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先楚:旋风司令 战功绝伦

2023-02-24 09:33 作者:邓丽君 王爽 来源:《中华英才》半月刊
大字号

纪念韩先楚上将诞辰110周年

曾有人问许世友将军:“在中国众多将领里,您最钦佩的是谁?”他答:“韩先楚”。问及缘由,他的回复更是干脆利落:“有勇有谋”。

韩先楚上将  (1913年2月-1986年10月3日)

1955年授衔时,韩先楚本是按中将军衔被上报,毛泽东审阅时却批示“韩有功,中晋上”。

韩先楚戎马一生,指挥过大小战役无数,几无败绩。他的名字与许多著名战役和英雄部队连在一起,比如,鞍海战役、新开岭战役、辽沈战役、海南岛战役、“旋风部队”、“万岁军”……由其领军迎战之处,皆势如破竹、所向披靡,其身上所体现出的“胜战”精神,正是坚如磐石的共产主义信仰,是高瞻远瞩的战略视野,是舍生忘死的使命担当。

“真正的战将不仅彪炳辉煌的史册,也将永远镌刻在对手心中。”这是朝鲜战场上被志愿军打败的美军将领给予韩先楚的评价。

韩先楚不仅是我军骁将,更是一位党性极强的共产党员。“文革”期间,他公开批评各种文件都冠以毛泽东语录的做法,认为是“穿靴戴帽”。“四人帮”把持上海时,他和许世友、杨得志一道,坚决抵制“四人帮”插手江苏、山东、福建的阴谋,被许世友赞为是“宁愿站着死,不愿跪着生”的硬骨头。

1984年确诊肝癌后,韩先楚在医院只住了40多天便出院了,他笑言“我是死过多少次的人了”,那份平静如常让人动容。

勤恳战斗了一生,为我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付出了太多辛劳的韩先楚,最终积劳成疾,于1986年10月3日在北京病逝,享年74岁。

解放海南岛后,韩先楚一直有个心愿,就是解放台湾岛,有生之年没能看到台湾解放,成为他人生一大憾事。弥留之际,他仍惦记着祖国统一,临终还在高喊:“台湾、台湾!”

中年时期的韩先楚

回顾其一生,是戎马、是奔忙、是奉献、是牺牲、是光辉,他曾说过:自己最大的慰藉莫过于把全部生命献给了国家和人民的事业。

谨以此文,缅怀!致敬!愿伟大的革命精神跨越时空、永放光芒!

大难不死

湖北大别山南麓有一个黄安县,今更名红安县,曾是大别山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域,董必武、李先念和200多位人民军队的高级将领就从这里走出,这片红色热土,正是韩先楚的家乡。

因家境困难,比韩先楚大9岁的姐姐韩先明在5岁时便当了童养媳。韩先楚3岁时,母亲过世,父亲体弱多病,姐姐便带着他一起生活。一个童养媳还带着一个弟弟,生活极为不易,为让婆家人少在弟弟面前说难听的话,姐姐没日没夜拼命操劳,以博得婆家欢心。

韩先楚记不得母亲的模样,却始终在记忆深处珍藏着深爱他的姐姐,每每想及,都会潸然泪下,他深知,是姐姐用自己的不幸,换来了他的生命,也是因为姐姐,他对家乡总有着别样情愫。

1981年回乡时,看到大雪纷飞的寒冷冬日,很多乡亲们甚至没有御寒的衣服,他心如刀绞,火速调拨5万件军大衣送到红安。他和秘书讲,“他们早就有权得到,是我们愧对父老乡亲啊!”红安有14万人在战争中牺牲,红安人民把最后一碗水、最后一尺布、最后一双鞋、最小的伢子都奉献给了革命。他告诉秘书,“没地方开支,从我的工资里扣,我死了以后再扣我儿子的、孙子的,子子孙孙地扣下去。”

