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副院长、心血管疾病研究所所长李建平教授
李建平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副院长、心血管疾病研究所所长。血管稳态与重构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心血管分子生物学与调节肽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副主任,北京大学医学部血管健康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委员/精准医学学组组长,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高血压学组组长,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常务理事和心血管健康医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心血管健康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心血管代谢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心脏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北京医师协会心内科专科医师分会副会长等职务。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成果奖一等奖、华夏医学科技奖一等奖、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2021—2022年十大成果等奖项。
医者,师也;师者,医也。在生命的战场上,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身兼双重身份,肩负双重责任:面对患者生命相托,全力以赴;面对学生求学若渴,倾囊相授。从临床实操到科研攻关,从诊室病房到三尺讲台,转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对医学严谨认真的态度以及对技术精益求精的追求。
作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副院长、心血管疾病研究所所长,血管稳态与重构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心血管分子生物学与调节肽重点实验室(北京大学)副主任的李建平正是其中之一。人们认识李建平,可能更多的是从北京卫视一档健康科普栏目《我是大医生》开始。作为该栏目的嘉宾主持,以其渊博的知识、儒雅的风范以及风趣幽默的表达,收获了一众粉丝。他长期致力于冠心病、脑卒中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相关临床、基础研究及其转化应用,在国内率先开展冠脉腔内影像学评估、冠脉功能学评估、肾动脉狭窄功能学评估、肾动脉射频消融治疗难治性高血压等工作,显著提升我国心血管疾病诊治水平和救治能力的同时,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高尚的师德风范,培养出一批优秀的医学人才护航“健康中国”。
星戴月行无尽路,繁花满地终成就。潜心医学近40载,李建平发表论文392篇,SCI收录261篇,参与多项临床指南、专家共识制定,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成果奖一等奖、华夏医学科技奖一等奖、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2021—2022年十大成果等奖项,用“心有大我”的家国情怀和“国之大者”的奋斗身影书写着“与国同行”的壮阔人生。
冠脉功能学评估工具caFFR系统获得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2012-2022年十大成果
精术济世,心血管领域的“创新先锋”
从医者,惟仁心以明志。
1986年,秉持着成为一名医生治病救人的朴素心愿,李建平以优异的成绩进入北京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学习,随后又进入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专业攻读博士,自此在心血管领域深耕不辍。2000年,李建平前往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归国后,扎根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在一次次手术与攻关中成长为业界翘楚。
近来天气转冷,脑卒中进入高发期。国家卫健委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卒中患病总人数超过2800万,目前仍呈显著增长趋势,防治形势严峻。李建平从我国脑卒中高发病因学和早期预防入手,历经20年,通过药物基因组学、临床流行病学、系统文献荟萃及随机双盲对照临床研究,做出以下创新与贡献,并进行了转化与应用推广。
一是中国脑卒中高发成因的确定及推广筛查。李建平课题组首次提出“H型高血压”的概念,证实了在高血压基础上合并高同型半胱氨酸、低叶酸以及MTHFR-677TT基因型是中国脑卒中高发的主要原因,并补充了中国高血压患者脑卒中精准危险分层的内容。自2009年开始在全国31个省区市逐步开展筛查和防治工作,以开展脑卒中筛查与防治工程、政府惠民工程、真实世界中的比较效果研究等多种形式在国内数百家医院及社区进行同型半胱氨酸等危险因素的筛查并给予治疗指导。
二是适合中国国情的脑卒中精准预防策略的提出及推广应用。研究显示,补充叶酸可以降低18%新发脑卒中风险,在同型半胱氨酸明显降低人群、叶酸缺乏人群及一级预防人群中的疗效更为显著,从而确定了降压联合补充叶酸并结合MTHFR基因型检测实施更为精准的我国脑卒中一级预防策略。该成果已被课题组后续实施的荟萃分析再次证实,并在全国数百家不同级别的医院推广应用。
三是脑卒中精准预防产品的联合开发及推广应用。为了针对性开展脑卒中预防并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课题组与企业合作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I类新药-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以及用于脑卒中危险分层的MTHFR-C677T基因型检测试剂盒、同型半胱氨酸便携式检测仪器及试剂盒。上述系列产品已在全国不同级别的医院广泛使用。
据了解,上述相关研究成果已被《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2014年修订版《中国高血压基层管理指南》、2015年《中国脑卒中一级预防指导规范》、2015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局《高血压分级诊疗服务技术方案》、2008年欧洲《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管理指南》、2010年美国《脑卒中一级预防指南》及《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二级预防指南》等引用,并被2015年美国医师继续教育项目收录为继续教育素材。
