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佑:虎胆将军 英勇绝伦

2023-02-01 12:19 作者:邓丽君 王爽 来源:《中华英才》半月刊
大字号

纪念李天佑上将诞辰109周年

“他是我军杰出的军事指挥员,他平生最突出的事迹,当然是他在军事上的成就,他对革命战争和国防建设的贡献。”

李天佑上将(1914.1.8-1970.9.27)

这是李天佑的战友、原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伍修权对其生平重要贡献的总结。

李天佑一生7次负伤,英勇果敢,善于打硬仗、恶仗,屡建奇功,其直接指挥或参与指挥过赣南高虎脑阻击战、湘江新圩阻击战、平型关战斗、四平攻坚战、解放天津、广西剿匪等一系列我军军史上的著名战役,堪称叱咤风云的一代名将。

1929年12月百色起义爆发,邓小平约熊镐“赴宴”,不满16岁的李天佑率部“瓮中捉鳖”,打了入党后的第一个胜仗,后任红七军特务连连长后,更以勇敢闻名,胆子大、力气大,在人生第一次攻城战斗中,便勇夺榕江城,被邓小平称为“小老虎连长”。

1932年6月,18岁的李天佑担任红三军团第5师13团团长时,在福建芹山,将号称“铁军”的国民党十九路军第62师366团全部消灭,创造了红军一个团在运动中歼国民党一个主力团的新战绩,彭德怀高兴地称赞:“别看你年纪轻轻的,指挥打仗可真有本事。”

1934年1月,20岁的李天佑升任红三军团第5师师长,长征中,红5师作为红三军团的前卫,先后突破了敌人三道封锁线,为军团后续部队打开了通道……

2014年3月26日,李天佑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在广西临桂县举行

可以说,李天佑就是天生的将才,邓小平第一次在战场上见到他,就知道其必成大器。

1939年,李天佑被送往苏联治疗、学习。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后,他与刘亚楼等十几人,被送到乌兰巴托,因日军封锁滞留于此。面对抗战从相持阶段转入反攻阶段,李天佑如坐针毡,随后抱着“死在路上也要回国”的信念,扮成商人,牵着骆驼,穿越蒙古大沙漠,转道阿拉善旗,途经宁夏、甘肃等国民党统治区,最终回到延安。

从苏联到延安, 历经国外和国内,内蒙古、宁夏、甘肃、陕西4省区,迂回行程4000里,历时31个月, 可谓千辛万苦。他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打败日本侵略者出把力。这种不惜冒险犯难,也要献身沙场的精神,直至今天依然被传为佳话。

战争留下的伤病加之长期繁重的工作,使得李天佑在1952年便患上了急性肾炎,后因医治不及时,发展成慢性肾炎,自此备受肾病折磨,特别是1966年任中央军委委员后,担子更重,病情也不断加重,一度疼得整夜无法入眠,即便如此,他依然坚持工作,最终身体严重透支,于1970年9月27日,因尿毒症导致心衰病逝,年仅56岁。病危之际,他还想着为国家节约资财,多次嘱咐医务人员不要再用贵重的药。

张震上将题词

他的英年早逝,令人扼腕叹息。曾任中央军委副主席的张震称赞李天佑是“一生忠贞,矢志不渝,英勇善战,我军楷模”,曾任国防部部长的迟浩田称其为“一代名将”。

戎马一生,英勇善战,赤胆忠心,李天佑为民族独立与解放建立的卓著功勋,注定会在人民解放军军史上留下不可磨灭的重要篇章!

藉以此文缅怀、致敬!

无所畏  虎胆雄心 越勇越刚

1914年1月8日,李天佑出生于广西临桂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兄弟姐妹5个,他排行第三。父母给他取名天佑,就是希望老天爷能保佑自己的孩子平平安安。

因家境贫寒,姐弟中有两人被卖抵债,他也只读了两年私塾,便跟随父母卖柴卖竹器以贴补家用,后经人介绍在桂林一家米粉店当学徒,饱受欺压之苦。

1928年6月,年仅14岁的李天佑得知桂系第7军招兵,果断报名,后成为北伐名将李明瑞的勤务兵。一年后,李明瑞起兵反蒋失败后,李天佑加入中国共产党,自此开始了一生追求的方向。

从小兵到主力团长,红七军的岁月是李天佑成长的重要阶段,但若论成名战当属福建沙县的芹山遭遇战。他率领的13团在芹山山腰与国民党蔡廷锴19路军61师366团遭遇,敌情突然,13团不得不孤军奋战。李天佑一个“冲”字,抢占了制高点,一个“追”字,跑得敌人丢盔卸甲,活生生将最有战斗力、从未打过败仗的366团彻底击溃,打出了13团的威风和广西兵的威名。

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 中央红军开始长征。李天佑带领的红五师作为红三军团前卫, 突破敌军三道封锁线, 为军团主力打开通道。1934年11月27日, 红三军团发来命令, 要求红五师14、15 两个团赶赴灌阳新圩, 阻击桂军, 以掩护中央机关纵队抢渡湘江,并下死命令“不惜一切代价,全力坚持3到4天”。