韩先楚的赤子之情令红安人刻骨铭心,他一生都在惦记着乡亲们,躺在病床上,也不忘关心红安当地的生态形势,他觉得,家乡要多搞植树造林,既要在山上造用材林,也要栽风景林美化街道,所以,弥留之际,他还不忘嘱托妻子,将雪松、桂花等珍贵树苗送到家乡。

当年,韩先楚深知姐姐的难处,8岁时坚持回到父亲身边料理家务,直到父亲过世。他讨过饭、放过牛,也给地主家当过短工……受尽生活磨难,是黄麻起义的胜利,让他懂得了穷人为什么拼命干活还吃不饱、穿不暖,所以,16岁时,他便加入农民协会担任童子团团长,职务不大,却让他有了改变命运的冲动。

1930年,17岁的韩先楚动员村里十余名青年,参加了湖北孝感的红军游击队,正式开启了他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

自打人生第一仗开始,“勇敢”的美名便不断萦绕着他,无论担任排长、连长、营长,还是团长、师长、军长,他永远率队冲锋在前,与士兵共进退,所以作家张正隆在《战将韩先楚》一书中会如此评价:他就是所到之处的一面旗帜,一面充满勇敢和尚武精神的旗帜,一面飘扬在他统率下的官兵心头的旗帜。

虽然,从大别山到陕北,从长白山到海南岛,再到朝鲜半岛,枪林弹雨中,始终没有一颗子弹能夺去他的生命,但险些致命的重伤还是有过的。

1934年11月,红25军撤离大别山进行战略转移时,作为连长的韩先楚,拎着驳壳枪冲在最前面,在弯腰换弹夹时,被敌人击中左臂,不省人事,这也导致他左手终生残废。还有一次在陕北攻打套筒塬时,作为团长的韩先楚被击中头部,成了血人,差点被当成烈士掩埋。而最惊险的一次,是红25军北上长征路上,他朝天井扔出去的手榴弹,鬼使神差地滚下掉进怀里,当准备再投出时,导火索开始喷火,他绝望地闭上眼睛,等待爆炸后的血肉横飞,然而手榴弹没有爆炸,他捡回一条命。所以,人们都说他是“福将”,而他常说是自己命大。

当年韩先楚遗体火化后,家人在骨灰里发现了一块弹片,这无疑是其一生血雨腥风的见证。

力挽狂澜

解放战争时期是韩先楚一生戎马生涯的巅峰时刻。

有人将三年解放战争中的东北战场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敌攻我守;第二阶段,变守为攻;第三阶段,战略决战的辽沈战役。

当时东北战场的部队叫东北民主联军,分南满和北满,其中,南满有两个纵队,分别是第3纵队和第4纵队,北满有三个纵队。1946年2月,国民党向南满根据地发起疯狂进攻,韩先楚被任命为东北民主联军第4纵队副司令员。

一个战役打不打,韩先楚思考的首要因素是它在战略全局的地位,这也是胸襟和视野,在他看来,毛主席既然让他们选择中长路南段有战略意义的一两个大中城市,就应该选择鞍山和海城,这也使得5月他便率3个师发起鞍(山)海(城)战役,这一战迫使海城守敌第184师师部及552团,在师长潘朔端率领下宣布起义,开创东北国民党军战场起义的先例。鞍海战役的胜利,直接影响了东北国共两军的走势,毛泽东专门致电表扬鞍海战役打得好。

毛泽东与韩先楚亲切交谈

184师被歼后,国民党调整部署,出动号称“千里驹”的第25师径直开向新开岭,并迅速拿下要点老爷岭。由于双方军备方面差距太大,战斗刚开始我军便陷入极其被动的局面,老爷岭打了3天3夜连攻9次未成,而此时敌人兵力还在不断增加,甚至有被称为“虎师”的新22师的增援。