心血管疾病是国人健康的“头号杀手”。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的《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显示,我国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处于持续上升阶段,全国每5例疾病死亡中有2例死于心血管疾病。对此,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多部门发布的《健康中国行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年)》要求,创新心脑血管疾病同防同治路径。此前,《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也曾明确提出,推进“三高”共管,开展超重肥胖、血压血糖增高、血脂异常等高危人群的患病风险评估和干预指导。
“血脂异常是引起自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事件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中国成人血脂异常患病率大幅攀升,中国血脂管理面临着巨大挑战。”李建平举例称,2018年,心血管病死亡占我国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的首位,农村为46.66%,城市为43.81%;因急性心梗、颅内出血和缺血性卒中住院费用升至约1100亿元。2019年,中国有187万人死于缺血性心脏病,居全球首位。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数据显示≥18岁人群血脂异常患病率高达35.6%。然而,中国居民对血脂认知较浅,重视程度不足,检测、治疗与控制率很低。
“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国高胆固醇血症的筛查与干预新靶点研究暨湖北省血脂异常诊疗医联体示范体系项目启动会
基于此,国家“十四五”血脂异常重点攻关项目启动,李建平负责的中国高胆固醇血症的筛查与干预新靶点研究是目前国内最大的高胆固醇血症从临床到基础研究的一个项目。“希望建立自己的研究队列,形成中国人群特点的、立足分级诊疗集、筛、诊、治、防于一体的规范管理和诊治体系。通过建立队列和生物样本银行,对有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的病人进行基因检测,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高胆固醇血症的特点和治疗需求。与此同时,希望通过医联体的建设,将预防关口前移,达到规范化的筛查和管理这些高胆固醇血症,以及其他合并的危险因素,最终降低ASCVD的发病风险。”据李建平介绍,该项目针对基层开展筛查,成果返回基层,实现慢病管理“重心下沉和关口前移”;采用信息化数据采集和患者管理,推广“医疗+互联网”模式在基层慢病管理中的应用;纳入多个民族队列,探讨基于民族特征的精准胆固醇防控策略。其创新性表现为:构建一个全新的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10年风险预测模型;中国首个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诊断和危险分层标准,填补国内空白;两个以上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干预新靶点,填补国内空白。
“希望大家多关注、支持和参与到这个项目中,血脂管理任重而道远,需要多方参与,共同促进,以最终实现血脂领域更高水平的管理,降低高胆固醇血症给我国带来的巨大负担。”李建平呼吁道。
肾动脉狭窄作为继发性高血压重要且可纠正的病因,不仅影响了血压,同时还会引起心衰、肾功能不全等问题。针对肾动脉狭窄的介入治疗自1978年全球首例至今,已成为重要的治疗方法,但此前多项随机对照研究,并未发现在药物治疗基础上进行肾动脉支架能够改善患者的预后。而临床实践中,大量患者受益于恰当的肾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的血压和肾功能都得以改善。因此,如何对这部分患者进行评估,筛选出“最适合”进行介入治疗的患者至关重要。
今年9月,李建平在2024年欧洲心脏病学年会的重磅临床研究专场中公布了FAIR-pilot研究的结果。这项由全国20余家医疗机构参与、研究者发起(IIT)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最终从13家中心入选并随机了107例肾动脉狭窄高血压患者,通过压力导丝评估肾动脉血流储备分数(FFR),探讨了血流动力学与功能学评估在筛选适合肾动脉支架治疗的动脉粥样硬化性肾血管高血压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来自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心血管研究院医学主席、著名高血压领域权威专家Bryan Williams教授作为会议主席对研究给予了高度评价。
据悉,该研究有望改写相关临床指南,将为动脉粥样硬化性肾血管高血压患者的治疗提供新的科学依据,开启继发性高血压治疗的新篇章。在李建平的引领下,心血管内科团队在高血压领域积累了多年研究基础,能够为广大高血压患者,尤其是继发性与难治性高血压患者提供最优化且基于循证证据的治疗方案。
世间术业有几何,至精首善当为医。四方手术间、三尺手术台、一身手术衣、一顶手术帽,这就是李建平的工作常态。
李建平教授为患者做手术
以身立教,培养更多医学拔尖人才
为师者,惟匠心以致远。
医学人才是“健康中国”建设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2018年,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关于加强医教协同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提出,深化医教协同,推进以胜任力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改革,优化服务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的医学专业结构,促进信息技术与医学教育深度融合,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医学专业,培养一流医学人才,服务“健康中国”建设。
立德修身、潜心治学、诲人不倦、开拓创新……作为新时代“大先生”的典范,李建平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将满腔热情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教育事业,以创新的理念和扎实的举措,努力为国家卫生健康事业培养更多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人民健康守护者。“身兼医生与教师,我们肩负临床、教学、科研重责,对病患尽心,对学生倾力,培育医学领军人才,以智慧和奉献推动国家医疗事业进步。”
胸怀国之大者,服务国之所需。在求索生命真知、达济万民康健的道路上,李建平深知,教育的意义远不止于知识的传授,更在于点燃济世的火种,“要培养更多既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又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李建平强调,当前,医学前沿研究要研究真问题、真研究问题,甘坐“冷板凳”、敢啃“硬骨头”。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2024年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现场
