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人生

当前位置:

 首页  > 艺术人生 > 正文

汨罗墨韵承屈子 笔底波澜见赤诚——专访书法家彭亮:在江风诗魂中书写传承与创新

2025-07-20 18:34

在汨罗江畔的清风中,常有一位身影伏案挥毫,墨香与江风交织成独特的韵律。他就是彭亮,字明甫,号惜墨轩主——一位在传统笔墨中深耕数十载,又在时代浪潮里勇辟新境的书法艺术家。从乡村春联的斑驳墨迹到国家级赛事的金奖荣耀,从泛黄的古帖临摹到数字屏幕的笔墨流转,彭亮用一支毛笔书写着对中国书法艺术的执着与赤诚,在传承与创新的平衡中,勾勒出属于这个时代的笔墨风骨。

文脉溯源:从春联墨香到翰墨人生

1969年,彭亮出生于“诗歌原乡,端午源头”的湖南汨罗。这片浸润着屈原骚韵的土地,似乎从诞生起就为他埋下了文化的种子。而真正让这颗种子萌芽的,是大哥笔下的笔墨乾坤。“我大哥是乡村教师,钢笔字、毛笔字都写得极好。”彭亮的语气里带着怀念,“小时候总趴在他案头看他批改作业、写教案,那些横平竖直的笔画像有魔力,不知不觉就吸引了我。”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乡村的文化印记朴素却深刻,每年春节家家户户张贴的春联,成了彭亮最早的“书法课堂”。“那时村里没有书店,春联就是最好的字帖。他会挨家挨户看,记那些字的间架结构,回家就在地上用树枝比划。”这份孩童时期的痴迷,悄悄铺就了他与书法相伴一生的道路。

中专求学期间,黑板报成了彭亮的“书法阵地”。“三年里,班上的黑板报几乎都是他负责。粉笔在黑板上划过的沙沙声,文字排列成篇的成就感,让他对书法的热爱愈发强烈。”毕业后步入工作岗位,繁杂的事务并未冲淡这份执着,反而让书法成为他安放心灵的港湾。“没有其他爱好,闲暇时就泡在墨香里。铺开宣纸,蘸饱浓墨,所有的烦忧都随着笔尖的游走消散了。”几十载寒来暑往,砚台里的墨汁干了又添,宣纸上的笔画由生涩到纯熟,他在笔墨的晕染中体悟人生,也在日复一日的练习中收获了内心的宁静。

守正之道:在古帖中汲取笔墨灵魂

“书法如做人,根基要正。”这是彭亮常挂在嘴边的话。他的书法之路,始终以传统为基,在临摹古帖中汲取养分。从汉隶的古朴厚重,到颜楷的雄浑大气,再到赵体的圆润秀逸,他逐一研习,尤其对王羲之、赵孟頫的书法情有独钟。“二王的行书洒脱灵动,赵孟頫的笔法圆润劲健,他们的字既有筋骨又有气韵,值得用一辈子去琢磨。”

多年临摹,彭亮练就了“入帖深、出帖活”的功夫。他认为,临摹不仅是模仿字形,更要领悟古人的用笔之道与精神气度。“比如王羲之的《兰亭序》,看似随意的笔画里藏着千锤百炼的功夫,每个转折、提按都有讲究。我会反复琢磨他的运笔速度,感受笔尖与纸张的摩擦力度,直到把那种‘力透纸背’的感觉融进自己的笔下。”正是这种较真的态度,让他的书法在形神上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行草书笔力遒劲,线条流畅自然,章法上兼具韵律与节奏,既有古朴之风,又不失灵动之美。

在内容选择上,彭亮偏爱以古诗词为载体。“古诗词是文字的精华,书法是笔墨的气韵,二者结合是文化精髓的双重呈现。”他举例说,书写苏轼的《水调歌头》时,会刻意放慢运笔速度,让线条带着旷达悠远的气息;而写李白的《将进酒》,则笔势奔放,用急促的提按展现诗中的豪情。“书写时,既能借笔墨体悟诗中情怀,又能以诗意滋养笔法神采,让传统文脉在笔墨间流转。”这种“诗墨相融”的创作理念,让他的作品既有文学厚度,又有艺术张力,达成了形与意的深层共鸣。

