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前沿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前沿 > 正文

何尧民:在公平与创新间探索教育新生态

《中华英才》半月刊 作者:本刊记者 刘娜 2025-10-15 16:08

中国中小商业企业协会理事、中国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国际交流工作委员会科技强国国际智库首席专家、中创投亿鑫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何尧民,凭借其深厚的公共事务经验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教育公平为出发点,提出系统性改革建议,为教育生态建设注入了新动能。


 

何尧民

中共党员,大学学历,曾从事司法行政、法律援助、招商引资、编辑记者、法律服务等岗位工作,被评为“湖南省第四届优秀青年卫士”“湖南省十佳法律工作者”“湖南省优秀法制副校长”“湖南省法律援助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受到国家、省、市、县表彰奖励 30余次,并在国家、省、市级报刊杂志发表专题文章 200余篇。

2018年辞职自主创业,深耕商业运营,强化服务意识,涉及酱香型白酒行业、农林特产、文化旅游、产学研融合发展、低空经济等产业领域,拥有多项发明专利和注册商标,系“酱品皇”“福为天”“金球”“茗茶典”“稻花选”“湘优特”等品牌创始人。曾任广东省信用协会常务理事,《发现》杂志社特约研究员,受邀多次参加博鳌亚洲论坛、央视财经论坛、香港“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全球未来科技创新大会、中国经贸形势报告会、中国经济社会理事会、读懂中国国际(广州)会议、民营经济法治建设大会,积极建言献策,其意见和建议得到了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和采用。现任中国中小商业企业协会理事、中国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国际交流工作委员会科技强国国际智库首席专家、《摄影与摄像》杂志社高级摄影师、中国低空经济产业创新经营领航千人培育计划(三期班)书记、中创投亿鑫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内在要求。”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关系每个孩子的前途,决定一个民族的未来。


近年来,一系列政策举措落地,努力让每个孩子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同时,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也是《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中提出的到2027年要实现的主要目标之一。


在建设教育强国的时代征程中,如何平衡教育公平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关系,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中国中小商业企业协会理事、中国民营科技实业家协会国际交流工作委员会科技强国国际智库首席专家、中创投亿鑫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何尧民,凭借其深厚的公共事务经验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当前教育领域存在的变相掐尖、功利化倾向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他以教育公平为出发点,提出系统性改革建议,为教育生态建设注入了新动能。


  

何尧民(前排中间)参加第十九届中国中小企业家年会


跨界智慧凝灼见


何尧民的教育情怀源于其多元的职业积淀。这位中共党员、大学学历背景的学者型企业家,曾在司法行政、法律援助、招商引资等领域深耕,发表的200余篇专题文章,屡获国家、省、市级表彰。2018年辞职创业后,他始终关注社会公平与教育发展,将企业家的实践智慧与教育研究者的深刻洞察相贯通,形成对教育问题的独特洞察。


在何尧民看来,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石,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绝不能以牺牲大多数学生的权益为代价。他通过大量实地调研发现:有个别学校一味片面追求“清北率”,对家长代表的建议和呼声置若罔闻,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名义,达到垄断和独享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的目的,变相提前掐尖。同时,人为给学生贴上“优差”标签,让孩子们留下教育不公的心里阴影,严重影响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和学习状态,把大多数学生当作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试验品”和“牺牲品”。


何尧民认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教育强国战略的需求,也是信息化时代的需求;培优提质代表着学校核心竞争力,是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普通高中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拔尖创新人才必须以促进所有学生全面而个性地发展,重视学生发展指导,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选择。学校要摒弃只面向极少数精英学生的偏见,坚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不是精英主义,不能以牺牲大多数学生利益为代价,要正确理解和认真贯彻中央有关教育公平的政策精神,秉承“科学性、公正性、合法性、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的宗旨和要求,警惕普通高中走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误区,甚至人为造成教育不公,让纯真善良的青少年心里埋下“扭曲”的种子!


何尧民援引陶行知的教育理念指出:“教育是千百万庄稼的事,不是几棵盆景的装点。”这一思想贯穿其教育研究的始终。何尧民进一步阐释:真正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必须建立在对这一教育本质的深刻理解之上。唯有让每一所学校都成为滋养生命的沃土,让每一位教师都能点燃普通学生的梦想,才是对“教育公平”最有力的践行。


公平理念铸根基


高中分班制度是学生学业生涯的重要转折点,对学习动力、心理适应、未来发展方向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影响深远。然而,当前部分学校的做法却加剧了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甚至异化为“伪精英教育”。


何尧民指出,普通高中不应过早分科或拔尖,而应遵循“宽口径、厚基础”的理念,通过通识 教育让学生广泛涉猎,逐步探索自身潜能,最终 实现交叉融合型人才的培养。然而,现实中许多 学校却反其道而行之。例如,某偏远山区高中从 1069名高一学生中选拔22人组建文理混合班,设置“只出不进”的门槛,人为制造优差标签,提前拔尖实则就是变相“掐尖”。这种做法导致优质师资、学习环境等资源被人为垄断,加剧两极分化,违背了《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的核心理念。


