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松
来自孔孟之乡的张文松,把“碌碌如玉,珞珞如石”、“立人达人”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他为人师表,传道授业;他知微识断,德高望重;他孜孜耕耘,桃李满天下。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张文松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一座偏远的矿区,成为了一名煤矿职工。“我经常要和工人一起下井,和工人一起抽烟喝酒。”张文松回忆道。“我是学数学出身的,感觉学无所用,辜负了大学四年的国家培养。”,他权衡再三后决心考研再回到高校攻读硕士学位。硕士期间他刻苦专研学术的同时跟着导师实践,主持和参与了很多企业管理项目,因为科研能力突出,毕业后留校成为山东科技大学的一名教师。在山东科技大学辛勤耕耘了三年,张文松愈来愈觉得知识的贫乏和后劲的乏力,他毅然决定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于2003年北京交通大学管理学博士毕业,因为综合能力突出,导师把他留了下来成为北京交通大学的一名教师。
张文松笑称报考北京交通大学是缘于导师的一封亲切而诚恳的回信。“我永远记着导师对我的好,导师的帮助能让学生在进入社会后迅速扎根和成长,所以我也把导师的这种言传身教沿袭到我的教学科研中。”而他确实也是这样做的。他要求学生多涉猎不同方向的课程、多发表学术论文,以便于在此过程中发现自己的研究兴趣;他让学生尽量多的与他一起参加科研项目训练,抓住实习机会,增长社会阅历,把知识及时运用到实践当中去;他还建立了“文松书苑”微信群,通过微信交流建立联系,经常把已毕业和未毕业的学生约到一块叙叙旧聊聊天,仁者爱人、智者知人,因材施教、有教无类,让学生们多沟通多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用好同门校友资源。“在校学生社会经验少,但是通过和老师还有师兄师姐们的接触,他们会渐渐懂得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到了社会上就能迅速适应。”张文松说道。几个学生也有同感:“和导师聊天,他总会嘘寒问暖,循循善诱,不会让人忐忑不安,更不会诚惶诚恐。他很少批评,更多的是表扬,如沐春风。”
张文松和他的学生们
张文松向记者讲述了几个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学生,一位来自河北农村、父亲身患残疾的学生,生活困难时给予帮助,考研时让其住在家里安心备考;最让他触动的是一个来自山东的研究生。那位学生想去美国交换学习,但是一年20万元的学费实在不是一个农村家庭所能承受的,但这位同学通过各种努力筹集资金,张文松为学生的进取精神和毅力所感动,给予一定的资金援助,文松书苑的同门们也为其坚忍不拔的进取精神所感动,大家伸出了援助之手!张文松说,这位学生前瞻的思维、执着的精神是非常值得鼓励的。而当学生有想法却没条件的时候,身为老师理应伸出援助之手。学生于导师而言,更多的是一种责任、一丝记挂、一怀期望。
一位张文松的学生向记者说道:“张老师经常说他自己水平一般,都是学生有本事,把他抬高的。就像孔子一样,因为有七十二贤,才成就了孔子。我想说的是,没有孔子,哪来的七十二贤?”
