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英才》半月刊网湖北讯 (融媒体记者 柯锋 通讯员 明安林 郑满星)向能来,一个在湖北省阳新县耳熟能详的名字。四十多年来,我们习惯了在报纸上读他的新闻,在宣讲中听他的声音,在田头地边看他与父老交流的身影。
从事新闻宣传工作40多年,他收获各类奖证近百本。先后获评黄石市劳动模范、湖北好人、全省见义勇为先进个人、荆楚楷模、全省优秀共产党员、中宣部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
如今,退休一年多的向能来却身兼数职:阳新县关工委副主任、阳新县楹联学会会长、阳新县融媒体中心特约编导、阳新县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特邀顾问、黄石日报社阅评员、王英镇宣传顾问等。
一个与死神赛跑的新闻人
向能来,一个自强不息的符号,他从阳新最边远的王英库区,从最贫瘠的白马山下,穿着中山装,踏着解放鞋走进公社机关,走进县委大院,走上湖北省阳新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的岗位。
四十多年中,他有五年时间隐忍着晚期尿毒症的折磨,以顽强的毅力、坚实的步履奋然前行。
新闻,只有在第一时间传播给大众,新闻才有生命的力度。
2007年底,一场百年不遇的冰冻灾害袭击了阳新,农历除夕的前一夜,三溪藏河告急——变压设备瘫痪,全村一片漆黑。县电力外线队连夜出击抢修。向能来决定对这一事件进行现场报道,他一个人跟着电力外线队出发了。
刚出门,他不觉打了一个寒噤,他已是尿毒症晚期病人,生命犹如一根风中的竹竿……妻子刘俊赶出门,给他加上外套,嘱咐他一定要保重,千万不要再玩命。
雪压群岭,夜色苍茫,已经极度虚弱的向能来,第一次感到藏河的山好高好高,那通往新闻现场的路也好长好长,三百多米的斜坡,在队员老陈的搀扶下,踏着雪,一步一顿,竟走了两个多小时。
现场,一片狼藉,老陈实在不忍心了,打开自己的雨衣,铺在地上,说,向部长,你躺着吧,你一定要好好休息啊!写新闻,还有明天呢。说着递给他半瓶矿泉水。向能来斜躺在地上,一股寒风吹过,雪地上发出唦唦的沉吟。他顺手抓起一把雪,敷了敷昏晕的额头,顿觉神智清朗起来。他接过矿泉水,笑着说:我没事了,真的没事了,你快投入工作吧。他借着灯光掏出了采访本和笔……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这深山野岭,除了咔嚓咔嚓的作业声和队员们的吆喝声,就是死一般的沉寂。向能来挣扎着爬起来,观察着现场的每一个细节,又艰难地坐下……三个小时过去了,当老陈再次回到他身边,向能来递过采访本,说,我已经写好了,你帮看看吧。老陈接过采访本,端详着,不住地点头,接着,当着队友的面,大声地朗读了起来:“为了万家灯火……”。疲劳后的同志们高兴了,清冷的夜空荡起爽朗、欢快的笑声、掌声。第二天,当除夕的鞭炮声响起,当山区村民重新找回光明,《为了万家灯火》的现场新闻已走进千家万户。
尿毒症五年,这是一个沉重的岁月,病魔终于象山一样压了下来。
2008年8月19日下午三点,当向能来用颤抖的手,写完那篇《向守道五次建房》的报道,就被搀扶着上了去同济医院的车。他必须马上接受换肾手术,他有幸找到了肾源——二弟向能利大义捐出一个肾。临行前,同事们拿下了他事先准备的笔和笔记本,嘱咐他:一定要听医生的话,清净治疗,再不要想工作的事。
可是,向能来怎么放得下:他亲自策划的阳新县移民建镇的各项报道任务还没有落实,王英的泉丰村太子的王家老屋村、兴国的宝塔村等的搬迁怎么样了,各路新闻人员什么时候到位合适,文字和影像应怎么配合,等等,等等。在术前七天的观察治疗中,他每天要拨通十几次电话……
当术后的向能来第一次醒来,就要找他的手机,他要询问新闻科的同志,工作怎么样了,可是,医生拒绝了他的要求;当他第一次被抬出病房,就伸出那双干瘦的手,要医生和身边的人找来报纸,当他看到《阳新,一花引来万花红》、《阳新移民移出一片新天地》等一条又一条来自阳新的报道,那张蜡黄而憔悴的脸终于浮起了欣慰的笑容。
一个恋上理论宣讲的热心人
只要有土壤就能生存,只要有阳光就能枝繁叶茂,这是向能来的生命哲学。
2002年11月,县交通局邀请宣传部去讲关于十六大的理论课,可当时部里理论科的人手少,工作实在忙不过来,于是作为副部长的向能来,义不容辞地顶了上去。但是,长期从事新闻工作的他,能否讲得好,多数人心里都持怀疑态度。可没想到,一场下来,向能来竟深入浅出、有声有色、条条是道,把个现场搞得十分活跃。
原来,向能来不仅是一个工作狂,也是一个学习狂,他学习钻研党在新时期的各项理论方针政策,对上级下达的各阶段学习内容,他总是先学一步,深究一层,将精神融会贯通,内化于心。
