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

当前位置:

 首页  > 时评 > 正文

中华英才时评 | 干部北上潮,谱写区域协调发展新篇章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 作者:宋金甫 2025-10-06 12:21

江淮子弟多才俊,卷甲北征振关东。

近期,江苏政坛掀起一股“北上潮”,从南京市原市长陈之常调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包头市委书记,到江苏省长许昆林北上辽宁任省委书记,再到一批厅局级干部奔赴东北履新,这场跨越山海的人才流动,引发了广泛关注。

这股干部北上潮,并非简单的地域调动,而是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深层次布局,是干部培养与使用的创新模式。

01 战略棋局:从对口支援到人才反哺

这场干部北上潮,源于国家顶层设计。2017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东北地区与东部地区部分省市对口合作工作方案》,明确江苏省与辽宁省结成“经济对子”,要求形成常态化干部交流和人才培训机制。

七年过去,最初的“干部挂职”已演变为“人才反哺”的升级版。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白智立指出,将这些来自经济发达地区且活跃在经济工作一线的“强力外援”派驻到黑吉辽三省,有一定的计划性和目的性,旨在克服和解决东北经济乏力和营商环境欠佳的问题。

从“输血”到“造血”,反映了东北振兴战略的升级——从政策扶持转向制度创新。

这种转变重塑了中国干部选拔制度——从“论资排辈”到“实战选才”,从“地域封闭”到“全国流动”。

02 能力突围:在经济洼地证明价值

北上干部的经历,是一条独特的“能力验证曲线”。数据显示,北上干部中,有经济学背景或曾负责经济综合管理工作的占比达62.5%。

这些干部带来的不仅是管理经验,更是市场思维的“基因改造”。

以在鞍山任职的江苏干部丁立为例,他将信用再担保的“江苏模式”引入当地,半年内使中小企业融资成本下降1.8个百分点。

江苏省社科院专家张春龙分析:“北上干部就像‘经济特派员’,他们必须在营商环境、产业升级等核心领域取得突破,这种压力测试下的成绩单,比在发达地区任职更具说服力。”

“在困难地区打硬仗”的经历,已成为干部晋升的重要砝码。

这种跨区域交流,既促进了干部成长,也推动了治理经验的跨区域融合。江苏作为经济大省、人才高地,正成为全国干部培养与输出的重要“孵化器”。

03 双向淬炼:南北碰撞重塑干部生态

这场干部交流潮,悄然改变着中国政治生态。

对于北上干部而言,他们必须在文化差异中寻找治理密码。在梅河口市任职的朱欢,发现这座东北城市与宁波的相似之处——都是交通枢纽、都是商贸重镇。

他借鉴浙江“最多跑一次”改革经验,在梅河口推行“一窗受理、集成服务”,使企业开办时间从5天压缩至1天。

而对于留任江苏的干部来说,北上通道的打开创造了新的晋升空间。这种“在发展不平衡地区建功立业”的晋升路径,正在重塑干部的成长逻辑。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南北干部的交流打破了地域壁垒。

在沈阳任职的浙江干部阮刚辉,推动建立了“长三角 - 东北”企业家联盟,使浙江民营资本与东北老工业基地实现精准对接。

这种以干部为桥梁的区域合作,促进了资源、经验、理念的跨域共享,推动了区域协调发展。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这场干部北上潮,让人想起江苏籍思想家梁启超的诗句。如今,江苏干部带着长江的智慧奔向北疆,犹如当年闯关东的先辈,只是这次他们携带的是发展理念与改革经验。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东北黑土地上的改革攻坚,需要这种乘风破浪的勇气与智慧。

从黄海之滨到辽河平原,这场跨越千里的干部交流,正成为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最生动的实践。

【责编 李媛】

中华英才时评 | 央企入驻雄安,千年大计迈新程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2025-10-09

中华英才时评 | 岂能把服兵役当儿戏?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2025-10-07

24小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