德艺双馨的张文松深刻地影响着他的学生们,让他们一生受益。
战略规划,蕴深曲高
由于张文松研究战略管理的特殊性,他在北京交通大学的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身为北京交通大学发展战略研究所的常务副所长、“十二五”规划的首席专家、“十三五”规划专家组成员,张文松对学校的发展有着独到见解。“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深谙此道的张文松认为,战略规划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是没错的,但更多的是要坚持目标导向、创新导向。如果把眼光仅仅放在解决问题、满足需求等“补短板”上,这是没有出息的,学校会发展但只会是小步慢跑;我们应该把眼光放在超越自我、自我革命等的“加长板”上,学校自然就会大踏步前进。学校在发展优势特色学科的基础上,更要审时度势,发展新兴交叉学科,对接高端战略需求,发挥知识引领作用,锻造更强大的核心能力。要强化战略意识、质量意识、创新意识、服务意识、文化意识,加快人才培养的全面发展、师资队伍的团队发展、学科建设的归核发展、科学研究的科技引领、国际合作的持续发展、社会服务的协同创新。基于此,学校适时提出了“到本世纪中叶,把北京交通大学初步建设成为特色鲜明、世界一流多科性大学”的“三步走”战略目标。“积力所举,则无不胜;众智而为,则无不成。”学校近几年的快速发展也印证了该战略决策的重要性。
在北京交通大学这所老牌理工类大学中,经济管理学院可谓是“万绿丛中一点红”了。他说,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2011年在全国选取17所高校进行试点学院综合改革,全国有2所经管学院被选中,我们有幸列入其中。理工科院校重理工轻人文,经管学院就不能只是“等、靠、要”学校给自己发展机会,必须利用自己的区位优势,依靠现代物流、运输经济、旅游管理等学科优势,积极走出学校、走进社会、走上国际,充分对接国家社会战略需求,优化整合国内与国外资源,迅速发展壮大自己。他创办了“教授企业行”、“管理·创新·发展”国际学术会议(ISTP)、“学业·职业·创业”三业成长之路等极具创新性的各类活动,引导引领教师和学生走向成功。张文松说:“在中国GDP于2010年成为全球第二、即将成为第一的趋势下,中国企业必将由模仿跟随到创新引领,中国的企业该如何发展,已经成为迫切需要研究却又研究严重滞后的议题,需要中国培养出真正的产业发展引领者。”为此,经济管理学院完善了自己的办学理念,明确提出“成为引领中国产业发展的商学院”的愿景,着力在产业价值链、产业发展模式、产业话语权、特色新型智库、行业数据资源等方面起到引领作用。提出了“创造商学智慧,培育领军人才,造福经济社会”的学院使命。通过导师制和项目制,促进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强专业知识与人文精神的结合,涤清学术环境并鼓励大胆创新;按照培养领军人才的模式去办学。积极主动渗入产业活动中,服务于产业界生产运营的全过程,真正发现产业界的潜在需求、解决产业界的现实问题。
学院还提出了“知微·识断·秉道·传馨”的价值观。发现隐藏在现象背后的本质,传授别人还没有涉及到的知识;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不以人蔽己、不以己自蔽。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拍板决断;做人做事“一以贯之”不违背良心和操守,不“为学问而学问”而异化,使学问始终服务于人生终极目标而不游离;学生得到社会认可,老师得到社会认可,美名传天下。
作为北京交通大学工商管理一级学科责任教授,在张文松的带领下,在全国最新一轮学科评估中工商管理脱颖而出成为A类学科。他对记者说:“所谓天道酬勤,你只要努力去想去干,总会得到回报,所有的辛劳都是值得的。”
“一带一路”,大道致远
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时首次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随着2014年“一带一路”的逐步完善,张文松以多年的研究感悟,准确地把握住国家发展的重点,凭借对战略规划的敏锐嗅觉发现了掌握着铁路前沿技术、拥有经济管理学科不俗实力的北京交通大学具有支持发展“一带一路”倡议的天然优势。他认为,一个新政策的提出并不意味着与其相适应的研究和理论可以迅速完善,更不意味着我国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能迅速有效地参与,这个政策如何真正落地,目前很多企业不知道怎么做,地方政府也不知道怎么做。相关的研讨会由于没有具体的调查和研究,提出的提案和成果都是松散的、不成体系甚至是实施难度很大的,它们更多的是为国家政策造势、舆论宣传的成分更多。
张文松为台州高速公路集团公司制定发展战略
张文松说:“新政策刚刚提出,国内真正研究‘一带一路’的资深专家不多,他们主要是历史、地理、旅游、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学者,但是我认为‘一带一路’显然远远不是人文这些学科,我们大学的优势学科——交通、信息、运输经济、物流、旅游等,具有天然优势去研究‘一带一路’。在学校党委书记和校长的支持和领导下,经管学院与国研智库合作率先成立了‘丝绸之路研究中心’。”正是张文松研究规划的超前性,促使了“北京交通大学丝绸之路研究中心”的成立。张文松给记者介绍说:“中心的重点是要打造一支高水平的丝绸之路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团队,为丝绸之路建设提供决策支持,最终要把该中心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丝绸之路新型智库。”
