涿水汤汤,文脉绵长。这片孕育了千年古郡涿州的土地,历来不乏守正求真的文史薪火传递者。生于涞水、祖籍涿州的文史大家刘桂郁先生,便是当代守护这份文脉的佼佼者。扙国之年的他,鬓染秋霜而目光如炬,身退政坛却笔耕不辍,以副研究馆员之职,曾任涿县档案馆馆长、涿州市档案局局长、首任历史文化研究所所长等荣路要职,在文史领域深耕数十载,为涿州历史立传,为乡邦文脉铸魂,其行其学,文德硕望,备受敬仰。

刘桂郁的文史研究之路,始于对故土历史的深沉热爱。他在少年求学之时,就博览群书,对历史有浓厚的兴趣,并立志一定要为本土历史文化和名人故事挖掘研究、著书立说。涿州作为京畿要地,自上古至明清,文脉传承从未中断,却也有诸多史事湮没于岁月尘埃。年轻时的刘桂郁,有感于乡邦文献的散佚,立下“钩沉索隐、还原史实”的初心。他自步入档案工作伊始,便如农夫耕耘沃土,日复一日埋首于浩如烟海的典籍、档案与碑刻之中。馆阁深处的残卷、乡野之间的旧闻,都是他探寻历史真相的钥匙。为厘清一个史实,他常徒步穿行于涿州的街巷村落,走访老者、核对遗迹;为考证一则记载,他辗转于省内外图书馆、档案馆,披沙拣金、辨伪存真。这份近乎执拗的严谨,让他在涿州古代史研究领域卓然成家。

著书立说,是刘桂郁传承文脉的重要载体。他先后编著出版《涿州风物与名人》《赵匡胤里籍辨》《兰台余韵》等多部力作,每一部都凝聚着他的心血与智慧。《涿州风物与名人》,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涿州历史长卷,上至山川风物,下至贤达名流,皆娓娓道来,既有史料的厚重,又有文笔的灵动,让读者得以窥见涿州千年文脉的精髓。《赵匡胤里籍辨》,则彰显了他严谨的“实事求是”精神,面对赵匡胤里籍的历史争议,他不盲从旧说,而是以翔实的史料为依据,层层剖析、条分缕析,提出令人信服的见解,为这一历史悬案的厘清作出了重要贡献。《兰台余韵》收录其多年研究心得与文史随笔,文字质朴而意蕴深远,字里行间满是对历史的敬畏与对故土的深情。他的文作颇丰,体例严谨,考据精当,成为研究涿州历史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
步入晚年,刘桂郁并未停下历史文化研究的脚步,反而将研究重心转向近代史,尤其是那些鲜为人知的涿州革命史、抗战史领域。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是涿州历史上一段可歌可泣的篇章,但由于诸多历史政治运动的原因,使得史料匮乏,日月的流转,也使得亲历者渐少,许多珍贵史实面临失传之虞。为抢救这段历史,刘桂郁不顾年事已高,再次踏上了寻访之路。他承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元方法论”,寻访革命老区,走访英雄烈士后代,搜集口述史料,查阅尘封档案,一点点拼凑出涿州党组织初建的艰辛历程,还原出涞涿抗日政府创建的峥嵘岁月。在他的努力下,许多为涿州抗战和解放事业英勇献身的无名英雄浮出水面,他们的事迹此前不为大多数人熟知,却在历史长河中闪耀着不朽的光芒。刘桂郁将这些发现系统整理,著文立传,使许多鲜为人知的英雄事迹,不再是沉默的荣耀,填补了涿州革命史抗战史研究的诸多空白。如他主笔的《古郡历史集——历史人物卷》、他指导学生、文史专家后起之秀的李英欣编著的《涿州抗日战争史略》等著作,都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这份“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担当,让人为之动容。

刘桂郁的历史文化研究著作,颇有春秋笔法之神韵,褒贬藏于叙事之中,是非见于考据之内;又得史记风骨,叙事恢弘而不失细节,记人传神而不忘本真。他不求名利,不慕浮华,数十年如一日坚守文史阵地,用笔墨守护着涿州的文明记忆,涿州为中华文明展现的靓丽之光。他的著作,是涿州历史的“活化石”,是文脉传承的“接力棒”;他的精神,是究史严谨、求真务实的典范,是心系乡邦、无私奉献的写照。

涿水悠悠,见证岁月变迁;史笔铮铮,镌刻文脉传承。刘桂郁这位奔八的文史大家,以一生之力,为涿州历史立传,为后人铺路,盼望读到更多文史新作。他的功绩,将永载涿州文史史册;他的精神,将激励更多后来者投身文史研究,守护文化根脉。这样的学者,当之无愧备受敬仰,其名其学,必将与涿州的山山水水一同,流传久远。
【责编 岳钊恺】
新华社2023-05-24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2025-11-17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2025-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