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4日,大别山层林尽染,秋意正浓。一份来自首都北京的深情厚谊,穿越山河,抵达这片红色的土地。受北京国家高级书法师、首都师范大学客座教授、全国艺术职称考级中心首席专家、世界非物质文化研究院副院长李广效先生委托,中国红色文化研究会红色传承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党史专家李建设同信阳市红色文化爱好者王群、石文涛、王章云等一行五人,怀着崇敬之情,将李广效先生精心创作的“李德生故里”与“刘名榜故里”两幅书法作品,分别送至新县胡子石村李德生将军故里与郭家河乡刘名榜故里。这不仅是一次文化的传递,更是一次对革命精神与信仰的追寻与致敬。
忠诚于党,矢志不渝:李德生将军的精神丰碑


在李德生将军的故乡李家洼,墨宝的送达引发了对将军光辉一生的深切缅怀。村民们抚今追昔,感慨今日幸福生活的同时,无不感念将军的卓著功勋与崇高风范。
李德生同志,这位从大别山走出的放牛娃,在8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以其对党、对人民的绝对忠诚,书写了一段传奇。他从一名红军战士成长为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历经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的烽火洗礼,无论身处何种逆境,其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从未动摇。他一生“对党对人民忠心耿耿,对共产主义事业充满信心”,将毕生精力毫无保留地献给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他的精神信仰,体现在坚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政治自觉中;体现在“身经百战,出生入死,身先士卒,智勇双全”的军事指挥艺术里;更体现在“一身正气,廉洁奉公,公道正派,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上。李德生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是为党和人民无私奉献的一生”,他的精神信仰,如同一座巍峨的丰碑,屹立在大别山人民心中,激励着后来者砥砺前行。
红旗不倒,一心为民:大别山的儿子刘名榜

告别李家洼,一行人抵达郭家河乡莲花村。这里,不仅是刘名榜同志的故里,更是一片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的红色热土。

刘名榜,这个名字是与“坚持大别山红旗不倒”的传奇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从1928年参加革命到1949年全国解放,他在极其艰苦险恶的环境中,领导地方武装坚持斗争长达二十余年。毛主席曾亲切称道:“刘名榜我知道,坚持大别山红旗不倒嘛,很不容易,功劳很大呀!”刘邓首长更是赞誉他为“坚持大别山斗争的一面旗帜”。
铁心向党,信念如磐
刘名榜的革命信仰,是在血与火的考验中淬炼而成的。1932年,他曾因肃反扩大化蒙冤被囚,甚至被罚做苦工,但在主力红军西征、苦工队被打散的艰难时刻,他毅然“铁心向党”,深入大山寻找党组织,继续投身游击战争。这份对党的绝对忠诚,是他能够在大别山最黑暗的“五更寒”时期,依然高举革命火炬的根本动力。1946年中原突围后,面对更加严峻的形势,他在动员会上掷地有声:“同志们,主力突围后,斗争将异常艰苦,无论怎样我们都要忠于革命,决不能让大别山斗争的红旗在我们手中倒掉!”这誓言,是他坚定信仰的最强音。
精神传承,旧貌新颜:刘名榜故里的时代答卷
今日的郭家河乡,正以日新月异的面貌,告慰着刘名榜等革命先辈的在天之灵。当地党委政府深刻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将红色基因融入基层治理与民生改善的实践中,交出了一份优异的时代答卷。郭家河乡党委书记徐皓杰动情地说:“刘名榜老书记‘让老区人民过上好日子’的遗愿,就是我们今天奋斗的航标,我们一定传承好红色基因,用实干担当续写新时代的鱼水情深。”

在莲花村,目睹整洁的村容、完善的设施、群众脸上洋溢的笑容,李建设一行深感欣慰。郭家河乡的实践充分证明,刘名榜等革命先辈所坚守的为民初心、无私奉献精神,在今天不仅没有过时,反而在新时代党建引领下的基层治理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大别山的青山绿水,见证着信仰的传承与时代的变迁。从李德生将军的忠诚担当,到刘名榜同志的“红旗不倒”与一心为民,再到今日郭家河乡干群同心、建设家园的新气象,一条红色的精神脉络清晰可见。这精神,如同大别山上迎风招展的红旗,历经风雨而颜色愈艳,激励着老区人民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继续书写无愧于先烈、无愧于时代的辉煌篇章。(文图/卢新生)
【责编 李鹏】
人民网2025-10-31
人民网2025-10-30
人民网2025-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