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老龄化进程加速,老年患者成为医疗服务的重点人群。老年群体通常更多地受慢性病、认知功能衰退的困扰,面临多重用药的问题,也存在因社会角色转变而产生的孤独无助感。老年医学不仅是疾病的治疗,更是一场生命质量和人文关怀的守护。医学人文关怀的核心在于“以患者为中心”,从生理、心理、情感、社会等多维度为患者提供有温度的医疗和帮助,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身心健康和整体福祉。《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的理念,《医学人文关怀提升行动方案(2024-2027年)》中也强调“增进医患沟通”和“营造人文关怀就医环境”,这都需要通过医学人文行动,为老年患者构筑温暖有爱的医疗照护。
一、老年患者健康需求的特点
1.老年患者健康需求相对复杂
老年患者常患多种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骨关节炎),治疗需兼顾药物相互作用与身体耐受性。例如,一位同时服用3—4种以上药物的老人,可能出现头晕、跌倒风险,但医生若仅关注“开药”而忽视用药指导,便可能埋下隐患。同时,老人有可能因为读不懂冗长的说明书,导致服药用法用量失准,进而严重影响用药依从性和药效。
从医学人文角度建议推动医疗机构设立“老年患者服务中心”,整合挂号、检查、取药等流程,提供一站式服务。推动落实“用药清单可视化”,用图文并茂的卡片标注药物名称、剂量、服用时间,替代冗长文字说明。其次设立“老年药学门诊”或“老年用药指导热线”,由药师与医生共同制定个体化用药方案。由专业药师提供用药咨询和耐心说明。
2. 老年患者需要更多的心理关注
有针对我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展开的实证分析发现,约34%的调查对象存在程度不一的抑郁表现,最常见表现为对未来期望值不高、情绪低落和睡眠差。[1] 另外,老年住院患者也往往存在有焦虑或抑郁倾向,比如独居老人会因髋关节手术后无人照料而陷入“康复恐惧”,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因无法表达疼痛,只能通过躁动不安的焦虑行为传递信号。
针对这些现实情况,建议可以在病房开展别样的“人文处方”,医护人员可以通过倾听患者的人生故事等方式,建立信任关系,也可以通过帮助记录老人的“生命回忆册”来辅助老年人群照护。另外,也可以尝试 “社会处方”,联合社区义工为出院患者提供全过程居家护理、志愿者陪伴等服务。
二、医学人文关怀的实践路径探索
1. 从“机械问诊”到“全人沟通”
在医疗实践中,改变问诊方式,提升语言温度。避免使用“按这个年纪正常”“忍一忍就好”等冷漠回应,改为“我理解您的不舒服,咱们一起想办法”。问诊过程也要重视非语言沟通,提高人文关怀,例如为听力下降的老人准备写字板,为视力不佳者提供大字版和老花镜;为行动不便者调整诊室座椅高度,尽量保持视线最优化。
2. 构建家庭-医院-社区的“三级支持网络”
重视家庭赋能,制作《家庭照护者手册》,涵盖翻身技巧、营养食谱、情绪识别等内容,减轻家属压力。开展社区-医院联动,推动医院与社区联合开展“老年健康驿站”,定期组织慢性病自我管理小组、认知训练游戏活动。
3. 科技与人文的平衡
近年来,虽然国家陆续出台了许多针对养老产业的扶持政策,但在适老化改造产品方面仍是空白,税率依旧是按照工业制造品类目的13%[2]。智能设备可辅助监测健康数据,但需避免“技术隔离”。例如为独居老人配备“一键呼叫手环”,同步连接子女手机与社区应急中心。优化用户界面,设计适老版的小程序界面,比如使用更大的字体、语音提示等,还有更容易操作的程序等,方便老年人使用。
三、政策呼吁: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医疗生态
1. 落实制度保障,将人文关怀融入患者诊治的全流程
明确工作责任,细化工作措施,创新服务理念。各地要加强工作成效的宣传,弘扬新时代医疗卫生职业精神,通过社会评价检验工作成效,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根据医务人员、人民群众评价结果,不断调整和完善有关措施,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持续推进医学人文关怀工作。
2. 加快人才培养,富有人文情怀的医者
《行动方案》明确,医学人文关怀应贯穿医学生培养全过程和医务人员职业全周期。要从医学生的培养、新入职员工的培训,以及医务人员的持续教育角度,潜移默化地培养人文情怀。在医学教育本科阶段就增设医学人文类课程,涵盖针对老年患者群体的沟通技巧、医疗照护、医疗决策伦理等内容。
3. 鼓励社会参与
鼓励高校、企业、公益组织联合发起“银发健康伙伴计划”,培训志愿者参与老年患者陪诊、健康宣教。加强社工和志愿者服务。医疗卫生机构应当丰富医务社工服务内容,协助开展医患沟通,提供诊疗、生活、法务、援助等患者支持服务;要通过多途径、多渠道,鼓励医务人员、医学生及社会有爱心人士等,通过系统专业的培训后为患者提供志愿服务,充分发挥医务社工和志愿者在医患和谐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医学不仅是单纯的科学,也是人文的艺术。老年患者的医疗照护,本质是对生命晚期的尊重与陪伴。通过医学人文关怀提升,我们不仅能优化诊疗流程,更能重建医患之间的情感联结。让每一位老人感受到,他们不是医疗流水线上的“病例号”,而是被看见、被聆听、被温柔以待的生命个体。正如特鲁多医生所言:“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在老龄化时代,这句话或许应添上一笔:“永远以仁爱之心,守护生命的余晖。”
(作者:北京协和医学院人文学院研究生 张经纬、北京协和医学院人文学院教授,卫生法和生命伦理学系主任 睢素利)
参考文献:
[1] 刘梦琪.我国老年人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及政策建议研究[D].浙江大学,2018.
[2] 何静怡,张孟月,周会霞.科技为老龄生活点亮“智慧”明灯[J].科技与金融,2023
【责编 李媛】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2023-08-29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2021-07-04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2025-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