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观察

当前位置:

 首页  > 社会观察 > 正文

半月谈丨4000本日记点亮红色灯塔

2025-09-18 06:29

今年暑期,保定市中国共产党员日记博物馆(以下简称“日记博物馆”)迎来了一批批参观者,大家通过浏览老红军、老八路、老党员、老干部的日记和回忆录等,感受那段可歌可泣的红色岁月。81岁的馆长康殿英频频在展板前为大家耐心讲解。

康殿英:退休后,我在整理自己多年来的收藏品时,发现有不少红色资料,尤其是日记,细细读来,很有滋味。从那时起,我便萌生了办一个日记博物馆的想法。这些日记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收集整理,恐怕以后更难找到了。珍藏这些日记,就是珍藏红色文化;展示这些日记,就是传承红色基因。

2015年,年过古稀的康殿英自筹资金创办了保定市中国共产党员日记博物馆。2020年,该馆被评为国家二级博物馆。

康殿英:目前,日记博物馆占地约15亩,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收藏了日记、碑记、家书、家信等近万件藏品,有1164件套(2253件)藏品在国家文物局备案登记。日记是主要藏品,现在有4000多本,还有一些老红军战士、老八路军战士、老干部、老党员的文集和回忆录。

藏品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我多年所藏,二是办馆时按需购买而来,三是随着博物馆的知名度提升,有不少来自全国各地的捐赠。每年我们都会做一本台账,记录博物馆接受捐赠情况,将捐赠人、捐赠物品及数量、捐赠日期等信息写明并公开展示。

我曾去山东访问过抗美援朝老兵朱彦夫,他在战争中失去了双腿双脚,却不甘心在养老院里度过一生,而是带着十几斤重的假肢,回到村里带领乡亲们致富。他左眼失明、右眼视力严重下降,却用7年时间写了两大本日记,记录了他为村民做的点点滴滴。

保定市蓝天救援队捐赠的救援日记 苏凯洋 摄

最近几年,到日记博物馆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参观研学的团队越来越多。今年他们整理了馆藏资料,将发生在保定地区的抗战故事特别制作成一个专题展览。

康殿英:作为一个非国有博物馆,我们还是有欠缺的。在相关部门的指导下,我们探索建立了藏品征集、接收、管理、使用的一系列制度。日记博物馆目前有11名员工,设有办公室、财务室和日记文化研究室,有值班人员全天候巡查值守。

近年来,保定市推动“博物馆之城”建设,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政策,强化了对社会力量兴办博物馆的资金保障、业务帮扶和政策支持,我们受益不少。

我们主动与一些高校合作开展“行走的思政课堂”。一次,一位大学生参观后,在留言本上用“想入党”三个字代替自己的签名,这让我深受感动。

在日记博物馆一个展馆的门口,挂着一副康殿英撰写的对联,上联“笔下留痕记录平凡岁月”,下联“文中蕴意诠说壮丽人生”,横批“学文启思”。

康殿英:日记载体不同,有人用文字记录,有人用图片或视频记录。当记录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就能够反映出社会发展的一些特点了。

我们根据馆藏日记制作了50多个故事短片,以视频的形式传播红色文化。日记博物馆已经连续多年组织开展各类文化研学活动,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日记文化座谈会,邀请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日记爱好者,共同讨论日记文化的发展。

今年恰逢日记博物馆创办十周年,康殿英正在思考未来的规划。

康殿英:我已经80多岁了,精力有限。经与家人商量,我希望把日记博物馆及馆藏无偿捐给政府,以便更加规范地运营。今后,我要把更多精力放在日记文化的研究和传播方面,尽我个人的力量在基层开展红色教育,传播红色文化。(半月谈记者 苏凯洋)

【责编 李鹏】

24小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