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华:最年轻的开国上将 二十世纪红色经典《长征组歌》创作者

2023-02-01 12:31 作者: 邓丽君 王爽 来源:《中华英才》半月刊
大字号

1955年,萧华被授予上将军衔

”每当我想起他充满朝气的音容笑貌,仿佛就是昨天的事,使人难忘,使人怀念……”

这是建党90周年时,萧华夫人王新兰为《萧华画传》撰写悼念文章时的深情流露。萧华是开国上将,夫人王新兰是开国上校,她11岁参加长征,是长征中最小的女红军,这个“六星之家”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了非凡贡献。

1952年8月,在北京先农坛体育场举行全军第一届体育运动大会,萧华与毛泽东在一起

萧华一生传奇,功勋赫赫。年仅13岁便任少共兴国县委书记,组织才能深得毛泽东称赞;14岁参军、入党,能文能武,堪称全才; 17岁任少共国际师政治委员,如此年龄担任师级政委,红军历史上并无先例;22岁成为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司令员,是赫赫有名的“娃娃司令”,其以文韬武略策反高树勋,使其成为国民党第一位率部起义的高级将领;解放战争时期受命率部进军东北,为巩固东北根据地立下汗马功劳;39岁被授予开国上将军衔,是迄今为止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最年轻的上将。

新中国成立后,作为我军文化事业的开拓者,萧华在部队许多文化机构的创建方面,均倾注大量心血,亲手创办《政治工作通讯》《政治工作资料》《八一杂志》,亲自主抓《解放军画报》《解放军文艺》《解放军歌曲》等杂志的创刊和出版工作,参与总政治部文工团和八一体工大队的选址筹建事宜,亲自主持京西宾馆、军事博物馆等单位的组织筹建工作……

1958年,萧华与周恩来一起在十三陵水库工地

可以说,萧华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党的事业。病重之时,依然思考着机构改革的相关设想,即使无力伏案执笔,也坚持请身边工作人员记录口述内容,最终得以向党中央呈报了由其亲自签名的、长达6000余字的汇报信。弥留之际,他还惦记着即将召开的全国党代表会议,并用极其微弱的声音断断续续地讲,“这么多年,是党把我培养大的,可我为党和人民做的事太少、太少……我对改革是充满信心的……不管有多少困难,我们的改革一定会成功……”

1985年8月12日8时15分,萧华病逝,享年69岁。

“千锤百炼不怕难,革命理想高于天”,萧华精心创作的《长征组歌》中的两句歌词,正是其毕生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不息的真实写照。

党的二十大开幕式上,一个特别的环节是为已故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革命先烈默哀,这是一种缅怀和铭记,更寄予着传承和发展。在此,我们借报道萧华上将的契机,也以寥寥文字传递信心和信念,以期不断为先辈们所盼望向往,并为之奋斗的国家,汲取勇毅前行的力量!

心怀报国志——“为天下劳苦大众的新生活奋斗一生”

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被誉为“革命烈士第一县”,兴国烈士占全国烈士总数的1/60,几乎家家有烈士,毛泽东称兴国县为“模范兴国”,1916年1月21日,萧华便出生在这里一个贫苦的泥瓦匠家庭。

萧华的父母均为早期共产党员,当时他的家里就是中共兴国县地下党组织的交通站。受家庭影响,少年时代的萧华便积极投身革命,经常担任送信任务,他善察言观色,也会随机应变,每次都能出色地完成任务。

1981年,萧华陪同邓小平视察西北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多少民族英灵曾为国家的兴盛以身报国,血沃中华,将来的我要以这些英烈为师,献身革命,为天下劳苦大众的新生活奋斗一生……”

这是11岁的萧华在作文《将来的我》中所写,时任赤墈小学校长的萧以儒看后激动不已,一度批下“奇志可佳,后生可畏”8个字。看得出,少年萧华便已展现出了强烈的报国之志。

1929年1月,敌军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三次“围剿”,毛泽东和朱德带领红四军向赣南进军,4月到达兴国。萧华参加了毛泽东亲自主持举办的土地革命干部培训班,随后被推举为少年共产党兴国县委书记。仅一年多时间,萧华便将几十人的团员发展到1000多人,并组织起少年先锋队。毛泽东两次到兴国,先后6次找萧华单独谈话,萧华的聪明过人,口笔两利,令其甚为喜爱,有一次竟高兴地唱起:“兴国出了个小娃娃,他的名字叫萧华,唉唉呦……”毛泽东离开不久后,便将萧华调入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部队工作。

参加红军的前夜,萧华彻夜难眠,因不忍看到父母伤心的泪水,他留下一张告别字条,天不亮便悄悄离家上路,谁知这一别,竟成永诀。

直到全国解放后,他才知悉父母、两位叔叔、祖母等亲人均在与国民党的斗争中壮烈牺牲。特别是母亲严招胜,一直坚持游击战斗,后来部队被打散,她便在山里和敌人周旋,面对敌人的疯狂搜山和封锁,她至死不肯出山投降,最终牺牲在深山密林里。

1956年萧华回到故乡,一度写下《哭严招胜同志》的诗篇,祭奠伟大的母亲。满门忠烈的萧家,亦成为“热血洒涟江,浩气贯长空”的典范之家。

深耕政工路——“政治工作者要以身作则”

萧华出色的组织才能,在进入红军队伍后表现的更为突出。毛泽东交给他的重要任务是组建红四军的共青团组织,他不负众望,仅用一个多月的时间,便建起红四军青年团组织,此后,他参加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战争、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屡建奇功,为中国革命立下汗马功劳。