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史上壮烈的一页,是红军长征突破国民党第四道封锁线的重要一战,打得极为艰难。

敌人武器装备好,且有飞机、大炮支援,后勤供给充足,而我军经过长途跋涉后,仓促投入战斗,武器差,又没有工事掩体,只能倚仗英勇拼杀和自然地形阻击敌人。在3天2夜的阻击战中,红五师各级指挥员非伤即亡,全师3000多人,伤亡2000多人,他们以劣势的装备和两个兵团的兵力,挡住了敌人7个兵团的轮番攻击,用血肉之躯和英雄气概,阻击了敌人的疯狂进攻,最终使得中央纵队顺利渡过湘江。

日夜奔流的湘江水,高唱着悲壮的战歌,英雄们的功勋成为这片土地不可磨灭的丰碑。血战湘江后,李天佑疟疾越来越严重,已是骨瘦如柴,行动困难,可他依然拖着病重之躯查看敌情,坚持战斗。

平型关战役时,李天佑担任主攻团686团团长。战役布置会上聂荣臻强调:“八路军出师抗战第一仗必须打胜!打败或者打成平手都不行,中共中央和全国人民都在盼望八路军第一个捷报。”此时,“恐日病”和“亡国论”也四处流行,所以,平型关战斗注定是一场殊死搏斗,意义不言而喻。

夜静更深之时,李天佑率部出发,可不久便下起大雨,洪水横流,战士们没有雨具,军装被淋透,却依然不顾一切地疾进。面对湍急咆哮的河流,他们把枪和子弹挂到脖子上,手拉手涉水,最终按时赶到涉伏地段。

自侵华以来,日军很少遇到强有力的抵抗,所以疏于防备,李天佑和指战员们看着日军得意忘形的样子,气得直咬牙。当满载着日军、辎重部队和军用物资的300余辆汽车、马车,开始向平型关忘乎所以的开进时,李天佑率部奋力开火,势不可挡。霎时,枪炮声大作,日军汽车中弹着火,堵塞了西进的去路,拥挤在公路上乱作一团。李天佑指挥部队迅速冲下公路,把日军切成几段,一口一口“吃掉”。

知道中了埋伏后,日军指挥官便想夺取老爷庙制高点,反复强令士兵以几十人、百余人、几百人反复冲锋,均被李天佑的三营打了下去。李天佑发现日军首尾已乱时,再度命令部队加强火力反击,最终,疯狂的日本兵顶不住夹击,除少数逃窜外,大部分均被歼灭。

平型关大捷,是八路军出师华北前线打的第一个大胜仗,也是中国抗战以来的一个大胜仗,打破了日军鼓吹的“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不仅极大振奋了全国抗日军民的勇气和信心,也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声望。

一场接着一场的胜利,让李天佑所向披靡,但长期紧张的战斗和极端艰苦的生活,也让他的健康遭受严重影响,甚至难以继续工作,最终在组织安排下,他前往苏联治疗,并进入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

 

1964年,李天佑(左一)在辽宁观看全军侦察兵大比武时接见参赛者

有所为  虎将显威 越战越强

从苏联返回延安生活的一年多时间里,李天佑完成了两件重要的事,一是结婚,二是参加“七大”。

1946年1月,随着日本的无条件投降,李天佑离开延安,由于国民党要进占东北,他被任命为北满军区参谋长,指挥解放哈尔滨的战斗,与东北的缘分就此开始。

1947年4月,他调任东北民主联军担任第一纵队司令员,也就是后来的东北野战军,自此,又一段辉煌的战斗生涯开启。

未能在抗日战场上尽瘁事国的李天佑,渴望在解放战争的洪流中大显身手,此间,他最出色的两场指挥作战,便是四平战役与平津战役。攻打四平是李天佑上任后的第一件事。

四平是国民党辽北首府,东北东部的交通中心,是进入北满的门户,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四平战役一直被认为是东北打得最惨烈的战役,在他接手攻打四平时,东北民主联军已连败两回,尤其第二战,伤亡8000多人,由于力量对比悬殊,我军不得不放弃四平,撤退到松花江以北地区。

接手攻打四平的第三战,李天佑先是发挥其攻城优势包围四平,虽然打得艰苦,但经过10天激战, 歼敌6000多人, 攻占城区达60%,可就在形势一片大好之际,国民党抽调10个师逼近四平,在久攻不下的情况下,我军不得不撤出战斗,四平攻坚战没有达到预期。

部队撤出后,李天佑专门总结了经验教训,他认为:“战斗总结,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甚至比战斗本身更重要,一定不能马虎,要珍惜战士的鲜血。”在战评会上,他检讨了轻敌思想和组织指挥不周等问题,还通过召开各种会议进行调查座谈,深入探讨四平攻坚战的经验教训。

1948年2月27日,第四战打响,李天佑再次受命统一指挥四平攻城部队,这次,他周密部署,亲自选择突破口,采取多点突破方式, 从三个方向进行突击,只用23个小时便把守敌88师完全消灭,彻底拿下四平。

