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人生

当前位置:

 首页  > 艺术人生 > 正文

笔墨映山河:胡宝利的时代丹青志

2025-08-01 16:42

画家胡宝利先生,以笔墨为舟楫,畅游天地之间。其笔下峰峦叠嶂,云水苍茫,于尺幅间吞吐山河气象。他深研传统皴法,融合时代意趣,斧劈皴的刚劲与卷云皴的流动交织出壮丽图景。胡宝利以丹青为志,不仅绘就自然之魂魄,更倾注深沉的家国情怀,其画卷正是心映山河、谱写时代精神的无声诗篇。

胡宝利,现为中国国家画院专职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研究员、艺术交流中心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第六届理事、中国画学会创会理事,文化部中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基金会美术委员会原主任、文化部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原专家委员,中央国家机关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少数民族美术促进会副会长、国家民族画院副院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特聘教授、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客座教授。

晨辉普照,68cm×138cm

流光溢彩 大气磅礴

——胡宝利山水画审美分析研究

傅京生

胡宝利先生的山水画,意境深远,品位高洁,暗合着中国历史文化中蕴含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与当下社会公众共有的审美心理期待,因之不仅富于东方神韵,而且是传统与现代交融之美的表现。

纵观胡宝利的山水画作品,他的画作形式美感极为鲜明且十分强烈,不仅其文化内涵独特而丰富,而且有阳光灿烂的感觉。这是一种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心理状态导致的感觉变化使然。犹如当年印象派画家以阳光的感觉看巴黎的风景,胡宝利先生也在用阳光的感觉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在今天现实中的存在。他所追求的是以中国传统山水文化为载体,而将他所看到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阳光”以一种意象的方式显现。为此,胡宝利先生以“肌理”的方式绘写的风格主义的追寻,最终显现出了现实意义——他以自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赋予了画面中的山水以高迈的人文内涵和高尚的人格精神。在这之中,尤为值得注意的是,他把山水的原生形象转换为符号化抽象形态之后,他还会再将其还原为可视的构成性的图像形态。在这样的具有智性的“还原”中,宝利先生最终形成了、建构了他的特殊的山水画的画面效果。

春峰晴暖,68cm×138cm

宝利先生的山水画,在形式语言建构方面有着重大的突破。他的那种具有“诗化还原”属性的突破,具有形态学、艺术美学的双重意义。近年来,胡宝利的山水画逐渐受到海内外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这不仅是因为他的勇于创新的精神,更重要的是他的画,他的绘画本身的形式语言恣肆磅礴,但明净如水洗,是地地道道的心灵遨游山川江海的诗意化表达。所以,他的画,绝不是那种没有文化的放浪,也绝非基于新巧,从他画面所带有的“崭新的古意”我们可以看出,宝利先生的山水画,一方面没有步入如梦如幻的虚无,另一方面则是宝利先生以他的绘画精神,一直在追踪着中国古代汉唐时期的博大的文化精神,并复原了屈子离骚的浪漫,也显现了魏晋六朝人士的倜傥风流与飘逸潇洒。

静谧揽胜,136cm×68cm

总体上看胡宝利先生的绘画,大多倾向于“气”“力”充沛的表达,他继承了以自然山水壮阔、绮丽的自然景象为素材的中国诗教传统,并能够立足当代文化语境,使之承载着“历史性的当代文化精神”。所以,他的山水,因其精神追求的需要而超越了具体的自然外在景观。画面往往被渲染得具有遏止不住的浪漫激情。从而使他的画面具有“真实山水”无法比拟的壮丽特征。所以,可以说宝利先生的画作,乃是以具有符号属性的流水高山,传达了中国文化中形而上的高迈人文浩气。从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在静观中把这种浩气,以比兴符号和语言转向的方式,显现出了中国文化自身生命的阳刚壮阔与生生不息。在这个意义上,胡宝利的山水画,是在中国固有的传统文化意识的主导下,借助现代人文理性,而使他的绘画成为有灵魂、有性情、有思想、有意志,以及有血有肉的可供我们的精神进行高尚仪式洗礼的图腾。

静谧泰山,125cm×123cm

总之,胡宝利先生的画,是在自由而浪漫的遐想空间酝酿出的陶醉人们心灵的醇酒。从他的《塞外曲》《塞外春风》《黄河九曲》《牧马人家》等作品看,他已然十分到位而高迈地把笔墨(即形式语言)的创造与建构,与诗、画合一,即把诗人的情怀乃至画家本人的性灵以及他的风神韵致,融汇成了一个有机的生命整体。

