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渝强,男,汉族,生于1957年,四川省南充市人,南充市政协书画院画师、中国文化信息协会文化产业专业委员会艺术顾问。
《吕渝强作品集》、《吕渝强写意画集》分别于2008年和2011年在荣宝斋出版社出版;《中国功勋人物吕渝强专刊》于2013年3月在中国当代艺术家出版社出版;《国家艺术人物吕渝强专刊》于2013年9月在中国文联国际出版社出版;被中国艺术学会评选为“2012感动中国艺术人物”“中国艺术功勋人物”,并授予“2012年度中国最高艺术成就奖”。2013年,入编中国文学艺术研究会主办的《百年中国·艺术大家》。《国家文化传承人物——吕渝强》于2014年3月在中国国际艺术出版社出版。2019年中国邮政与澳门邮政联合发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中国艺术先锋人物——吕渝强》纪念邮册一套。2024年首届非遗中国年“向世界传播中国春节文化”重磅推荐艺术家。2025年《开辟新征程·奋进新时代》全国两会重点推荐艺术家。2025年4月在纪念联合国成立80周年之际,亚洲文化艺术交流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艺术终身成就奖评委会——被评为“世界艺术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授予“国际金牌艺术家”,颁发“世界级艺术博士”高级职称证书和荣誉称号。
诗由心生,画由心生。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此画之道也。
纵观中国写意绘画的历史,其中无不折射出古代文人艺术家的审美追求。总结了写意绘画的艺术要领:神为画之主、画是神之形,形散神不安、无神画不灵,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中国艺术精神在绘画上的表达,要求写神而不致空泛,不能离开具体的物象;写形而不能离开神的主导思想、神的精神世界。中国水墨写意画在明代得到迅速发展,以徐渭的泼墨大写意花鸟画为代表,一时名家辈出。徐渭凭借自己特有的艺术才华,成为中国艺术史上最富成就的写意画大师。其画风格清新空灵,恣情汪洋,自成一家,他提出的不求形似求神韵的创作原则成为后世写意画创作者的共同追求。徐渭写意花鸟绘画的特点是情胜于境,意胜于形,不拘泥于枝节,讲究整体的气势,讲究意境,随性而发,随情而动。其笔墨大胆泼辣,气骨俱盛,运笔纵横。徐渭善泼墨、破墨,淋漓酣畅,神韵焕发。这对之后几百年来的写意绘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一画风经过明代的陈老莲、清代的八大和石涛以及扬州八怪中的李鱓、郑板桥、李方膺、罗聘及晚清的赵之谦、虚谷、吴昌硕,还有现代画家齐白石、潘天寿等人的不断丰富和发展,创造了强大的文人写意画历史。
苏轼说“画竹必先成竹于胸中”。这里的竹完全超越了现实,是人们心目中的竹,被中国文人赋予了美好的人格象征,这也是中国五千年文化思想浸润的结果。再如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吴作人的骆驼、黄胄的驴等都被赋予了各自的感情和人格色彩,并各自以独特的写意手法体现出永恒的魅力与精神。虽然都是水墨写意,但其表现手法和笔墨风格却不尽相同,各具魅力。以八大山人以例,他的绘画以大笔水墨写意为主,取法自然,笔墨简练,大气磅礴,独具新意,创造了高旷纵横的绘画艺术风格。八大绘画艺术着墨简淡,运笔奔放,布局疏朗,意境空旷,张力充沛,气势雄壮。笔情恣纵不拘成法,苍劲圆秀、逸气横生,笔法不求完整而反得完整;主张“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齐白石,他的花鸟画洋溢着自然的勃勃生机,而其山水图奇异不落旧蹊,淳朴的民间艺术风格与传统的文人画风相融合,极富创造精神;徐悲鸿的水墨奔马,融汇了东西方绘画技法,既有中国传统绘画的线条造型和笔墨之美,又能品味物象局部的体面造型和光影明暗,将中西两大绘画体系中一些绘画要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自然逼真地独创了中西合璧的写实艺术风格;还有潘天寿、吴冠中等也都是风格突出、极富个性的艺术家。
写意画的线条要有节奏、徐急、枯湿、浓淡、飞白,用墨要浓淡相宜、浓破淡、淡破浓,笔法、墨法的运用要相得益彰,这是写意绘画的创作者所必须掌握的表现手段。另一方面,写意绘画的创作还要对西方传统绘画中的透视关系、解剖比例、明暗关系、静态、动态等有深入理解与实际的掌握,之于绘画形式语言的这种驾驭能力,对创作者打造个人的艺术风格大有裨益。在艺术创作中,控制形的变化是创作者艺术表现能力的具体体现,有了对形的控制能力,也就具备了创作写意画的基本能力,并会近而进入写意绘画创作的自由天地、最终拥有自己的绘画风格。
创作写意绘画作品,需要不断向前辈学习,向传统学习,向自然学习,是 “渐悟”、“顿悟”相结合的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应取“博而后精”的态度,学习、学习、再学习,即要让自己的风格逐步形成而又不失规矩。写意画是允许创作者自由想象的世界, 所谓“形随神上才逸情”,再者,“古人之须眉不能长我之面目”,写意绘画艺术家需要不断探索自己的创作方法,其作品才真正具有生命力。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仅是社会对艺术创作的需求,也是艺术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
