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浪潮中,有一位医者始终以“仁术弘德”为舟,以“创新传承”为帆,在中西医融合的航道上深耕不辍。他就是北京中唐中医医院院长、北京祥和中医门诊部创始人信传政,“一种针灸用分体可调式磐石强磁针”等专利技术持有人。他同时兼任世中联针刀专委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康复专委会委员、中国民族医药协会理事、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肿瘤经方专委会委员、中国康复医学会中西医结合专业委员会委员等职。
从山东中医世家的少年,到入选“一带一路”国家主题推介重点推荐品牌库的中医专家,三十载光阴里,他以针刺为笔、中药为墨,在传承与创新的卷轴上,写下了属于新时代中医人的答卷。
青衿之志:从世家传承到中西医融通
1972年,信传政出生于山东一个中医世家。童年时,药柜里的草木清香、父亲指尖捻转的银针、患者康复后的感激话语,在他心中种下了对中医的敬畏与向往。《黄帝内经》中“上工治未病”的智慧,《伤寒杂病论》里辨证施治的精妙,让他在少年时便笃定:中医不仅是治病的技艺,更是观照生命的哲学。
带着这份初心,信传政考入山东中医药大学,后又在天津中医药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系统研习中西医理论。他深知,传统中医的根脉需要现代医学的养分才能更茁壮。在乐陵市中医院、天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等机构的临床实践中,他既向老中医学习“望闻问切”的精髓,也钻研现代医学的诊断技术,逐渐形成“辨证为纲、手法为桥、药针并进”的诊疗思路。
真正让他的医术实现跃升的,是师从中国工程院院士石学敏教授的经历。石学敏院士的“醒脑开窍针法”以精准的穴位定位和显著的疗效闻名,信传政不仅得其真传,更在此基础上提出“分层解构、局部激活、系统调和”的针刺理念。他认为,针灸不应局限于“点对点”的治疗,而应像调节精密仪器般,通过刺激穴位唤醒人体自身的平衡能力。这种创新,让古老的针灸疗法在应对现代慢性病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从医前十年,信传政以针灸为主、中药为辅治疗各类疾病,累计服务患者超十万人次,涵盖内科、骨科、妇科、内分泌等多个领域,包括冠心病、哮喘、胆囊炎、胃炎、失眠、顽固头痛、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三叉神经痛、面瘫、中风后遗症、耳鸣等病症。起初三年,他在运用中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时,常感力不从心,有效率偏低,对临床症状的缓解效果不理想。但他并未气馁,而是通过学习老一辈医案、不断积累与摸索总结,在后三年逐渐积累经验与认知,用药愈发精准,组方也更精炼,临床效果显著提高。到第十年时,他对消化系统疾病的认知和用药有了清晰路径与成熟方案,临床疗效也达到满意水平。同时,考虑到针灸的一些不足,他后来更倾向于中药方剂的临床学习与研究,逐步形成以“痰瘀(淤)”为主要辨证脉络的遣方用药方案,临床成效显著。
仁心为要:分证施治下的精准诊疗智慧
信传政在肿瘤治疗中,核心思路是辨析正气与邪气的交叉关系及比例,通过药物精准调控与补泻,实现“胃气和,脾气旺,气血充,阴阳平,邪气消(出)”,进而达成控制肿瘤发展、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生活质量,部分患者甚至实现临床治愈的目标。
74岁的王某莲女士(平谷区人)便是这一思路的受益者。2023年8月,她被北京肿瘤专科医院诊断为“胰腺癌晚期”,伴肝内多发转移瘤、腹水、黄疸,还时常胁肋疼痛、恶心严重,进食即吐,且有多年糖尿病史,因病情危重被医院建议寻求其他治疗方案后,经人推荐求治于信传政。初诊时,患者呈急性病容,痛苦不堪,脉见弦数中空,舌质深红、舌体胖大,苔黄腻,血压102/54毫米汞柱,心率94次/分钟,已五天未排便,小便红且短少。信传政判断其“邪气正旺,胃气已伤”,当即给予自拟“扶正解毒汤”口服,并嘱咐服药时加入半盅生姜汁兑服,采取少量频饮的方式,以不引发呕吐为度。
二诊时家属代诉,患者血压升至105/62毫米汞柱,心率降至76次/分钟,小便仍偏红,但服药三天后顺利排便,且后续每日排便一次;空腹血糖虽在4-20之间波动,时高时低,仍有腹痛症状,但食欲已明显改善,期间仅呕吐一两次,恶心感大幅减轻。不过,患者新增腹胀、呃逆症状,舌质红、舌体干、苔黄腻。信传政根据病情变化稍作调整处方,嘱其再服十剂。后续治疗中,患者食欲持续改善,饮食睡眠状况良好,大便基本保持每日1-2次。期间因患者食用猪蹄后六小时出现严重呕吐,信传政在中药中加强生姜汁干预,很快帮助患者恢复正常饮食。此后,患者病情稳定,生活质量显著提升,坚持服用中药至2023年12月中旬。