清谷流泉,68cm×138cm

笔势雄浑 意境幽深

——胡宝利先生山水画新作赏析

张本平

品读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胡宝利先生笔下的山水《故乡日晴》《清影山明》《辉洒青山欲滴翠》《寄峰揽胜图》《青峦幽寨》《寂静山烟秀》《家峰耀辉照松泉》《云水观峰绕故乡》等新作,可见其在山水笔墨开拓上的创造力,常常散笔挥洒,枯笔皴擦、浓墨点染。其画法中虽融入了中国山水画传统的皴擦笔墨技法,但并未落入成法窠臼,而是突破了传统笔墨方法的束缚。因此其行笔之法也绝不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斧劈、披麻、云头等固有技法。而是以国画山水丰富的传统技法为笔墨源泉,结合自然山水的山石块面特点,将实景中石块的“肌理”“纹路”及其石上青苔等融入笔墨之中成就了他崭新的“胡氏”山水笔墨风格。

清谷流泉,68cm×138cm

纵观胡宝利先生的代表性作品《辉洒青山欲滴翠》,层峦耸翠,高山嵯峨,潺潺溪水从丛林深处顺势而下,流淌于盘根错节的密林与木楼之间,高山流云点缀在层层嫩绿之上,使笔者顿生身临其境的感怀。作品笔墨妙趣,工写兼顾,细致的笔触在画中不显琐碎,而且很服务于画面的整体。胡宝利先生擅于以细线与皴法架构画面,他知道,大幅山水画,没有足够的线条难以支撑起画面,因此,技法表现采用线条勾勒,根据景物前后的疏密关系,用浓、淡、干、湿的节奏,点、线、面的纵横交错,使构图满而不板,严谨不失灵动,率真而不粗野。平面构成则充分运用中国传统散点透视法,从而摆脱了构造的僵化程式,使景物错落有致,层次分明。他用自己凝练的笔墨语言、真挚的感情诉诸笔端,作品呈现在观者面前的是一幅清新妙趣、气韵开合、意境幽深的山水画力作;《辉洒青山欲滴翠》根据自然的原貌,营造出来的是妙不可言的文化情趣,这是胡宝利先生源于现实生活的感悟提炼出来的山水意境,是表达他久在生命中酝酿的传承,是生命本体对物象情感的依恋。

峡谷回声,138cm×68cm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自然造化之“大美”单用眼睛去领略是远远不够的,需要画家用心去感悟和体验。作为中国国家画院的专职画家、研究员,胡宝利先生不断地走向自然,走进大山深处,是大自然的一山一水滋养了他情趣盎然的水墨山水,也是水墨山水的悠远情韵激发了他对大自然一山一水的向往。因此,对景物的写生是他习惯的创作方法。近年来的远行近游,每天手不停息,让他写生的功力愈加深厚,为今天的山水画创作开启了广阔的天地。他的山水创作正是基于这样的艺术观念和宗旨,其山水画作也呈现出了历久弥新的生命活力。

首先,他的山水画作雄厚气派、叠嶂重峦、雄伟浑厚、笔力挺拔、神品气势、翰墨淋漓、笔墨超凡、意趣别致、清幽妙品,画面气韵生动,场面宏大很有气势,传统笔墨功底深厚。多层次地深入传统大自然生活,把山水形象和笔墨意趣融汇而为一种自我的表达,以中国大文化的哲学观、审美观、人伦观、情操观为底线,哲理观念都体现在浓笔重墨、轻妆淡抹之中,在造化和心灵的涵养中上下求索探本寻源;造型准确质感逼真,有山川真气,山之人物以标道路,山之楼观以标胜概,画面以清旷、高古和重墨渲染表达胸臆的创构,艺术的魅力倾注在意和笔墨之间,将山水笔墨神韵山川自然人文情怀相结合,营造一个肃穆幽邃而又空灵超逸的山水意象世界,山水审美特征在传统与创新的交汇中,走出一种属于自己独具个性的画风。