从此,向能来在万忙中又多了一份职责。
从2007年开始,向能来同时分管理论工作。这时,阳新的惠民政策不断深入,科技下乡,卫生下乡好戏连台。向能来思考着,为什么不能搞理论下乡呢?农村的党员干部及广大群众迫切需要科学发展观的指导啊。他把这一想法给领导作了汇报,得到了高度肯定。
他连夜起草方案,同时结合农村实际,把理论通俗化、趣味化,在一周之内撰写了五套宣讲提纲。他带着宣传部人员组成三个小组深入农村,给党员干部讲新时期党的富民政策和新农村的发展思路,讲“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并带去各种图书和资料。果然,所到之处,每一场都迎来热烈的掌声。他们被群众亲切地称为草根宣讲员。
三溪镇姜福村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一些村民曾一度出现理解的偏差,认为建设新农村就是把房子建好,把院子做大,搞出个样子来。因此,对于资金如何使用问题,村民间曾出现一些争议。向能来来到该村,深入农户察民情,解民意,引导他们正确处理建设与发展的关系。一次,他讲了一个关于“死要面子活受罪”的故事:自己家乡两个农民,一个因举债建房而背井离乡,一个因卖房发展生产而发家致富……村民们被讲乐了,一些人的心结很快被打开了。六十多岁的老党员郭西海说,三十多年了,我是第一次听到向部长讲这样生动的课。
向能来在全省创造了“理论进村入户”新模式,创造了宣传部干部“基层理论宣讲团”的新品牌。他分管理论期间,阳新县委中心组被评为全省先进中心组。
如今,在阳新地区,只要哪个单位理论学习找到向能来。他,总会准时准点到达会场,给大家带去精彩的宣讲。
一个退而不休的大山之子
向能来的家乡王英,曾是全省乃至全国著名的贫困地区,这里的人大都生存在贫困线以下。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王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的冷酸与破败已荡然无存。
从贫穷的山区库区走出的向能来,是这一历史的见证者,抚今追昔,他坚定了一生的信念:跟党走。
向能来有句座右铭:一生当好两员,一是共产党员,一是报道员,他用实际行动履行着自己的诺言。
退休后的向能来回到了家乡王英镇发挥余热,指导镇区年轻干部积极投身到新闻事业上,全面讲好王英故事,为王英镇高质量发展鼓与呼。
家乡王英镇贫困家庭也牵挂着向能来的心。泉丰村农民倪方柏谈起向能来总是感激不尽。倪方柏女儿考上武汉理工大学,但因家境贫寒,准备放弃。向能来得知消息,立即赶赴倪家,连夜写成通讯《救救即将弃学的女大学生》,终于成就了这个贫困孩子的大学梦。
今年2 月 13 日,阳新县王英镇在高山村全民健身中心,举行春季党员集训大会。会上,退休的向能来应邀讲党课。
向能来以《新时代新征程农村党员的使命担当》为题,宣讲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从坚定理想信念,锤炼党性修养,牢记根本宗旨、倡导文明新风、争当生态“卫士”等五方面阐述了农村党员的使命担当。宣讲通俗易懂,结合王英镇和仙岛湖旅游风景区实际,让党员开阔视野、坚定信心,纷纷表示要为王英镇争创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和全国旅游度假区作出新贡献。
谷才村76岁老党员王忠胜听了宣讲,深受感动:“先进性是党员的本性,我要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余热,带头移风易俗,参加人居环境整治,支持产业发展,为王英高质量发展贡献‘银发力量’”。
今年5月14日,风和日丽,阳光普照,阳新县富池镇山水翠绿,镇村处处繁花似锦。阳新县楹联学会会长向能来组织25位楹联家走进“中国楹联文化传承单位”富池镇,聚焦沙村村,开展调研采风活动。
向能来,每一天都是在忙碌中度过。面对好心人的不解,他笑着说:“闲着,身体舒服,精神空虚。”
【责编 李媛】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2025-01-02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2025-05-28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2025-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