创新之境:让传统笔墨焕发时代生机

 “守正不是守旧,传统书法要活下去,必须跟上时代的脉搏。”在彭亮看来,创新是书法艺术的生命力所在,但这种创新绝非脱离传统的“标新立异”,而是“在守正基础上求变”。他的创新首先从技法突破开始。在线条质感上,他尝试不同的运笔力度与速度,让线条呈现出刚柔交错的韵律。“比如写竖画,有时重按慢行,表现沉稳;有时轻提疾走,体现灵动,一刚一柔间,线条就有了呼吸感。”在结体上,他打破常规布局,在欹正、疏密之间寻找新的平衡,却始终不脱离汉字的本真形态。“汉字是书法的根,再创新也不能让别人认不出字,那不成了无源之水?”

更令人称道的是,彭亮大胆尝试书法与跨媒介元素的融合。他将书法线条的动态过程录入影像,配合音效展现运笔节奏,让观者直观感受“笔走龙蛇”的韵律;用数字技术叠加文字肌理与光影层次,构建出沉浸式的视觉空间;甚至通过交互装置,让观者的笔触与屏幕上的书法实时呼应。“有次在展览上,一个小朋友用手指在屏幕上‘写’字,我作品里的线条会跟着他的动作变化,他笑得特别开心。”彭亮说,这种探索既保留了汉字的精神内核,又赋予其当代科技的灵动与互动感,让传统书法以更鲜活的方式走进年轻人的生活。

面对创作中的灵感匮乏,彭亮有自己的“三板斧”:一是深挖古帖细节,从被忽略的笔法、章法中找突破;二是跨界借鉴,将绘画的构图、音乐的节奏融入笔端;三是观照生活,把日常所见的山水肌理、情感起伏转化为线条语言。“有次雨后看竹叶上的水珠滚落,那种自然的曲线让我突然悟到,书法的线条也该如此,既有力量又有弹性。”这种“以实破虚”的创作思路,让他的作品始终扎根生活,充满生命力。

传薪之志:让笔墨之美跨越时空

 近年来,彭亮的书法作品屡获认可:2023年入选“江山如此多娇”主题《中国邮册》,2024年斩获华娱杯书画大赛金奖、第四届右军杯全国诗书画家邀请赛一等奖……面对荣誉,他淡然处之:“奖项是对过去的肯定,更要着眼未来。”在笔墨与屏幕的交汇间,书法家彭亮正用自己的方式延续着书法艺术的影响力,如今,彭亮把更多精力放在了传承上。在百度、微信视频号、抖音等平台发布了大量的书法作品和古诗词书法视频,在多个视频平台收获了无数粉丝,也引导很多书法爱好者走上练书法的道路!

谈及未来规划,彭亮眼神坚定:“一是深耕传统,每天临帖不辍,吃透楷行草经典笔法;二是继续探索与现代媒介的融合,让笔墨借科技延伸张力;三是聚焦古诗词与生活主题,用古典意境养气,用日常感悟入笔,形成‘传统为骨、创新为肌’的风格。”他希望自己的作品能成为连接传统与未来的桥梁,让更多人感受到书法的魅力。

采访结束时,彭亮铺开宣纸,提笔写下“守正创新”四个大字。笔锋流转间,墨色浓淡相宜,既有古人的风骨,又有今人的气象。正如汨罗江的水,千百年奔流不息,既承载着屈原的诗魂,也映照着新时代的霞光。彭亮的书法之路,亦如这江水,在传统与创新的交织中,奔涌向前,生生不息。

艺术家简历

彭亮,字:明甫,号:惜墨轩主。1969年出生于湖南省汨罗市,书法注册教师,中国白溪书画院会员,华夏国艺书画艺书中心会员,中国翰林书画院院士。

2023年入选了“江山如此多娇”主题《中国邮册》。

2024年获得华娱杯书画大赛金奖,第四届右军杯全国诗书画家邀请赛一等奖等。

艺术家作品

【责编 李鹏】

24小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