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

当前位置:

 首页  > 时评 > 正文

中华英才时评 | 从“救人要紧”看中华美德的时代光芒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 作者:宋金甫 2025-10-18 01:14

“救人要紧,不会考虑乱七八糟的”,这句朴实无华的话语,出自刚刚获评“中国好人”的货车司机江苏宿迁泗洪人孙春健之口。当他在杭州钱塘新区纵身跃入三米深河救起落水母女时,那瞬间的选择,恰如古代侠客“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的豪情,只是他的“剑”是赤诚之心,他的“江湖”是平凡人间。

孙春健的义举,令人想起《孟子》所言“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危急关头,他没有权衡利弊,只有本能反应——那是对生命的无条件敬畏。这种源自血脉的善良,穿越了三十年时光——从1995年在北京救起落水男童,到如今在杭州的再次施援,“见险就帮”已成为他生命的底色。这正应了那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只不过他的“国家”是心中的道德律令,他的“生死以”是平凡人的非凡勇气。

“浪里白条真侠士,无名英雄暖人间”——获救母女赠送的锦旗题词,巧妙化用水浒英雄张顺的绰号,精准勾勒出孙春健水中救人的英姿。昔有“江湖侠骨恐无多”的感叹,今有“平民侠客”不断涌现的温暖现实。孙春健没有绝世武功,有的只是货车司机那双紧握方向盘的手,在关键时刻伸向了沉沦的生命。

从“各人自扫门前雪”到“路人共建安心城”,孙春健的故事映照出时代精神的升华。当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他人危难时挺身而出,当善行义举从个体行为逐渐成为社会常态,我们看到的不仅是道德力量的复苏,更是中华传统美德在当代社会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白居易有诗:“千里始足下,高山起微尘。”孙春健的善举看似偶然,实则是道德修养的必然呈现。在这个价值多元的时代,他用行动诠释了“中国好人”的深刻内涵——不是高高在上的道德完人,而是将善良融入日常的普通人。他的存在,让我们相信:英雄就在身边,美德从未走远。

孙春健获评“中国好人”,不仅是个人的荣誉,更是对全社会善行义举的肯定与召唤。当每一颗善良的种子都能在时代的土壤中生根发芽,我们的社会必将迎来更加温暖的道德春天。

【责编 李媛】

中华英才时评 | 《沉默的荣耀》的时代回响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2025-10-16

中华英才时评 | 惜粮如金,共筑粮安基石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2025-10-10

24小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