1979年10月,萧华回到43年前到过的老区甘肃早胜镇,看望老区父老乡亲

萧华是我军公认的杰出政治工作干部,从儿童团团长,到红四军青年委员、野战军政委,再到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 群众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成为贯穿其军旅生涯的一根红线。

儿子萧云还记得,上中学时,他曾问父亲怎样做政治工作,萧华回答:“最重要的一条是政治工作者本人的以身作则。”他如此说,更如此做。作为师级干部,他配有马匹,可他总是将马留给伤病员使用。一次露宿山林,他把棉被让给干事王宗槐,自己在寒风中冻了一夜;过草地时,他把仅剩的青稞给了警卫员吴宗汉,自己却去挖野菜吃,还骗吴宗汉说“到司令部去‘打游击’”。如此的牺牲精神,让战士们感动不已。

虽是政工干部,但在战斗中,萧华总是带头冲锋。强渡大渡河后,他率部向石门坎发起猛攻,由于久攻不下,红军出现很大伤亡,士气低落。为扭转不利局势,他不顾自身安危,一跃而起,高呼:“共产党员们,跟我上!”此时,一颗手榴弹在距离其5米的地方爆炸,可他继续高喊口号一路冲锋,正是在他的带领下,战士们紧随而上、奋力拼杀,最终占领石门坎。如此的不惧生死,令战士们敬仰钦佩。

宣传鼓动是政治工作的关键环节,如何点燃战士们心中的热情,如何用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去宣传,是他时常思考的。

过草地时,警卫排一个班长牺牲,战士们陷入悲痛之中,萧华便给大家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故事,战士们想着林冲遭逢大难依然顺利脱险的场景,渐渐打开心结,胸中多了股豪情。他还经常根据任务,将自然常识和战术知识融入宣传,比如,过夹金山时,他根据调查总结出“上山后,不能抬头四下张望,防止晕眩”等三条措施,在全军推广,减少了恶劣自然条件带来的非战斗减员。过草地前,他到连队教唱《打骑兵歌》,让战士学习对付骑兵的经验方法。他宣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赢得了战士们的极高信赖。

因势利导巧做统战工作,也是萧华政治工作的重要法宝之一。抢渡大渡河前,红军需要经过大凉山彝族地区,由于历史上造成的民族隔阂,彝族群众不准汉人部队进入。萧华深入调查当地民众的风俗习惯,根据彝族人十分重视“义气”的特点,代表司令员刘伯承提议与彝族群众首领小叶丹结为兄弟,并送上一批枪支作为礼物,最终促成了著名的“彝海结盟”,这也为红军部队顺利北上争取了宝贵时间。

新中国成立后,萧华仍在不断实践中总结政治工作方法,并参与创办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参与制定《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条例(草案)》……其政治工作思想与实践,时至今日,依然是我军做好政治工作的重要参考。

倾情写长征——“我写《长征组歌》不知掉了多少眼泪”

《长征组歌》是流传了半个世纪的红色经典,是意义非凡的音乐党课。你很难想象,这样一部伟大的作品,竟是萧华病重期间夜以继日完成的。

1964年4月,得了严重肝炎的萧华,不得不放下工作,由夫人王新兰陪同到杭州疗养。当时正值纪念红军长征30周年活动前夕,萧华受邀撰写有关长征的作品,这也让他借此契机开始创作《长征组歌》,这是其多年夙愿,只因工作繁忙始终未能成行。

1955年,萧华和夫人王新兰

18岁带领少共国际师踏上万里长征路,一路闯关夺隘,在那场由死向生的伟大迁徙中,萧华有着太多的记忆。一次次回忆着艰苦卓绝的长征和牺牲的无数战友,他夜不能寐,常常爬起来奋笔疾书,有些段落,如告别、进遵义、过雪山草地、报喜等,更是边流泪边创作。被萧华泪水浸湿的页页稿纸,又会留下王新兰的新泪痕,这是萧华从心底流淌出来的呕心沥血之作,更是他们夫妇二人亲历长征的真实写照。

在创作《长征组歌》的过程中,萧华的转氨酶升高了四次,最终历时半年,完成12首组歌的创作,并借用毛泽东诗词《七律·长征》中的第一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作为总标题。完稿后,周恩来总理第一时间仔细阅读并打电话给萧华:“你为党、为国家、为人民、为子孙后代做了件大好事,我谢谢你!”

《长征组歌》被谱曲后,于1965年八一建军节首演,引起极大震动。周恩来总理生前曾17次观看《长征组歌》,并能一字不漏地唱下全部歌词,甚至在生命弥留之际,用微弱的声音哼着《长征组歌》中“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慢慢合上双眼。《长征组歌》也是萧华后半生的情怀,1985年8月,他病重和弥留之际,还和子女、夫人一起哼唱《长征组歌》。可以说,其意义早已超越了音乐和诗词本身,成为时代精神的最强音。

1965年春,萧华夫妇与5个子女在上海合影

1981年,时任兰州军区第一政委的萧华在工作之余尽享天伦之乐,与外孙逗逗和外孙女肖肖亲亲热热

精神是永远向上的火焰,也是支撑一个人在困境和逆境中坚守信念的根本,在萧华的身上,始终激荡的雄心和立国强军的热切,正是老一辈革命家对党忠贞不渝的淋漓展现,感天动地,亦震烁千秋。

二十大胜利闭幕,吹响了新时代新长征的进军号角,《长征组歌》作为传承红色基因的绝佳载体,正在也必将持续为中国人民,特别是中国青年所传颂。以萧华上将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的长征精神,将鼓舞中国人民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踔厉奋发、埋头苦干、担当作为,以钉钉子的精神一锤接着一锤,撸起袖子加油干,只争朝夕,不负韶华,艰苦奋斗,勇毅前行!

(2022年第21期)

【责编 李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