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中国 > 正文

脊道深研,中医正脊体系的理论重构与临床实践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 2025-11-17 14:29

在“健康中国”战略的持续推进中,中医传统疗法的现代化转型成为行业发展的核心命题。当现代医学在脊柱相关疾病的诊疗中面临诸多局限——药物治疗多为对症缓解、手术干预伴随高风险与高成本,一种以脊柱为核心、融合中西医理论精华的非药物诊疗体系,正凭借其深厚的理论根基与显著的临床疗效,为健康服务领域注入新的活力。这一体系打破了传统手法医学的经验桎梏,构建起科学、精准、系统的诊疗路径,重新诠释了中医“治病求本”的核心理念,为破解脊柱相关疾病的防治困境提供了全新范式。


脊柱作为人体的生物力学中轴与神经传导中枢,其健康状态直接决定着全身脏腑功能与生命活动的正常运转。《黄帝内经》有言“脊者,神气之府”,明确了脊柱作为“第二生命中枢”的核心地位——31对脊神经由此贯穿全身,支配各类器官的生理活动,而中医督脉循行其上,成为阳经气血汇聚与输布的关键通道。现代流行病学数据显示,我国97%的中老年人存在脊柱退行性病变,6-18岁青少年脊柱侧弯检出率已超过5%,每年新增30万例,且超过80%的视觉功能异常与颈椎错位直接相关。更为值得关注的是,许多被现代医学归为“疑难杂症”的高血压、眩晕症、慢性鼻炎、假性心脏病等,其根源往往指向脊柱错位对神经血管的压迫与刺激。这些病症看似累及不同脏腑,实则均与脊柱这一“百病之源”的结构异常密切相关。正是洞察到这一病理本质,刘廷川历经二十余年深耕,将中医正骨术、经络医学、解剖生理学与国际脊骨神经医学深度融合,创立了以“髓元骨筋”为核心调控枢纽的“脊道国医”体系。作为国医大师张大宁的亲传弟子,他不仅承袭了大师“辨证施治、整体调理”的中医精髓,更在临床实践中将传统国医智慧与现代医学技术有机结合,使这一体系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


这一体系的构建,源于刘廷川对医学本质的深刻追问与临床实践的反复打磨。高中时期的病痛经历,让刘廷川切身感受了疑难病症的折磨与传统疗法的局限——严重的头晕、失眠使其被迫休学,辗转多家医院却查不出明确病因,针灸、汤药等治疗手段收效甚微。这段刻骨铭心的体验,让他立下“誓愿弄清疾病本质与疗愈捷径,传承医学精华帮助百姓”的初心。考入成都中医药大学后,他如饥似渴地钻研《黄帝内经》《医宗金鉴》等经典著作,深入领会“骨正筋柔,气血以流”“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的中医机理,为后续体系构建筑牢理论根基。毕业后,他并未止步于课堂所学,而是四处寻访中外脊骨针灸专家拜师学艺,深化对中医整体观念与脏腑调理理论的理解;师从国际脊骨神经专家郭建承教授后,又系统掌握了施氏正骨疗法的百年绝技与HIO脑干矫正术的精准技法。他不断打磨诊疗细节,最终形成了兼具传统中医整体性与现代医学科学性的“脊道国医”体系。


该体系以“诊-排-通-正-练-补”六步闭环为核心,每一个环节都体现着“辨证施治”与“精准医疗”的有机统一,背后蕴含着对人体生命规律的深刻把握。诊骨环节,突破了传统正骨“凭经验、靠手感”的局限,通过专业触诊与现代影像学技术相结合,能精准识别2186种骨盆错位分型与273种枕寰枢关节错位类型,复位误差严格控制在1毫米以内,实现了从“经验判断”到“科学量化”的跨越,解决了传统手法诊断模糊、定位不准的行业痛点。排毒阶段,遵循中医“祛邪先于扶正”的原则,运用药灸、刮痧、火罐、针刺泻血等多种自然疗法,针对性驱除脊骨关节处的风寒湿淤等病邪,释放脊骨负担与压力,为气血通畅扫清障碍。曾有16岁成都学生李某,被鼻窦炎困扰十年余,中西医多方治疗无效,发作时两鼻孔全堵,需张口呼吸,甚至导致上颌骨前凸,经该体系两次脊柱精细调理后症状减半,月余后自愈,恢复呼吸自如。通络环节,独创柔筋术松解肌肉记忆——脊柱错位后,周边肌肉会形成保护性紧张,即便骨骼复位,肌肉的“记忆性紧张”仍可能导致错位反弹,柔筋术通过精准松解僵硬软组织、锻炼薄弱肌肉,从根源上解决了传统正骨术“易复发”的难题,为后续正骨与稳骨打下坚实基础。正脊环节,是整个体系的核心,将传统中医正骨的轻巧灵动与国际HIO脑干矫正术的精准高效相结合,采用安全轻巧的手法实现骨骼精准复位,解除神经压迫。通过个性化姿势矫正与功能锻炼,强化核心肌群,巩固正骨效果,预防复发;同时遵循药食同源原则,为患者提供膳食指导,服用药食精华补充骨髓与肾精,增加骨密度、调理五脏,从源头提升自愈力与抗衰老能力。