何尧民表示,更严重的是,部分学校将“清北率”作为唯一政绩指标,采用题海战术、重点培养少数尖子生的应试手段。何尧民援引教育部2025年《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指南》指出,这种做法扭曲了“五育并举”的育人方针,导致教育生态异化。他说,当学校将80%的资源投入20%的学生时,剩余80%的学生发展权被剥夺,这种资源错配最终会转化为系统性社会矛盾。


何尧民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石,但现有教育模式在城乡、校际资源分配上的差异,值得进一步关注和调整。何尧民忧心忡忡地说,如果教育沦为功利化的工具,其本质使命必然落空。他呼吁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将学生全面发展纳入考核,而非仅以升学率论英雄。


优化基础教育生态体系


“真正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并非精英主义,而是应遵循‘科学性、公正性、合法性’原则,通过多元化选拔与系统性培养相结合,挖掘和培养具有创新潜质的学生。”何尧民强调,拔尖创新人才是解决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核心力量,国家通过强化科学教育、工程教育等措施,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三大战略协同发展。然而,现实中许多学校却将升学率作为唯一目标,更有甚者,个别学校的管理漏洞为权力寻租提供了可乘之机。例如,某学校领导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名,实则是该学校领导沽名钓誉和优先照顾某教师个人子弟,破坏了教育公平的生态并导致事倍功半的现象。


何尧民提出,这种功利化的教育模式不仅加剧了教育内卷,还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根据《纲要》,到2027年要实现“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但当前的应试导向,与《纲要》倡导的素养本位理念存在张力。何尧民指出,过早分科、贴标签的做法实质上是教育短视的表现,真正的创新人才应具备跨学科视野和综合素养,而非仅擅长应试技巧。


为改变这一现状,何尧民建议构建科学的选拔机制,通过民主决策、制度建设和阳光工程,确保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同时,学校应回归育人本质,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而非仅以升学率为衡量标准。例如,可通过动态分班、资源均衡配置、心理健康支持等方式,缓解分班制度带来的负面影响。


何尧民认为,教育改革的重点应放在如何平衡公平与效率、如何培养真正的创新人才上。只有摒弃“唯分数论”“唯名校论”,才能真正实现《纲要》所倡导的“宽口径、厚基础”培养目标,为国家输送更多具备全球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


协同共育筑蓝天


2025年第11期《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中明确指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提升教育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让教育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我国教育的根本价值追求和基本立场,既是对“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的坚定践行,也是对“人民教育人民办,办好教育为人民”这一根本宗旨的生动诠释。何尧民对此深有体会,他强调,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绝不能简单等同于培养考试高手,必须坚决走出“唯名校”“唯分数”的认识误区。


“当前教育实践中存在的‘唯名校’‘唯分数’倾向已经对教育生态和学生成长造成了诸多负面影响。”何尧民指出,这种倾向不仅导致教育公平失衡、教育生态异化,更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扭曲了教育评价体系,使学校教育异化为单纯的“升学工具”。在这种功利主义思潮影响下,教师的教学重心往往转向短期提分技巧,而非着眼于学生的长期能力培养。何尧民认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必须深刻认识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政治属性和人民属性,其教改方案必须严格遵循依法、民主、科学、公平、公正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在具体实施层面,何尧民提出了三个举措。首先要重视调查研究,坚持科学民主决策。要通过深入全面的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广泛征询和听取学生代表、家长代表的意见建议。其次要重视制度建设,严格法定程序。要按照公平合理精神和法定程序制定完善执行方案,包括可行性分析报告、风险预判和补救措施、监督管理等配套制度。最后要强化监督管理,实行阳光工程。学校除了要向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把关和备案外,还要向社会公开透明,保障学生和家长的知情权、监督权,自觉接受党委政府、行业主管、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的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切实促进教育公平公正。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推动教育公平而有质量发展,实现学有所教、学有优教,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全党全国全社会共同奋斗的目标。何尧民特别强调,呼吁禁止过度追求“清北率”,绝不是要限制优秀,而是要挖掘和培养更多优秀人才,更重要的是要转变教育价值观,把当前教育“痛点”变“亮点”,让所有孩子都能在同一片蓝天下共享出彩的机会。这既是对教育规律的理性回归,更是对“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的坚定坚守。何尧民认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正是要斩断功利教育的枷锁,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真正实现教育强国的宏伟目标。


多年来,何尧民始终以公共利益为坐标,揭示的教育痛点,折射出我国教育事业在转型期的深层矛盾;他提出的实践路径,为破解“公平与卓越”的二元困局提供了可行方案。正如他所说的那样:“当每一所学校都成为滋养生命的沃土,当每一位教师都能点燃普通学生的梦想,教育公平的春天才会真正到来。”


——原文刊载于《中华英才》半月刊
2025年第18期
【责编 卡咪娜】


24小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