中国画分三个层次。一,状物。物象之形跃然纸上,惟妙惟肖,此为写实之能力;二,写景。物象的写实升华为意境,形而下抽象为形而上;三,造境,在写景能力的基础上,表达心中之境,“补天之缺”,笔墨间流露出世间无有的浩然之气,咫尺之间觉万里之遥。这三个层面不单是绘画技术提高的问题,它实质是绘画艺术所经由的“具象—印象—抽象”的一个渐入过程。这个过程是表现与升华的过程,感悟形而上的寓意,掌握形而下的表现。相应的,某一画家的创作必然也要经过三个阶段:一,追求物象逼真,“形”的准确与否为美的标准;二,“似与不似之间”;三,物象主观化,物象随意识而自立。这三阶段也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主流人群对艺术认识的不断深化和社会进化对艺术创作的需求。
绘画欣赏有三个境界。读画、赏画、品画。绘画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要想创作出一幅好的作品首先就要把“神”放在首位,形虽然重要,但神是形的首领,当然神也必须依附于形才能得到展示。画家要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还必须注重另一个问题的解决,即提高自己对绘画作品的鉴赏力,这也是一个相当复杂也很难说清楚的问题。因为每一个人对美的认识都有差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极其常见的。但也不是绝对没有共识存在,这种共性就是我们经过长期认识、判别积累起来的被公认是行之有效的审美经验。培养读画、品赏的能力,就是鉴赏力,这是一个是长期积累的过程,也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不断提高的过程,也就是常说的养心、养眼之道。值得一提的是,在具备了一定艺术鉴赏力的情况下,还必须坚持多读、多品经典艺术作品,并向取得成功的艺术家学习。鉴赏力的提高,既可以从好的作品中汲取经验,同时也能辨别出自己绘画中存在的不足,并进而找到改进、提高的方法。如果能在这方面不断努力,就可以使画家不断明确自己绘画风格的独立性、找到明确的创作方向以及实施的方式和方法。事实证明,这是培养一个艺术家非常好的方法。中国写意画教学应该从提高赏画、品画等鉴赏力的提高入手,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时代已进入21世纪,我们一直期盼用自己的写意画来展现中国的文化艺术精神并为世界艺术的发展作出贡献,也相信这一崇高的目标是能达到的。中国写意画的创作观念是开放的,中国写意绘画,不仅表现手法多种多样而且所使用的材料及工具也是丰富的。水墨画的写意精神,就是一直以来中国文化所坚持的“人与自然相互融合”这一哲学观念的继续延续,这也意味着写意绘画的存在空间之巨大,任时间流逝而不能磨灭。我们真的应该感谢先贤的创造,在有意或无意中,开辟了这一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而让中国写意精神随着新中国经济的发展而复兴,则是我们当下画家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展示新视觉、新形象、新感觉,发扬写意绘画的主观能动性,充分保持写意绘画的表现元素与创作观念的生命力,相信中国写意绘画在新的历史时期将会有更进一步的发展。中国的文艺复兴有可能将会在中国写意画领域实现。
写意绘画在当下的发展,需要与传统不断展开对话,从今天看昨天思未来,是一种思路,这种思路和方法是我们的先辈一直实践的,事实证明也是行之有效的,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发展写意中国画,首先要体悟“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审美追求,神韵之美强调的是一种心理感觉。黄宾虹先生在解释“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时说过,“画有三,一绝似物象者,此欺世盗名之画;二绝不似物象者,往往托名写意,鱼目混珠亦欺世盗名之画;三唯绝似又绝不似物象者,此乃真画。”这是黄宾虹先生对艺术作品的评判标准,直指到写意绘画的真谛。即“唯绝似又绝不似者,此乃真画。” 这是对写意绘画表现物象、传达精神的准确诠释,也是写意画所明确追求的一种境界。黄宾虹的绘画创作强调整体把握,主观意识的体现相比于古人更加明确,在他的绘画作品里,物象与情感的融合更和谐,他让具象的形向以情感为内容的神更靠近了一步。黄宾虹的写意绘画创作观念,影响了当代一大批写意画家的创作。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艺术作品形式创造的丰富性要求越来越强烈,主观意味丰沛的作品,无疑更受欢迎。相对来说,人们对写实性作品的欣赏兴趣逐渐在减弱。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中国现代的社会进步必然会带来的一种现象。这说明了,人们的整体文化素质在提高,虽然原来的一种平衡正在失重,新的平衡也将会重新获得。可以预见,未来的中国写意画主观性会更强烈、个性化风格的作品也将会得到更多关注、中国艺术中的写意精神将会得到更多的体现。就目前中国画坛现状而言,我们的创作观念需要进一步开放、写意精神的表现形式也需要进一步拓宽、表现的内涵需要进一步深入,如果能做到这一切,那就是我们文化复兴到来的春天。能想见,那时的中国写意画的线条会更有韵味,表现手法会更加随意自如,画面感觉也会更加广阔,色彩会更加溢辉流彩,创作者的个人才华会得到极大张扬,美的多样性会得到更充分的展示。
【责编 李媛】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2025-09-11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2025-09-11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2025-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