妙对话。中原民居为背景的露天剧场,勾勒出最接地气的传统文化传播场景。

《整盔待发的将军》

演员双手扶正蓝底珍珠盔,朱红戏服衬着黑白脸谱。背景架上琳琅满目的盔头,仿佛在诉说每个角色背后沉甸甸的历史分量。

 【责编 李媛】

袁一帆摄影作品赏析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2025-07-07

应筑君摄影作品赏析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2025-07-07

邓广宁摄影作品赏析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2025-07-07

24小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