刘廷川的中医体系,其深度不仅在于诊疗技法的创新,更在于对中医理论的现代重构与实践拓展,以及对不同人群健康需求的精准回应。在少儿健康领域,该体系的实践展现出深远的公共卫生价值。通过大量临床观察发现,一半以上青少年存在头前探、含胸驼背、高低肩等体态问题,超过70%的少儿骨盆存在不同程度移位,而6-12岁作为脊柱发育的黄金塑形期,早期干预可使侧弯发生率降低至少70%。基于这一发现,该体系推出“三维守护方案”,在临床中实现了“增高、护眼、强体质”的三重效益:50例侧弯患儿经早期矫正后,三次调理平均身高增加1.3cm,身姿更挺拔;100例近视少儿中,寰枢椎错位率达100%,矫正后超过80%的视疲劳明显缓解,假性近视可完全康复,部分真性近视患者视力停止加深甚至有所好转;超过70%的儿童脾胃功能不足与睡眠障碍得到改善。


在理论创新层面,提出“人体80%的疾病与脊骨神经相关”的核心观点,将中医“整体观念”与现代脊骨神经医学的“结构调整”理念相结合。脊柱作为人体中轴,不仅是力学支柱,更是神经与经络的双重通道,当脊柱发生异常改变,如软组织损害、关节失稳、移位等,会压迫、牵引刺激脊髓、脑脊神经与血管,影响经络畅通与能量疏布,进而引发复杂多样的症状,这一认知既契合中医“经络不通则百病生”的理论,又得到现代解剖生理学的佐证。世界卫生组织已确认100多种疾病可通过整脊医学干预,这一结论正是对该体系理论与实践的权威认可。在临床应用中,该体系不仅能有效应对颈肩腰腿痛等骨科常见病症,更能对多种内科、五官科、妇科、儿科疾病发挥整体调理效应:针对假性心脏病,统计数十位心脏检查无异常但常胸闷不适的患者,经矫正颈二、七或胸五处错位后,有效率达100%;针对鼻咽问题,50余位慢性鼻炎咽炎患者经矫正后有效率100%,曾一次性会诊30余位鼻炎少儿,均当场通气改善,部分当晚止住打鼾与流涕;针对上肢麻木、腰腿痛、便秘泄泻等问题,也能通过针对性调理实现显著改善,充分展现了中医“整体施治、异病同治”的独特优势。


在实践上成为主流医疗体系的重要补充。安全性方面,规范操作下不良事件发生率仅为四百万分之一,显著低于外科手术,避免了药物副作用与手术创伤的风险,适合各年龄段人群。经济性方面,颈肩腰腿痛等病症的治疗成本较医院降低至少60%,治疗周期更短,且5年内复发率明显更低,能有效减轻患者经济负担,缓解医疗资源紧张的现状。目前,该疗法已入选重庆两江新区中医药良方妙计,建立的传承基地,十年间培养专业人才千余人,形成了“校园筛查-家庭干预-临床矫正”的三级服务体系,服务范围覆盖国内大部分省市,用实际疗效赢得了广泛认可。


以脊柱为切入点,重构了疾病防治的认知框架,将“治病求本”的中医智慧转化为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诊疗路径;以手法调理为载体,激活了人体与生俱来的自愈潜能,展现了非药物疗法的独特优势;以理论创新为支撑,为中医现代化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范式——既坚守了中医“整体观念”“阴阳平衡”的核心思想,又吸纳了现代医学的科学方法与技术手段,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在健康需求日益多元化的今天,这样植根传统、面向现代的中医体系,不仅为脊柱相关疾病的防治带来了新的希望,更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的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健康中国”战略的推进注入了鲜活力量。


【责编 岳钊恺】

中健长生露:思想结出服务健康的硕果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2021-07-04

脊道深研,中医正脊体系的理论重构与临床实践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2025-11-17

24小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