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待到春风二三月,石炉敲火试新茶。” 明代魏时敏的诗句,勾勒出品茗问茶的闲适与期待。而在泉城济南,有一位来自安徽芜湖的茶人,自1989年起,便将这缕茗香化作事业,更将这份事业浸润了十七年的诚信经营与反哺家乡的深深情怀。他,就是济南天裕泰茶业有限公司的创始人——俞标。

在第26个记者节之际,记者有幸与俞标共同度过了这个属于新闻工作者的节日,由于记者和俞标年龄相当,有很多共同语言,因而得以走进俞标的生活圈、生意圈、朋友圈,了解到他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和创业历程。
一、江南茶缘,齐鲁生根
1969年,俞标出生于安徽芜湖。安徽,本就是名茶荟萃之地,黄山毛峰、六安瓜片、祁门红茶香飘四海。或许自幼便受这方水土茶香的熏陶,俞标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1989年,年仅二十岁的他,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与一股敢为人先的闯劲,踏上了创业之路,选择了最熟悉也最富文化底蕴的行业——茶叶。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的教诲,正是俞标创业初期的真实写照。创业维艰,从最初的茶叶摊点做起,他深知根基的重要性。凭借着皖人特有的坚韧与诚信,以及对茶叶品质的严格把控,他的茶叶生意逐渐在济南站稳了脚跟。时光荏苒,最初的梦想种子在齐鲁大地上生根发芽。2008年,俞标在济南市槐荫区张庄路90号正式创办了济南天裕泰茶业有限公司,成为他事业腾飞的新起点。
二、匠心经营,茗香远播
公司成立后,俞标并未止步于传统的茶叶批发与零售。在他的引领下,天裕泰茶业的业务范围不断拓展,形成了以预包装食品为核心,兼营家具、百货、五金、交电、服装、鞋帽、箱包、工艺品的多元化经营格局。这种“以茶为主,多元互补”的策略,既增强了企业的市场抗风险能力,也为客户提供了更为丰富便捷的一站式购物体验。
“器欲尽其用,必先得其法。” 经营之道,亦如烹茶,讲究方法与匠心。俞标深谙此理。他始终坚持“质量为本,信誉至上”的经营理念。对于茶叶,他从源头把控品质,精选国内各大茶区优质茗茶,确保每一片茶叶都符合标准;对于其他商品,他同样严选供应商,确保品质可靠。十七年来,“天裕泰”这块金字招牌,靠的正是这份对品质的执着与对客户的诚信。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茶,在中国文化中,不仅是饮品,更是连接情感的纽带。俞标将这种茶文化精神融入企业管理与服务中,倡导和谐、共赢的内外部环境。对待员工,他如家人般关怀;对待客户,他似故交般真诚。这使得天裕泰茶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仅赢得了市场份额,更赢得了广泛的口碑与人脉。公司稳健发展十七载,客户群稳定,业务持续增长,这正是对其经营之道的最佳褒奖。
“我家江南摘云腴,落磑霏霏雪不如。”黄庭坚笔下江南茶事的诗意,恰是俞标生命最初的底色。 黄山毛峰的清雅,六安瓜片的醇厚,祁门红茶的馥郁,这些故乡的味道早已深深烙印在他的记忆里。“少年负壮气,奋烈自有时”,李白的诗句正是他当年的写照。在泉城济南,这个以七十二泉闻名的北方城市,他开始将故乡的茶香播撒到齐鲁大地。创业之路从来不会一帆风顺。从最初的茶叶摊点到固定店面,俞标深谙“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道理。他像呵护幼苗般经营着自己的事业,每一片茶叶都精心挑选,每一位顾客都真诚相待。正是这份皖人特有的执着与诚信,让他在异乡逐渐站稳了脚跟。

三、反哺桑梓,公益情深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尽管事业在山东济南开花结果,但俞标心中始终萦绕着对故乡安徽芜湖的深深眷恋。企业发展了,实力增强了,他首先想到的是如何回馈那片生他养他的土地。互联网上的零星报道,虽未能详尽记录他公益事业的点点滴滴,但足以勾勒出他反哺桑梓的赤子之心。据悉,俞标积极关注并支持家乡的建设与发展,尤其热心于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等公益领域。他可能为家乡的学校捐资改善教学条件,可能为村里的道路硬化出资出力,也可能在年节时分慰问乡里的老人……这些行动,或许并非惊天动地,却如涓涓细流,温暖着乡邻的心田,也体现了一位成功企业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 俞标深信,企业的价值不仅在于创造经济效益,更在于能够为社会、为家乡贡献一份力量。他将公益事业视为企业文化和个人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达则兼济天下”的传统美德。这份源自内心深处的家乡情怀与社会担当,为其商业成功增添了更为厚重和温暖的底色。
四、茗标立范,启迪后昆
俞标先生从1989年一路走来,至今已在创业路上跋涉三十余载,其中公司化运营也已稳健走过十七年。他的经历,恰似一泡好茶的诞生与绽放:初时或许青涩,历经创业的“炒制”与岁月的“沉淀”,最终在时光的“冲泡”下,散发出醇厚绵长的韵味。他的故事,对于当下正在寻找人生方向、怀揣创业梦想的青少年而言,是一本生动的“活教材”。敢于梦想,勇于实践。 “少年负壮气,奋烈自有时。” 俞标在二十岁的青春年华,便勇敢地迈出了创业的第一步。这启示青少年,梦想是帆,行动是桨,唯有扬起风帆、奋力划桨,才能驶向成功的彼岸。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今天,青少年应勇于将自己的创意和想法付诸实践,不畏艰难,敢于试错。 诚信为本,久久为功。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俞标事业的成功,核心在于“诚信”二字。无论是茶叶品质,还是商业合作,他都以诚相待。这告诫青少年,无论从事何种行业,诚信都是立身之本、兴业之基。创业之路绝非一蹴而就,需要像俞标那样,以诚信经营积累信誉,以持之以恒的毅力面对挑战,方能行稳致远。根植文化,开拓创新。 俞标选择茶行业,是根植于深厚的中国文化土壤;而他拓展经营品类,则是顺应市场需求的创新之举。这提示青少年,创业可以从自己熟悉和喜爱的领域入手,善于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同时要具备开放的眼界和创新的思维,在坚守中求变,在传承中创新。心怀家国,担当责任。 俞标成功后不忘家乡,积极投身公益,体现了超越商业利润的价值追求。这教育青少年,成功的定义不应仅仅是财富的积累,更应包含对社会的贡献。要常怀感恩之心,勇于承担社会责任,让个人奋斗与家乡发展、国家进步同频共振。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卢仝的《七碗茶歌》道出了品茶的妙境。而俞标的人生与事业,亦如这七碗茶,从最初的润喉启程,到破除创业孤闷,再到以诚信与智慧经营企业,继而散发出回馈社会的公益之光,终至通达人情的明澈与担当后的从容。

他,从芜湖走来,在泉城扎根;他以茶为媒,传递诚信与温暖;他功成不忘桑梓,书写着新时代企业家的公益情怀。俞标的故事,是一曲奋斗者之歌,也是一首赤子情之诗。愿这缕源自江南、飘香齐鲁的茗香,及其背后所蕴含的创业精神与家国情怀,能如春风化雨,激励更多青少年勇敢追梦,诚信立业,常怀感恩,在时代的浪潮中,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华章。
【责编 李媛】
人民网2025-10-31
人民网2025-10-10
人民网2025-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