面对世界医学学科和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大势,李建平呼吁,加快完善高等医学人才培养机制,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跨学科探索。他认为,要以解决健康问题为导向促进学科汇聚和交叉融合,完善学科交叉推进政策,在前沿学科和交叉学科领域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学科发展新范式,带动科技资源综合集成、配置优化和成果转化,整体提升高水平自主创新能力。
作为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副院长,李建平勤奋坚守、博采众长,积极参与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实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支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努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积极配合信息化教学管理,同时为学生们创造更好的科研学习环境,言传身教,使同学们的科研思维更进一步,为今后步入工作岗位的科研能力奠定基础。“以绵薄之力培养更多的医学事业的接班人。”李建平说道。
“言有物、行有格、教有情、持有恒”是李建平的不懈追求。多年科研生涯中,李建平主持或参与的科研项目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奖励,在心血管疾病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不仅为心血管疾病的诊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也为教学内容的更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是,2023年9月,经过多轮评审、选拔,李建平团队创新的成果《基于造影的血流储备分数分析与检测系统》入选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2012—2022年十大成果,并在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2023年公共卫生高峰论坛上精彩展示。
“冠状动脉功能学评价是评估心肌缺血的金标准、指导冠状动脉血运重建的指挥棒。然而,传统的冠状动脉功能学评估手段血流储备分数(FFR)有创、操作较复杂、花费较高、且需要应用易引起不适症状的药物,临床应用受限。基于冠状动脉影像的功能学分析技术是目前国际上关注的热点。”李建平介绍称,自2016年以来,其带领心血管内科团队与合作单位一起探索、验证了无创冠状动脉功能学评估工具,开发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获得基于中国人群数据验证的冠状动脉造影的无创功能学评估工具(caFFR)。课题组对基于冠状动脉造影的功能学分析系统的临床准确性进行了验证,显示caFFR的准确性超过90%。后续的前瞻性多中心临床研究通过与压力导丝FFR进行对比,显示caFFR诊断心肌缺血的准确性达到95.7%、敏感性达到90.4%、特异性达98.6%、阳性预测价值与阴性预测价值分别达97.2%与95.0%。研究结果发表在Cardiovascular Research、Catheterization and Cardiovascular Interventions等权威杂志,最高IF 13.081;获批相关发明专利7项。
近代教育家陆费逵曾在《中华书局宣言书》中提出,“国立根本,在乎教育,教育根本,实在教科书。”教材是人才培养的主要手段,是传播知识的重要载体,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要素,对保证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都起着基础性作用。为满足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新需求,聚焦国家战略需求、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李建平参与了多部医学教材的编写工作,他不仅注重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科学性,还注重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这些教材深受学生和同行的好评。此外,李建平还主持和参与多项教学改革项目,推动课程建设和教学方法的创新。
心脏重症孕产妇多学科会诊(MDT)
凭借崇高的医德、精湛的医术以及严谨的治学,李建平受邀担任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委员/精准医学组组长,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常务理事和心血管健康医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心血管健康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心血管代谢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心脏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北京医师协会心内科专科医师分会副会长等职务,倾力促进心血管病学术繁荣、人才成长和科技创新。
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在学生们看来,李建平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和精益求精的求学态度仿若浑然天成,无论是在日常交流中还是在科研攻关中,他独特的鼓励式教育都让大家受益匪浅。“仰之弥高,行之为标。我们要学习他爱国奉献、为民服务的精神;学习他刻苦奋斗、创新突破的精神;学习他勇于担当、淡泊名利的精神;学习他严谨治学、诲人不倦的精神。”
躬耕教坛育桃李,手揽星光写春秋。截至目前,李建平已培养37名硕士、博士研究生以及2名“一带一路”留学生。其中,多人获得北京大学优秀毕业生、国家奖学金、北京大学三好学生标兵等多项国家级、校级荣誉称号。在北京市教育系统2024年育人榜样(先锋)评选中,李建平荣获“教书育人先锋”。
又踏层峰辟新天,更扬云帆立潮头。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围绕高素质人才和科技制高点的国际竞争空前激烈,李建平将继续秉持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作 者:张 强 刘 璐
【责编 李鹏】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2023-08-29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2021-07-04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2025-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