2015年5月5日丝绸之路研究中心成立之日,40多家报刊、网络媒体对揭牌仪式做了深度报道,张文松就“丝绸之路助推人民币国际化”等专题接受了媒体专访,邀请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国强教授、中央政策研究室经济局局长冯海发教授等举办了多期《丝路话语》论坛。目前,中心已经成功申报《“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产业升级的路径及对策研究》《“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高铁产业“走出去”战略研究》《“一带一路”倡议与东盟的对接路径及其发展趋势研究》《“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的意识形态问题研究》等与“一带一路”相关的国家级/省部级课题20余项。张文松教授接受了美国波士顿大学、印度尼西亚国会、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越南大使馆以及马拉西亚沙巴州政府的采访,系统阐述了我国“一带一路”的建设构想;在10多家单位做了大量有关“一带一路与中国发展”的学术讲座。
张文松给记者介绍说道:“中心成立近3年来做的工作还是很扎实的,影响力慢慢有了,走入良性循环,搭上成长的快车道。”
转型升级,曲径通幽
张文松的另一个研究领域就是转型升级,多年来他在这方面皓首穷经。他谈到,从国外看,世界经济正处于大变革大调整之中,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着重大突破,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兴起,改变了国际产业分工格局和全球竞争态势,世界各国纷纷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同时,伴随着欧美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和新兴经济体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中国面临发达国家高端回流、新兴经济体中低端分流的双向挤压。从国内看,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长期累积的结构性矛盾凸显,产业低度化、碎片化、空心化、趋同化等问题突出,低端产能重复过剩与高端产品短缺并存的问题十分尖锐。随着我国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的上升和资源环境约束的加剧,这种高资本投入、高资源消耗、高污染排放、低成本竞争、低效率产出的产业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加快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刻不容缓。
张文松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出访美国犹他州立大学
张文松更多的是从企业微观角度来剖析转型升级的内在机理和运行逻辑。2005年,他在《企业战略能力研究》专著中创造性地提出了基于内核能力、市场能力、网络能力的企业战略能力模型;2010年,他在《战略管理——获取竞争优势之道》著作中提出了基于合理化、集约化、集群化、国际化、品牌化的企业成长5化模型; 2012年,他在《商业模式再造——中国企业转型的路径选择》著作中提出了基于战略定位、业务系统、目标客户、合作伙伴、盈利模式的企业商业模式再造模型;2013年,他在《企业成长战略——走向卓越之路》著作中创造性地提出了基于战略意图、发展模式、业务体系、企业规模、成长速度、空间生态、合作伙伴的企业战略定位7S模型;2016年,他在《互联网时代的企业战略管理》著作中创造性地提出了基于业务与用户耦合的市场渗透战略、跨界经营战略、技术创新战略、内部创业战略、转型战略、平台战略等互联网时代的企业战略选择模型。
张文松说:“我闲不下来,一有时间就想琢磨点事。现在正在思考企业转型升级、产业转型升级、产业国际转移、全球价值链、国家价值链、区域价值链的关系,想把转型升级、战略规划与‘一带一路’结合起来研究,这个结合点肯定是未来的研究热点。”
张文松对记者表示:“学海无涯,知行致远。我会继续耕耘这片沃土,希望能种出更好的庄稼。”
张文松学为人师,鞠躬尽瘁,桃李满园,芬芳天下。
(2018.09.01 第17期)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2024-01-31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2022-09-14
《中华英才》半月刊2025-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