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全球科技竞争格局中,生物医药产业已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中华英才》半月刊2025年8月1日第15期杂志以封底人物:《陈杰鹏:以科技创新锻造生物医药产业全球标杆》一文,聚焦中国科学家与产业实践者的创新历程,不仅展现了中国在生物医药领域的突破性进展,更揭示了一条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升级、以全球视野塑造国家竞争力的发展路径。这一主题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和战略价值。
一、科技创新是生物医药产业的核心引擎
生物医药产业是典型的技术密集型领域,其发展高度依赖基础研究的突破与前沿技术的转化。文中陈杰鹏及其团队的实践表明,从靶点发现到药物研发,从临床试验到规模化生产,每一个环节都需要科技创新提供支撑。尤其是在基因编辑、细胞治疗、人工智能辅助研发等新兴领域,中国科学家正从“跟跑”向“并跑”甚至“领跑”转变。这种转变不仅得益于长期持续的研发投入,更得益于国家战略引导下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
二、全球化标杆需要全球视野与本土实践的结合
“全球标杆”的定位意味着不仅要满足国内需求,更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和市场竞争。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在走向全球的过程中,面临标准对接、知识产权保护、市场准入等多重挑战。文中提到的国际化合作与自主创新并重策略,正是应对这些挑战的关键。通过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质量体系、参与多中心临床研究、布局海外专利,中国药企正在重塑全球产业链格局。与此同时,本土疾病谱特征(如高发肿瘤、慢性病等)也为中国创新提供了独特场景,使“中国方案”具备全球价值。
三、产业崛起需以民生福祉为最终目标
生物医药产业的特殊性在于其直接关乎人民生命健康。科技创新的最终目的不仅是商业成功,更是解决未满足的临床需求、降低医疗成本、提升药品可及性。文中强调的“从患者需求出发”的研发理念,体现了科技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尤其在公共卫生事件(如新冠疫情)中,中国疫苗和药物的快速研发与量产已证明产业能力与社会责任的可统一性。未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和健康需求升级,生物医药产业需进一步平衡创新性与可及性、高端化与普惠性。
四、未来挑战与战略建议
尽管成就显著,中国生物医药产业仍面临原始创新能力不足、高端人才短缺、资本市场支持力度待加强等挑战。未来需从三方面发力:一是强化基础研究,鼓励高风险高回报的原始创新;二是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打通从实验室到市场的“最后一公里”;三是构建开放包容的国际合作环境,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共享成果。
陈杰鹏的故事是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其背后是无数科学家、企业家和政策制定者共同推动的产业变革。这场变革不仅关乎技术突破与商业成功,更关乎人类健康命运的共同体建设。以科技创新锻造全球标杆,中国正在为世界提供更多答案。
【责编 李媛】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2025-07-25
新华社2024-06-12
人民日报2024-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