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随笔

当前位置:

 首页  > 散文随笔 > 正文

一棵梓树的民族记忆

《中华英才》半月刊 作者:袁则存 2025-08-01 16:33

在江苏省东台市许河镇省道352北侧,一棵梓树巍然屹立。它并非参天古木,却有着撼动人心的力量。这棵由19岁烈士袁廉浴亲手栽下的梓树,历经八十载风雨雷电,伤痕累累却愈发挺拔,恰似中华民族在苦难中崛起的象征。这棵梓树不仅是一株植物,更是一个民族集体记忆的具象化载体。

《诗经·小雅》有云:“维桑与梓,必恭敬止。”古人常在宅旁种植桑梓,久而久之,“桑梓”便成了故乡的代名词。1944年春苏中四分区联合中学,袁廉浴加入中国共产党时种下这棵梓树,或许正是无意识地延续着这一文化基因,这棵树成为了他与故土之间最坚韧的纽带。在中国人的意识中,树木从来不只是植物,而是承载记忆的生命体。袁廉浴的梓树与周恩来故居的海棠树、雨花台烈士陵园的松柏……一样,成为了连接过去和现在的精神坐标。每当春风拂过梓树叶片的沙沙声响起,仿佛能听见那个热血青年坚定的脚步声。

这棵梓树见证了袁廉浴从四联中学员到革命烈士的短暂而辉煌的人生轨迹。上世纪四十年代初的苏中抗日根据地,是一个理想与热血交织的熔炉。1943年夏创建的“苏中小抗大”——四联中,近三年时间在三仓区鲁灶庙的晨钟暮鼓中,培养出了三千多名像袁廉浴这样的青年才俊。他们学习革命理论,参与军事训练、开荒种地、纺纱织布、饲养生猪等。袁廉浴在其间迅速成长,从抗日宣传到农民夜校,从生活服务到捉奸除匪,从印刷运送抗币到明理书店助理,直至从苏中公学分校到如皋丁东区游击连担任指导员,他以惊人的热情投入每一项工作。那棵梓树苗伴随着他的成长而茁壮,仿佛是他内心革命火焰的外化表现。当19岁的袁廉浴在苏中七战之李堡战役前夕的1946年8月7日壮烈牺牲时,这棵树便成为了他生命的延续,代替他见证着这片土地的沧桑巨变。

梓树的傲立不是孤立的自然现象,而是一种文化精神的具象化。中国传统文化赋予树木特殊的意义——松柏象征坚贞,竹子代表气节,梅树体现坚韧。而这棵伤痕累累却依然挺拔的梓树,则成为了革命精神的完美象征。雷电击伤的疤痕是它的勋章;风雨侵蚀的肌理是它的力道。正如中华民族在近代百年屈辱中不屈不挠,最终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梓树的每一圈年轮都镌刻着这片土地的变迁,从抗日烽火到解放战争,从改革开放到新时代,它静默地见证着一个民族的伟大复兴。

在当代社会快速变迁的洪流中,这棵梓树提醒着我们守护集体记忆的重要性。法国历史学家皮埃尔·诺拉提出的“记忆之场”理论认为,某些物质或非物质的存在因其承载的历史意义而成为民族记忆的载体。袁廉浴的梓树正是这样一个“记忆之场”,它将个人的牺牲与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今天,当我们站在梓树下仰望那片历经战火洗礼的蓝天时,我们不仅在缅怀一位年轻的烈士,更在重温一个民族的精神密码。这种记忆不是静态的回顾,而是动态的传承,它要求我们将过去的牺牲转化为今天前行的动力。

梓树旁是由一级美术师、江苏油画雕塑院副院长夏一栋先生创作并捐献的烈士塑像与重新修缮的烈士故居构成了一组完整的记忆景观。塑像是人类对抗遗忘的创造,故居是历史在当下的延续,而梓树则是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结合。这三者共同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纪念空间,让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人们都能在这里找到与历史对话的方式,让历史不再是教科书上冰冷的文字,而成为可以触摸、可以对话的活体见证。当孩子们触摸梓树粗糙的树皮时,或许能感受到那个动荡年代的温度;当青年们仰望烈士塑像、阅读烈士事迹时,或许能思考自己这一代人的责任与担当。

傲立的梓树不仅属于过去,更属于未来。它提醒我们,一个没有英雄记忆的民族是没有灵魂的,而一个不懂得传承精神的民族是没有未来的。当我们凝视这棵伤痕累累却依然生机勃勃的梓树时,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一个生命的象征,更看到一个民族在苦难中锻造的精神图腾。

在这棵傲立的梓树下,我们读懂了什么是永恒——不是肉体的不死,而是精神的永续;不是个体的长存,而是价值的传承。袁廉浴的生命定格在了19岁,但他的梓树仍在生长,他的精神仍在延续,他的故事仍在讲述。这或许就是记忆最深刻的意义:让逝者活在生者的心中,让过去照亮未来的行程。

(作者:袁则存,中共党员,从事中学数学教学和学校管理42年,公开发表教育教学论文、文学作品数十篇,主编或参编校本教材、教育文集、镇志、村志十部。)

【责编 李鹏】


耕耘军地题材 淬炼时代风骨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2024-11-25

一棵梓树的民族记忆

《中华英才》半月刊2025-08-01

超会玩的“苏大妈”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2025-07-23

24小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