针对心脑血管疾病,信传政基于自创的“痰瘀”理论展开论治,通过调理患者脾胃肠道功能,增强血液循环,清除血管垃圾,改善心脑肾等重要脏器供血,从而为众多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带来康复希望。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这句话是他近十余年临床研究的核心。在接诊大量慢性胃病患者后,他发现现代人的脾胃问题多与生活习惯、情绪压力相关,单纯用药难以根治。为此,他潜心钻研,融合《脾胃论》的经典理论与现代生理学成果,独创“脾胃三元疗法”,以“理脾调胃、疏肝和中、扶正固本”为三大支柱,通过针刺足三里、中脘等穴位调节胃肠蠕动,用柴胡、陈皮等中药配伍疏解肝郁,再以黄芪、山药等药材增强免疫力,实现快速缓解临床症状、改善食欲、促进胃肠动力、修复胃肠黏膜损伤的治疗效果,帮助患者改善病情甚至实现临床治愈。
信传政的针灸治疗,以“信氏传统针灸针法”为指导,结合井荥输原经合五输穴理论的五行属性与对应治疗病种,采用特有的刺激手法,搭配上中下“三才”组穴方案,广泛应用于内科疾病与骨科疾病治疗,尤其对三叉神经痛、面瘫、中风后遗症、严重颈椎腰椎疾病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帮助众多患者缓解疼痛与改善功能障碍。
为了让更多患者受益,信传政将临床经验系统化,参与编撰《国医大师经方验案精选》《临床中医诊疗学》,并推动“信氏针灸疗法”纳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备案体系。在他看来,标准化不是束缚创新的枷锁,而是让中医走向更广阔舞台的通行证。如今,这套疗法已服务数万名患者,成为具有广泛认可的中医特色诊疗方法。
守正创新:从诊室到医养结合的实践
“中医是文化,更是服务”。这是信传政对中医现代化的理解,也是他创建北京祥和中医门诊部、兼任北京中唐中医医院院长的初心。他深知,中医药要融入现代生活,必须打破“重治疗、轻预防”的传统模式。
在祥和安泰养老服务中心,他倡导的“医养结合、康复并重”模式颇具特色。针对老年人常见的高血压、骨关节炎等问题,团队不仅提供针灸、艾灸等治疗,还设计个性化的养生方案:春天教老人按揉太冲穴疏肝,夏天用藿香、佩兰煮水祛暑,秋天推荐山药粥健脾,冬天指导艾灸关元穴补肾。这种“四季养生+病症调理”的模式,让许多老人减少了住院次数,生活质量显著提升。
多年来,信传政院长始终积极投身中医药研究与教育事业。其学术研究成果丰硕,屡次发表于国内外权威医学期刊,在专业领域赢得了高度认可与广泛赞誉。
北京中唐中医医院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同样表现亮眼。医院医疗团队定期参与各类中医学术交流活动,积极分享研究成果与临床实践经验。尤其在“信氏针灸疗法”的研究领域,医院不仅展示了多项创新性治疗方法,相关成果还引发了业内广泛关注与深入探讨。这些高频次、高质量的学术交流,有效增强了医院在行业内的影响力,使其成为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
薪火相传:做中医长跑中的“接力者”
“中医是一场长跑,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过接力棒。”信传政不仅是临床专家,更是中医教育的践行者。作为中华中医药学会康复平台委员、世界中联针刀专委会委员,他每年培养数十名年轻医师,带教时总是强调“三心”:对患者的同理心、对医术的敬畏心、对创新的好奇心。
他的学生中,有人扎根基层社区,将“脾胃三元疗法”带给乡村患者;有人专注科研,用现代影像学研究针灸对大脑功能的影响;还有人投身国际交流,成为中医文化的年轻使者。“老师常说,要像决明子一样,既能清肝明目看清方向,又能润肠通便滋养根基。”一位学生回忆道。
如今,年过半百的信传政依然保持着每周六半天门诊的习惯。诊室里,患者送来的锦旗挂满墙面。“针到病除,德润人心”,对他而言,这八个字是最高的褒奖,也是前行的动力。“未来的中医,要既有老祖宗的智慧,又有年轻人的创意;既能治好中国人的病,也能为世界健康贡献力量。”
从山东乡间的药香,到“一带一路”的舞台,信传政的人生轨迹,恰是中医药传承创新的缩影。他用三十年的坚守证明:真正的大医,既要怀揣“青黛”般的纯粹初心,又要具备“当归”般的济世情怀。在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征程上,他的故事还在继续,而更多像他一样的中医人,正循着他的足迹,让古老的智慧在新时代绽放出更璀璨的光芒。
【责编 李媛】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2024-01-18
人民网-人民日报2022-06-27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2025-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