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语境中,“主理人”已超越最初的专业经营范畴,成为专业素养、沉稳品格和创新锐气的代名词。对于年轻干部而言,要敢于担当、勇挑大梁,就要在破局、解难中发挥更强作用,展现更大作为,当好基层各项事业的“主理人”。正如《荀子·修身》所言:“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基层工作正是要在细微处见真章,在实干中显担当。
以“稳”筑基,做久久为功的“时间主理人”。基层工作千头万绪,矛盾错综复杂,最考验干部的定力和耐心。真正的“主理人”在被看到之前,都会经过漫漫岁月的检验和等待。年轻干部要摒弃急功近利的心态,培养“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在原则问题上站稳脚跟,在琐碎事务中保持专注。东汉名臣第五伦主政地方时,坚持“守正持重”,面对饥荒不急功近利,而是循序渐进恢复生产,最终赢得“循吏”美名。反观当下,一些年轻干部热衷于“显绩”,追求立竿见影的政绩工程,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基层工作没有捷径可言,唯有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稳得住心神,才能在日积月累中赢得群众信任,夯实治理根基。这种“稳”不是消极等待,而是积极沉淀;不是墨守成规,而是在坚守原则中寻找最佳路径。年轻干部当有这样的时间观,做经得起时间检验的实事,解需要时间化解的难题,在基层的广袤土壤中深深扎根,静待花开。
以“专”赋能,做精益求精的“技能主理人”。基层治理现代化对干部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年轻干部思维活跃、学习能力强,更应发挥优势,深耕专业领域,成为懂行、在行的“内行人”。无论是产业发展、矛盾调解,还是应急管理、公共服务,都需要精湛的业务能力和专业素养。宋代科学家沈括不仅为官清廉,更在水利、天文、地理等领域潜心钻研,著成《梦溪笔谈》,其专业精神至今令人敬佩。反之,明代户部侍郎郭桓因不精业务,依赖下属,最终酿成震惊朝野的“郭桓案”。年轻干部要主动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把专业精神贯穿工作始终,在反复实践中磨炼真本领。这种“专”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更体现在对基层规律的深刻把握上。只有成为基层工作的行家里手,才能精准识别问题本质,科学制定解决方案,为群众提供高质量服务,真正发挥“主理人”的专业价值。
以“新”破局,做敢为人先的“项目主理人”。基层是创新的沃土,年轻干部最具创新活力。面对老问题、新挑战,要有自起炉灶的魄力,不被陈规束缚,敢于用新思路破解困局。如同那位被称为“蹭饭书记”的年轻干部,巧妙地将“蹭饭”转变为深入群众、了解民情的新形式,开辟了群众工作的新路径。这种创新不是标新立异,而是基于实际需求的创造性转化;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对传统工作方法的革新升级。年轻干部要立足基层实际,敏锐洞察变化,大胆推进工作方法、服务模式、治理机制创新,把一个个基层项目打造成精品工程,在破局中开辟新天地,展现新时代年轻干部的创新担当。恰如《周易》所言:“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基层工作尤其需要这种应变创新的智慧。
(供稿单位:云南西畴县委组织部)
【责编 李媛】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2025-07-25
 
                                新华社2024-06-12
人民日报2024-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