四平解放后, 李天佑继续指挥第一纵队参加了辽沈战役,在大大小小20多次战斗后, 共毙伤和俘虏敌人3万余人。在东北战场,李天佑重现虎威,人们称其“虎将”,称其部“劲旅”。

之后,第一纵队改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第38军,李天佑成为这支王牌军队的首任军长,而其入关后的第一仗就是平津战役。

天津是国民党败退时重点固守的城市之一,凭借水网交错、地势复杂、易守难攻的特点,国民党把它建成一个“环城碉堡工事”保护的城市。

李天佑全家福

据李天佑儿子李亚宁记述,早在1947年,天津守敌十一战区副司令上官云相就决定环绕城市挖掘一道5米宽、3米深,能放河水及海潮,全长84华里的护城河。沿河每隔3米修建一个红砖结构的碉堡,连同市内的共计1000多个;碉堡周围铁丝网、电网保护,全城仅开8个门供行人车辆来往,城门有重兵把守,并设有吊桥。1948年陈长捷任天津警备司令后,又加筑了几十个钢筋水泥大碉堡。陈长捷老谋深算、难以对付,是傅作义的心腹。这些都是傅作义对天津防御充满信心的缘由。

面对如此艰险的攻坚战,李天佑带领指挥员深入到离敌前沿阵地几百米处观察地形,选择进攻路线,明确任务。在现场,他看到进攻地段的树木被砍光,房屋被拆光,没有任何物体作掩护,要求部队“改造地形”,把战壕挖到敌军前沿,以减少伤亡,保持战斗力。在研究打法时,他认为,要拿下天津,突破城防是关键,而突破护城河,又是关键的关键。

最终,在经过反复模拟试验后,他确定的渡河方案,是把坦克开进护城河,然后再在坦克上铺上木板或芦苇,架设成“坦克桥”,这也是我军历史上唯一的一座坦克桥。在坦克桥架成的同时,我军也找到了护城河的水源,引水倒流,成功让护城河水成为死水,从而结起厚厚的坚冰,这也免去了渡河方案的实施。

按统一部署,李天佑指挥部队逐一拔除了作战正面的外围据点,后在守军拒绝投降时,攻城部队对天津市区发起总攻,战斗历时29 个小时,天津守军13 万余人全部被歼,天津战役胜利结束。

此次战役,使得傅作义真正认识到了人民军队的力量,令随后的北平谈判迅速达成,并最终实现了北平的和平解放。

新中国成立后,李天佑就任十三兵团副司令员兼广西军区副司令员。当时解放军虽已消灭10余万土匪,但由于桂系军阀的长期统治和白崇禧溃逃前的精心布置,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广西全境匪患严重,巩固新建立的地方人民政权,恢复城乡秩序成为当务之急。

1950年1月25日,广西恭城县发生大规模土匪暴乱,规模之大、人数之多、手段之残忍,震动省内外。随后,玉林、梧州、平乐等地也发生严重的土匪暴乱,被杀害的干部群众达3000多人,损失公粮约40万公斤,待朝鲜战争爆发后,广西匪乱趁势发展到最高潮。

形势的严峻令毛泽东十分关注,并提出肃清匪患期限。重压之下,李天佑提议“重点剿匪”,提出了将桂东南17个县作为重点剿匪地区,以便“把剿匪和发动群众的工作结合起来”等一系列主张。正是在其铁腕指挥下,令人头疼的33万多土匪,在2年多的时间里被全部肃清,这让毛泽东非常高兴,两次致电嘉奖广西的剿匪工作。

广西剿匪,是李天佑军事生涯中最后一次大规模军事指挥经历,从政策把握到军事指挥,无一不表现出其政治上和军事上的成熟。

李天佑和妻子杜启远建国后合影

剿匪工作完成后,37岁的李天佑升任广西军区司令员。1955年,李天佑被授予上将军衔,时年41周岁。1957年底,他从南京军事学院毕业,赴广州军区任职。1962年9月,升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此后,他从我国战略全局出发,提出调整全国兵力部署,建立和加强战略预备队的建议,均被中央军委采纳并逐步付诸实施。他没有辜负党的培养和信任,从战术、战役指挥,直到参与国家战略决策,都有出色贡献。

1969年4月,中共九大在北京召开,李天佑当选九大代表,会后又被选为军委办事组成员。此时,由于肾病导致的浮肿和腰痛已经很严重了,他只能躺在休息室的活动床上处理事务。9月,军委召开战备会议,大家纷纷劝他不要去了,可他坚持要参会,直到这一年年底病情恶化,才不得不停下来休息。1970年9月27日,李天佑病逝。

投身军营40余载,为革命出生入死,他始终别无所求;和平时期身居高位,他却坚持与官兵同甘共苦,清贫自守……可以说,李天佑的一生,是奉献而忠诚的一生,那些属于他的光辉,注定将永存人间、永不落幕!

(2023年第02期)

【责编 李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