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中国 > 正文

“艺术疗愈”新范式

《中华英才》半月刊 作者:刘凡 2025-10-20 16:09

刘凡

AI网络时代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全新的变化,最大的挑战就是对人本身。人类社会从手的延伸、身体的延伸,到今天脑的全面延伸,最大变化就是劳动方式的彻底改变。而广义的现代“劳动”,实际上就是人类社会发展所依赖的健康生存方式。面对AI网络时代的巨大变化,“艺术疗愈”则是一种很好的为现代人恢复、重建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通过“艺术疗愈”以实现健康、平衡的生活方式。

“艺术疗愈”不是“药”

医学意义上的药作用于神经系统的特定靶点,能够在一定时间内直接干预和修复神经多样性中的失衡,从而达到缓解症状的效果。心理科学强调通过药物、认知与行为方式调整来修复心理的偏差。今天,“艺术疗愈”已悄然出圈,人们相信艺术具有治疗作用,疗效甚至等同于药物,能够精准作用于病灶并消除症状。笔者认为,“艺术疗愈”的价值恰恰在于它不是药,而是一种通过环境调适、文化建构和社会关系的重塑来维持精神平衡的方式。

精神健康问题的成因是多元的,神经生理的缺损是其中之一,更为复杂的致病因子存在于外部环境中,比如,社会舆论的偏见、空间环境的压抑、文化符号的割裂,都会放大或触发个体的更深层次的精神困境。在这种意义上,“艺术疗愈”的独特价值就在于:它能够为个体提供一个新的生存场域,使之在药物和心理干预之外,获得环境和社会层面的持续性支持。

恢复、重建可持续发展的健康、平衡生活方式

艺术治疗(Art Therapy)的历史可分为狭义和广义。狭义而言,它最早根植于20世纪中叶欧美精神病学和临床心理学传统,核心目标是服务于有症状的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焦虑症患者,帮助患者将潜在的情绪冲突排解。随着深入研究,学界逐渐意识到广义的艺术治疗强调艺术在提升心理韧性、增强社会归属、改善生活质量等方面的作用。20世纪下半叶,艺术治疗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干预、教育体系、企业管理乃至监狱等特殊场所,成为适应现代生活方式和劳动方式的新型心理社会支持机制。在这个意义上说,Art Therapy翻译为“艺术疗愈”更为合适。

近十年来,“艺术疗愈”被引入国内。在学科建设初期,它常处于模糊与边缘状态。有人称其为艺术治疗,其局限性也日益明显。首先,它将问题定位于个体的心理疾病,忽视了环境与社会因素的作用;其次,它构建出一种治疗者与被治疗者的单向关系,往往忽视了个体的主动性与环境的参与性。人类的精神健康不仅受到神经生理机制的影响,更深受物理环境、社会关系与文化语境的塑造。因此,如果“艺术疗愈”仍然局限于个体内部,就无法触及问题的根本。

笔者从事“艺术疗愈”近十年,通过与设计学、教育学、社会学、神经科学的交叉融合研究,将“艺术疗愈”与社会公益结合,关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成果入选教育部主题案例,获批湖北省教育厅重大项目,并受到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帕慕克、国际艺术史学会主席费埃蒂教授的关注,研究成果被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美术学院院长焦兴涛提案采纳,被《中国美术报》、澎湃新闻、中新网等权威媒体专题报道。笔者结合医学临床、心理咨询与“艺术疗愈”工作,面向全国2300万ADHD(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患者,研发出纺织纤维材料“艺术疗愈”模式。作为全国首届ADHD艺术展学术委员会副主任、评委,笔者通过“学术创新—政策驱动—社会行动”三位一体模式,推动完善“政府—高校—社会组织”协同机制,并将其扩大实践范围至边疆民族地区。  

设计学科是“艺术疗愈”的主要方式

“艺术疗愈”主要分为创作实践类和体验感受类。创作实践类侧重于通过艺术创作激发个体情感表达,帮助个体处理内在冲突、困扰与情绪,从而达到心理调适的目的;而体验感受类则注重“艺术疗愈”中对情境、环境与氛围的感知,强调通过艺术的沉浸式体验促进情感的疏导与认知的再构建。在此基础上,“艺术疗愈”的核心方法并不是情绪的舒解或症状的缓解,而是通过跨界的艺术创作与情感互动,全面调节人—艺术—环境的关系,从而实现精神状态的稳定恢复。

设计学作为一门跨学科领域,其研究为我们打开了新的思路。设计能够改善环境与人之间的关系,推动社会层面的创新。通过空间改造、材料选择与协作设计,设计介入在社会创新和健康促进中发挥重要作用。“艺术疗愈”不仅仅是单纯的艺术表达,更是一个文化传承与联结社会的媒介。

基于这些理论与实践的积累,笔者提出了一种新的“艺术疗愈”范式,其核心逻辑是人—艺术—环境的动态互动,从个体干预出发,经由关系修复,最终走向环境再生。在微观层面,艺术帮助个体识别和外化情绪、增强环境感知力和自我认知,促使个体重新发现环境中的积极资源。在中观层面,艺术通过协作性的实践修复社会关系,重建社会支持网络。在宏观层面,艺术作为公共空间与文化场域的再生力量,重建居民的文化认同与社会归属感。

因此,笔者在这一套完整的逻辑体系中构建了一个环境诊断—艺术介入—环境再生干预模型。首先,通过环境行为地图与深度访谈识别环境失衡与精神困境之间的联系,绘制出环境与情绪的关联图谱。其次,依据诊断结果选择适合的艺术介入方式,使个体和群体能够以创造性实践与环境对话。最后,将艺术项目转化为环境再生的长期机制,如建立社区艺术小组或公共艺术基金,推动环境自更新。通过跨学科的理论框架与实践路径,“艺术疗愈”有望突破作为药物辅助工具的局限,走向环境共建与精神生态的重塑。它的最终目标不是取代药物,而是为药物治疗与心理干预创造一个持续的、健康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使个体能够在这一环境中实现平衡与可持续的发展。

作者系武

【责编 李媛】


中健长生露:思想结出服务健康的硕果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2021-07-04

“艺术疗愈”新范式

《中华英才》半月刊2025-10-20

24小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