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鹰城,文明沃土,一位执笔半世纪的女性艺术家以炭精为骨、丹青为魂,在时光长河中镌刻不朽印记。她,便是“巾帼画杰”李松霞。五十余载春秋,她以炭条为舟、油画刀为桨,渡越艺术长河,让濒临失传的炭精画重焕光彩,更以三百余幅伟人肖像,铸就红色基因的传承丰碑。
从汝州田埂到西安艺苑:青松梦起,彩霞初燃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1955年生于河南汝州农家的李松霞,自幼以树枝为笔、大地为纸,在田间地头勾勒艺术之梦。青年时代,她先入汝州普高音美班筑基,后以优异成绩叩开西安艺术学院大门,师从名家,浸染中西绘画精髓。寒窗苦读间,她铸就“劲松性格”,博采众长,为日后“形象逼真写实、格调幽雅和谐”的独特风格埋下伏笔。
千村万户练笔力:炭精淬火,匠心独运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三十载鹰城行走,李松霞踏遍城乡,为百姓画像。无照片则听描述绘形,无模特则凭记忆传神。她笔下老人“炯炯如生”,令观者泪落,赞曰“画比真人还像”!艰辛岁月里,她以慈悲心广结善缘,减费赠画,被尊为“大地画家”“人民活菩萨”。这段扎根生活的实践,淬炼出她炭精画的筋骨与灵魂。
伟人肖像铸丰碑:丹心绘史,赤子传薪
炭精画以炭条塑形,灰调成韵,尤重明暗与质感。李松霞将其与油画光影交融,开创“东方古典画风”。她笔下的马克思目光深邃,毛泽东气吞山河,周恩来儒雅谦和,皆如“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既有写实之精微,亦具写意之宏阔。历时八载创作的百幅毛泽东巨像,更是献给共和国的赤诚礼赞。她说:“炭精画是技艺,更是对历史的敬畏。”每一幅领袖肖像,皆成“无声的党史课”。
红色基因融笔墨:立足传统,心怀家国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李松霞的艺术始终与红色血脉同频共振。她既绘领袖伟人,亦描平凡众生;既连“天线”展时代正气,又接“地气”染泥土芬芳。万余幅作品,涵盖《马恩列斯》《开国元勋》《时代楷模》等系列,堪称“笔墨写就的史诗”。其作被山西潞宝纪念馆永久收藏,正是艺术与信仰的双重丰碑。
慈母传艺续薪火:画道修心,家风化雨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身为母亲,李松霞以画室为课堂,允儿添笔,鼓励创作,言“涂鸦皆是心音”。儿子耳濡目染,承其艺道,使非遗薪火相传。她以慈爱诠释“非遗即生活”,用颜料箱里的糖果与画布前的专注,书写了“艺术与母爱同频”的温暖诗篇。
古稀不移凌云志:心向京师,笔耕不辍
而今定居西安的李松霞,仍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之姿游学全国,潜心融汇西方古典与俄罗斯灰调艺术,追求“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年逾七旬,她一心向阳,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更盼在京华大地再铸艺术“黄金十年”。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松霞以炭精绘伟人,以丹青传薪火,其艺术如松柏长青,似霞光永驻。她用一生证明:技艺可溯古,匠心能通今;笔墨虽轻,承载的却是山河岁月与赤子深情。
【责编 李媛】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2023-08-11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2025-11-15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2025-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