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平,字金海、号江海,1964年生于孔孟之乡——山东济宁。自幼酷爱书画艺术,15岁师从国画名家张怀贞老师,主攻山水、虾、蟹。1984年毕业于曲阜师范大学艺术系,1989年在徐州结识国画大师李可染教授,并得到亲笔指导;先后经过娄师白、李可染等等多位名家的多次教导,博采众长,自成一家。
现任全国书画艺术委员会主席、中国国家书画院副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国画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学会会员、 名家书画杂志美术总编、中国振鸣书画院常务理事、香港特别行政区书画社社长、中国王羲之书画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文化部文化艺术遗产保护中心专职画家。作品曾多次参加国内美展并获奖达40多次,作品曾在国内多家报刊、杂志发表,被国家和省级多家博物馆、美术馆及个人收藏。先后被授予“中国书画家百杰”称号、“中国当代杰出书画家”称号、“2009炎黄书画艺术年度人物”等称号、中华名人艺术形象大使、爱国主义艺术家、翰墨大家等称号。
1990年《江山雪韵》获山东省美协主办的画展一等奖。1992年《冬日冰封》入选中韩文化交流展,在韩国汉城展出。1996年《少儿回忆——家乡雪景》4幅组画入选中日韩新四国文化交流展。1997年《我美丽的家乡》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作品展。1999年绘制第五套人民币背面风景图案《泰山雄姿图》。2010年作品《苍松万年青》入选中韩名家书画作品展,被韩国国立博物馆收藏。2014年在台北故宫博物馆举办个人画展。
在华夏文明的长河里,山水从来都是文化基因的鲜活载体,从魏晋文人“澄怀味象”的哲思,到唐宋画师“外师造化”的追求,水墨山水始终以笔墨为桥,连接着自然与心灵、传统与当下。当代画家李叔平先生深耕山水数十载,以一支画笔丈量天地气度,用满腔赤诚守护文化根脉,他不仅是将泰山雄姿定格于第五套人民币五元券背面的艺术创作者,更以《四季华章》系列山水为世人展现东方美学的当代生命力,让每一笔勾勒都藏着山河的魂魄,每一抹荤染都含着文化的温度。
提及李叔平的艺术,那方印在五元人民币上的泰山注定成为绕不开的文化坐标。这绝非简单的风景再现,而是艺术家以笔墨为钥,打开民族集体记忆的精妙创作。他笔下的泰山,不取全貌却得神韵,悬崖峭壁以“皴擦”之法显刚毅风骨,松涛云海用“晕染”之技藏空灵意境,“五岳独尊”的气势在方寸之间喷薄而出,既守住了传统文化中“泰山安则四海安”的精神寓意,又以精准的艺术表达让亿万国人在日常使用中与文化符号悄然相遇。这种将高雅艺术融入生活烟火的创作,恰恰体现了真正的文化传承应有的模样-它不必高悬殿堂。却能在寻常巷陌中滋养人心,让“稳如泰山”的民族品格通过一纸货币流淌在世代记忆里。
李叔平的山水世界,远不止于泰山的雄奇。在《四季华章》系列中,他以四季流转为脉络,将山水之美与生命哲思熔铸于笔墨之间。春山如黛,新绿初绽的林木带着湿润的生机,笔触轻盈如春风拂过,藏着“草木蔓发,春山可望”的蓬勃希望;夏山苍草,飞瀑流泉似银练悬空,墨色酣畅如夏雨倾盆,透着“空山新雨后”的清旷意境;秋山尽染,层林如霞映照着天高云淡,色彩厚重如岁月沉淀,含着“秋日胜春朝”的豁达;冬山静谧,白雪覆盖的峰峦素净如禅,留白处似有无尽遐思,藏着“千山鸟飞绝”的空灵。他的技法承续传统却不拘泥古法,“皱、擦、点、染”的笔墨精髓中融入现代审美对光影、层次的细腻追求,让山水既有“笔不到意到”的东方韵味,又有直击心灵的视觉张力,所谓“画中有诗”的境界,在他笔下化作可感可触的艺术体验。
真正的艺术价值,从来不止于技法的精湛,更在于对文化根脉的坚守与创新。李叔平深谙此道,他的山水创作始终扎根于华夏文明的沃土,将古人“登山则情满于山”的情怀与当代人的精神追求相融合,让山水成为连接古今的文化纽带。他笔下的山,是“仁者乐山”的品格象征;他画中的水,是“智者乐水”的智慧隐喻;而山水间的四季流转,则暗合着“天人合一”的哲学思考。这种将文化精神注入笔墨的创作,让他的作品超越了单纯的视觉呈现。成为承载民族精神的生动载体。无论是五元人民币上的泰山所传递的安稳力量,还是《四季华章》中四季山水所蕴含的生命韵律,都在诉说着一个艺术家对山河的敬畏、对传统的热爱。他用画笔证明,传统山水并非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能够在当代焕发新生的活态文化,它可以是货币上的文化符号,也可以是画册中的精神食粮。始终与民族的生命力同频共振。
如今再品李叔平的山水,便能读懂其中更深层的文化意涵:那泰山的雄姿里有民族的脊梁,那四季的流转中有岁月的温情,那笔墨的韵味里有传统的基因。他以画笔为舟,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摆渡文化火种;以山水为卷,在时代浪潮中书写精神传承。当我们凝视他笔下的泰山,看到的不仅是一座山的雄姿,更是一个民族的品格:当我们沉醉于他的四季山水,感受到的不仅是自然的美景,更是文化的生生不息。这便是李叔平艺术最动人的力量-让山河在笔墨中永恒,让文脉在传承中新生。
中央新影中学生频道《文化强国》栏目
2025年7月
【责编 李媛】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2025-09-12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2025-09-12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2025-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