此时,有领导认为取胜无望,决意撤出战斗,可韩先楚坚持不撤,他看出敌人要害,无论战情分析,还是攻打建议,均阐述的有理有据,他的想法得到几位党委成员的赞同,也正是他的力排众议,赢得了继续猛攻的好时机,最终,他率部全歼25师近9000人,在东北战场首创一次战役中全歼国民党军一个精锐师的战绩,为我军四保临江赢得准备时间。毛泽东高兴地亲自起草中央军委嘉奖电报。在新开岭战役指挥中,韩先楚表现出一名优秀将领不避艰险、不畏强敌、敢于决战的战斗作风。

鞍海战役和新开岭战役,让韩先楚在4纵建立了极高威信,他始终率部在前线奋战,作战上果断坚决,指挥上沉着灵活,让大家极为敬佩,只要听说他指挥打仗,干部、战士就浑身来劲、信心倍增!

随着新开岭战役的取胜,4纵的活动区域被暴露,很快南满地区大部分被国民党占领,他们分兵把守各个水陆要道和铁路公路关口,就是在敌人的缝隙中,韩先楚成功将4纵带出,与3纵实现会合。

如此危机时刻,是否要撤出南满,“走”还是“留”成为随后萧劲光主持的七道江会议讨论的重点,而“走”是多数人的意见。

南满战略位置十分重要,韩先楚不同意撤离南满,这并非他的“好战”,而是经过深思熟虑考量的,他觉得南满保不住,北满也就危险了。最终陈云拍板支持留在南满,要在长白山扛起红旗!

留下继续战斗,无疑困难重重,按照部署,需要一个纵队插入敌后,用游击战术拖住敌人,配合正面部队保卫临江,刚刚打完新开岭战役的韩先楚,还没来得及休息,便再度主动请缨。四保临江战斗,最精彩的便是这第四次,战斗是3纵和4纵联合作战成立指挥部,3纵司令员曾克林担任指挥员,4纵副司令员韩先楚担任副指挥员。

在打弱敌还是强敌问题上,他们发生激烈争论,韩先楚主张打强敌,以消灭敌军有生力量,从而威慑弱敌;曾克林觉得打弱敌保险,解决完弱敌后再扩大战果。两个作战方案上报到辽东军区首长萧劲光和陈云面前后,韩先楚方案得到了支持,如此,指挥权便交到韩先楚手中。

韩先楚这次率部深入敌后环境十分恶劣,部队忍饥受寒,经常露宿在雪林中,靠烤火过夜,啃冷冻窝头冲击,吃冰雪解渴。他和战士们同甘共苦,经常深入连队嘘寒问暖,千方百计让大家吃上热饭,还让干部替战士站岗,这些举动都让战士们非常感动,极大增强了官兵的团结和战斗的意志。战斗中,他也巧妙用“示弱”来引诱敌军到指定地点,然后集中优势兵力以逸待劳,10小时内便歼灭敌军一个加强师。

四保临江战斗的胜利结束,彻底扭转了我军在东北被动防守的局面,东北战场从此攻守异势。

国民党高官杜聿明谈到韩先楚时曾讲:“整个东北战场,最难打的就是韩先楚的部队,如果能打掉韩先楚,说不定东北还有翻盘的希望。”可事实证明,韩先楚没有给国民党这样的机会。

在辽沈战役中,被任命为3纵司令员的韩先楚,率部首先攻克义县,打响了战役的第一枪,毛泽东讲,“第一个战斗的胜败给予极大的影响于全局,乃至一直影响到最后一个战斗”。攻克义县后,韩先楚又率部突击了敌人最强大的要点锦州,最终攻克锦州,歼敌10余万。