仙峰新境,68cm×138cm

其次,胡宝利先生艺术丹青妙笔,用淡墨抹出的远山与近景之间的巧妙留白,既给人烟云缥缈之感,又有咫尺千里之妙,瀑布烟雾、帆船松柏、鸣泉幽谷、雪山山路、浮桥秋枫孤舟似隐似现,茅屋隐现于群峰叠翠,崴蕤秀丽,绿树蓊郁,穿插繁密,细细品味心旷神怡之美感,刻画细腻,意趣盎然,描绘的自然浑朴,温丽凝练,丰富婉转,笔法遒劲,苍厚凝重,刚柔相济,墨法丰富,表现形、质、动、势,与笔相辅相成。笔墨的神韵与笔、墨、色有直接关系,创作中强调和重视以墨为主以色为辅,色不可夺墨,青绿斑斓而愈见墨彩之腾发。创意风格特色有的以突出的主线来确定山之轮廓,不作突出的主线条和刚硬方折的笔画,用笔圆曲柔浑;有的却用无数的点来表现,独特的视角多了几分灵动和意趣,赋予画境无限的延展,缥缈之间宛如野渡无人舟自横之感,构图和画面虚实的对比,风格洗练任心纵逸提炼取舍之妙,构图上讲究气势,幽深高旷静穆峻拔,浑厚华滋气势雄壮的气象,山水画的皴法勾线多带有弧线或斜直线,交叉组合然后沿皴的外轮廓或直线两端作点,层层积染情怀激越的恢宏构图,绘就色彩酣畅淋漓壮观多娇的大河大川,细腻写意笔触意境,水云之间,方显山的崇高、树的苍古、石的嶙峋、藤的缠绵、苔的润泽……远山不得连近山,远水不得连近水。

艳阳染峰暖故乡,47cm×179cm

其三,他的墨色融合渗透变化极有润致,滋润处用湿墨醒提处用焦墨,运用线条和墨色的变化,以钩、皴、点、染,浓、淡、干、湿,阴、阳、向、背,虚、实、疏、密和留白表现手法,来描绘物象与经营位置,树木房舍和船只皆用线勾,用线的粗细、轻重和深浅变化,由近及远愈见轻淡,竖划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作百里之回,山水画创作不仅需要传统功力,需要师法自然,还需要美的冲动,有了美的冲动,才能激起强烈的创造欲。美的冲动来源于对山水美的观照,在山水美的观照中,发现山水自身的艺术性,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

其四,他的无形因之以生,尺幅之间大气自然天人合一、物我为一、物之我化、大气秀美、水色混融,从而产生一种别样的和谐情趣。韵者隐迹立形备仪不俗,艺术境界笔墨物象虚灵浑成,墨色增加笔重,笔运增添墨感,二者交融相辅相成,注重表现生命活力和万物皆有灵性的和谐共生,以运笔显其造型,运墨表其灵性,多用线条来增加图像的生命活力,实静却似动,栩栩如生,笔法、墨法、章法、意境、肌理效果及敷彩,无不融汇在山水画中,可谓集中画技法之大成。运用散点透视法使层山叠岭、千里江河、深宅广院俱现于一幅画之内,铺陈布设充分表现内容和山水的气势。

云满峰顶溪川峡,68cm×68cm

其五,他的构图中的纵深关系采取独特的三远法,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高远之色清明;深远之色重晦;平远之色有明有晦。高远之势突兀,深远之意重叠,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缈缈。气韵生动,与烟润不同,气有笔气,墨气,色气,运用活泼,自然生动。烟润不过点墨无痕迹,皴法不生涩而以宾主、呼应、虚实、藏露、繁简、疏密参差等艺术规律恰当运用,山势磅礴以平法起底,重法添意以增山之稳健感,山型有峰用圆法突其挺拔,山型有变运以留法及变法,以达其表意。胡宝利先生画山水意在笔先,丈山尺树寸马分人,远人无目远树无枝,远山无石隐隐如眉,远水无波高与云齐,此是其诀也。

无论在中国美术家协会还是在中国国家画院任职工作的胡宝利先生,其间他研读了大量名家山水古韵画风,博采众长,从李成、范宽、董源、巨然、倪瓒、吴镇、王蒙、沈周到四王、四僧、黄宾虹、李可染,达到了极高艺术境界,胸中自然丘壑内营,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随手写出皆为山水传神矣,情趣盎然、气息鲜活充满生命力,自然风貌雄浑苍厚、幽寂静穆、群峰层峦、阳刚大气、意蕴幽渺、峻拔秀韵、气势深厚浓重的人文精神和深远的文化内涵。他将董源的“点缀成形”、范宽作皴的“笔墨攒簇”、米芾的“米点法”、石涛的“以点代皴”等技法都融进了他自己的创作之中并得以升华,美感鲜明崇尚阳刚,天成率真野逸醇厚的华彩乐章,形成了“枯笔渴墨、随性皴擦”的个性面貌;凸显了他“创作与思考·学养与襟怀”的人文情怀和时代精神,以其崭新的“艺术图腾”谱写出艺术生命的新纪元!

【责编 李鹏】


24小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