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评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民网评 > 正文

中华英才时评:公共采购如何堵住“数字漏洞”?

《中华英才》半月刊 作者: 宋金甫 2025-09-07 14:02

近日,重庆三峡学院一则中标公告引发舆论哗然:一台市价299元的普联防火墙,竟以85万元的“天价”中标政府采购项目。价格落差超2800倍,触及公众对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的敏感神经。尽管当地政府已迅速成立联合调查组,但事件暴露的公共采购制度漏洞仍需深度剖析。

首先,技术参数与市场脱节可能是“天价采购”的温床。政府采购需遵循“质价相符”原则,若招标文件中设置特殊性能要求(如军工级安全标准、定制化服务),可能导致价格与消费级产品产生巨大差异。但若仅将民用设备包装成专业设备采购,则涉嫌滥用财政资金。调查需重点核实用途合理性:这台防火墙究竟用于普通校园网,还是涉及国家秘密的核心数据库?

其次,采购监督机制存在“盲区”。根据《政府采购法》,公开招标需经过需求论证、价格比对、专家评审等环节。一台299元设备能通过层层审核并以85万元成交,暴露出专家评审可能流于形式、价格评估缺乏市场调研等问题。更需警惕的是,是否存在围标、串标等违法违规行为,导致财政资金被“合法洗白”。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政府采购的“数字能力赤字”。部分单位对信息技术产品缺乏专业认知,过度依赖供应商报价,甚至出现“只买贵的、不买对的”畸形心态。此外,电子商城等透明化采购渠道未全面普及,传统招标方式易被操纵。

重庆市的快速回应值得肯定,但调查不应止步于个案。建议推动三项改革:一是建立“政府采购数字标准库”,明确通用设备的性能与价格参照系;二是引入第三方大数据比价系统,实时监控中标价格与市场价偏差;三是强化问责机制,对滥用“特需”名义套取资金的行为从严惩处。

公共采购是政府治理能力的试金石。唯有让每一笔财政资金在阳光下运行,才能守住公众信任的“防火墙”。

【责编 李媛】

【评论】金沙江畔,巧家康养正扬帆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2025-07-25

24小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