辽沈战役是三大战役中的第一个,也是最难打的,它的胜利,改变了国共力量的对比,韩先楚功不可没。

韩先楚在东北的名声,对于国民党而言,就是噩梦,坐镇东北指挥的几任国民党指挥官都称他是“旋风司令”,如风般来去无踪,却又有无人可挡之势,其能力和雄姿可见一斑。

创造奇迹

由于在解放战争中的出色表现,韩先楚被中央委以重任,担任40军首任军长。

大陆解放后,国民党军队被迫撤到台湾、海南岛和舟山群岛,妄图依靠海峡天堑抵御解放军的攻势,随后,韩先楚一路挥师向南,直抵海南岛。

中央虽有早日解放海南岛之意,但对渡海作战却是慎之又慎。

一方面,防守海南岛的国民党防卫总司令薛岳收容整编了国民党残余部队及地方武装共约10万人,并配备了50艘军舰和30多架飞机,构成了由海陆空组成的立体防御体系,被称为“伯陵防线”。

一方面,渡海作战困难之大,在于一切都是新的,要掌握潮汐规律,了解海洋性格,同时受金门渡海作战失利影响,对于能否如期解放海南岛,上上下下都提出不少疑虑和担心。大部分将领认为我军将士刚刚经历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需要一定的休整时间,也有人对渡海作战有畏难情绪,特别是如何解决渡海工具的问题,有人坚持靠木帆船渡江,有人主张购买登陆舰,有人提议把木帆船改机帆船,改装的问题,连毛泽东也是心存疑虑的。

还没等上级解决困难,韩先楚便已开始走访船工渔民,多方进行实地调研,了解掌握地形水文、海情敌情、渡海作战规律,带领部队苦练渡海作战本领。

雷州半岛海边,韩先楚(左三)与战士一起训练

根据当地水文气象来看,每年只有正月到清明期间琼州海峡是北风或东北风,渡海最为有利,所以韩先楚主张渡海作战行动要赶在风向改变之前进行,也就是谷雨前。他致电中央,请求进攻海南岛,在他的据理力争之下,中央终于同意下达作战命令。

当时,登陆艇买不到,机帆船改装目标无法实现,他只能依靠木船渡海。

1950年4月16日晚,韩先楚置个人生死于度外,在没有海军、空军配合的情况下,冒着极大风险,亲率40军和43军8个团,乘300多艘风帆船,跨海进击海南岛。他把“路上雄狮”变身“水上蛟龙”,以木船战军舰,于4月17日凌晨,率先登陆临高角。坐镇北京的聂荣臻得知消息后讲:“韩先楚上了海南岛,就意味着胜利!”

韩先楚果然不负众望,临阵指挥,随机应变,终于5月1日解放海南全岛。仅仅14天,薛岳指挥4个军苦心经营的“伯陵防线”,便被韩先楚的“旋风部队”土崩瓦解,这也成为战争史上的奇迹。中国南出海口被保住,其深远意义不言而喻。

海南岛战役后,罗荣桓提出中南军区空军司令等三个职务让韩先楚挑选,可他最终毅然选择到抗美援朝的战场上,他说,我是打仗的人,还是到有仗打的地方去锻炼吧。

作为最早奔赴朝鲜的高级将领,韩先楚指挥第40军打赢“出国第一仗”,揭开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后来,由40军打响第一枪的10月25日,被确定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纪念日。他坐镇指挥的38军被彭德怀誉为“万岁军”。在第三次战役中,他率部突破“三八”线,直捣汉城,对战局起了重大作用。在第四次战役中,他更是力挽狂澜遏住敌人进攻。

在抗美援朝的五次战役中,韩先楚是唯一全程在前线指挥作战的志愿军总部领导,由于功勋卓越,他被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授予一级国旗勋章和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其战绩亦被载入美国陆军史。

一个胜仗接着一个胜仗,除了智谋和胆识,更有兢兢业业的严谨和使命的担当。

从朝鲜归国后,韩先楚拖着伤残的左臂,继续为我军现代化建设日夜操劳,历任中南军区参谋长、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福州军区司令员、福建省委第一书记、兰州军区司令员、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等职。在每一个岗位上,他都始终坚持真理、求真务实、殚精竭虑,为国防和军队的建设作出厥功至伟的贡献。

(2023年第03-04期)

【责编 李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