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贝”与罗永浩的“预制菜之争”看似以双方偃旗息鼓暂告段落,实则揭开了中国餐饮行业转型期最敏感的神经——当传统“现炒现制”的餐饮认知与现代化食品工业技术激烈碰撞,消费者知情权与企业经营自主权的边界究竟何在?
这场风波的深层矛盾并非源于预制菜本身,而是餐饮行业标准缺失与信息不透明导致的信任危机。西贝强调“按国家规定不是预制菜”的辩解,与消费者对“厨房现炒”的期待形成鲜明落差。事实上,冷冻蔬菜、预加工酱料等半成品的使用在连锁餐饮中已是常态,但企业若以“现制”为宣传卖点却未明确告知加工方式,便构成了对消费者选择权的隐性剥夺。
值得关注的是,国家《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的推进恰逢其时。该标准若能将餐饮门店使用预制菜情况纳入强制披露范畴,将从根本上扭转目前企业自说自话的混乱局面。正如一些消费者所言,关键在于通过法规明确预制菜的使用范围和标识要求,让“合法合规”成为行业准绳而非企业辩词。
西贝门店客流骤降七成的数据,既是消费者用脚投票的直观体现,也折射出餐饮品牌价值核心的转变——当“锅气”成为奢侈品,诚实或许比手艺更珍贵。罗永浩“不反对预制菜但要知情”的立场,代表了大多数理性消费者的态度:工业化生产与美食文化并非对立,但选择权必须掌握在食客手中。
这场风波应成为餐饮行业转型的催化剂。随着预制菜国标出台在即,企业需重新审视供应链透明度与消费者沟通方式,将“明厨亮灶”延伸到食材加工的全链条。唯有打破“自证清白”的循环,建立基于真实信息共享的信任体系,才能在现代食品工业与传统餐饮美学的平衡中找到新的发展路径。
【责编 李媛】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2025-07-25
新华社2024-06-12
人民日报2024-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