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人生

当前位置:

 首页  > 艺术人生 > 正文

承晋韵宋意风骨,开当代文人新境 —— 专访书法名家袁季新

2025-07-25 20:35

袁季新,现为香港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孔子美术馆副馆长,国家高级书法师,加拿大维多利亚皇家艺术学院院士,清华美院客座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名家推荐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书画院院士,中国书画家联谊会新文艺工作委员会理事,中儒文化产业联盟主席,全国人民艺术家信用管理中心书画艺术委员会副主席,享受国务院颁发特殊津贴证书。

书法高峰在古代,当代书法家如何传承并富有创建地借古开今,是关系书法文化弘扬的重要课题。观赏著名书法家袁季新的作品,发现他以独树一帜的当代文人书法风格,成为引领时代潮流一位文化先锋。书法艺术在当下日益多元化,忘记晋韵宋意者大有人在,反观袁季新书法作品不仅继承了晋韵宋意的精粹,而且将个人的文化情感与时代精神融为一体,开辟出一片属于自己文人书法新天地,以崭新的姿态诠释着文人书法魅力,备受瞩目,大有可观!

袁季新老师这幅篆书作品,充分彰显了其深厚的书法功底与独特的艺术审美,在诸多方面都有着极为亮眼的表现。

从线条质量来看,袁老师对毛笔的掌控堪称娴熟。每一根线条都沉稳扎实,富有弹性,起笔处藏锋逆入,毫无轻率之感,展现出对篆书笔法根源的深刻理解 ;行笔过程中,中锋用笔贯彻始终,线条圆润浑厚,力透纸背,给人以 “锥画沙”“屋漏痕” 般的质感,体现了对传统篆书用笔的精准把握与传承 ;收笔时干净利落,或回锋或出锋,皆恰到好处,无一丝拖沓,使线条在古朴之中又增添了几分爽利。

在结字上,袁老师遵循篆书对称、均衡的基本法则,却又并非一味地刻板守旧。每个字的重心稳定,比例协调,笔画之间的疏密、长短关系处理得十分精妙 。字内空间分割均匀且富有变化,既保证了整体的和谐统一,又在细微之处展现出独特的匠心。 同时,左右、上下结构的字,相互之间的呼应与避让关系处理得极为巧妙,如 “龢”“難” 等字,使得每个字都仿佛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蕴含着一种内在的张力。

从整幅作品的布局来看,袁老师对章法的经营独具慧眼。字与字之间,行距与字距安排合理,疏密得当,给人以舒适的视觉感受。 没有出现因字的大小、繁简差异而导致的不协调之感,而是通过巧妙的排列组合,营造出一种平稳、端庄的整体氛围,体现了篆书作品应有的静穆之气。 同时,落款部分与正文相得益彰,字体大小、风格与正文协调统一,印章的钤盖位置也恰到好处,起到了点缀和平衡画面的作用,使整幅作品在形式上更加完整。

袁老师的这幅篆书作品,在继承传统篆书艺术精髓的基础上,融入了自己对古文字的理解与感悟,散发出浓郁的古韵。它仿佛带着观者穿越时空,领略到先秦时期篆书的庄重典雅之美,同时又展现出当代书法家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精神,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审美意义。

袁季新老师的这幅篆书作品,无论是从笔法、结构、章法,还是整体的艺术韵味上,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是一件值得细细品味与欣赏的佳作。

袁季新老师这幅书法与绘画结合的作品,可谓精妙绝伦,展现出非凡的艺术造诣。 从笔法上看,袁老师用笔灵动且娴熟。草书线条宛转自如,起笔或露锋切入,笔意潇洒;行笔时轻重缓急把握精妙,使线条富有粗细变化与节奏感,时而轻盈如游丝,时而厚重似屈铁,充分展现了草书 “笔走龙蛇” 的独特魅力。收笔果断利落,或回锋敛气,或放锋出势,每一笔都彰显着对毛笔的超强控制力 。

在结字上,作品充满变化。字形大小、欹正相生,既遵循草书的基本法则,又融入了个人的独特理解与创新。字与字之间的呼应关系处理巧妙,通过笔画的伸展、揖让,营造出一种紧密相连又错落有致的视觉效果 ,展现出草书独特的动态美感。

整幅书法部分气韵贯通,一气呵成。无论从单字到整行,还是整行到通篇,都有一种自然流畅的气息在其中流转,毫无生硬拼凑之感。观者视线随着笔画的走势移动,能感受到一种酣畅淋漓的艺术享受,足见袁老师对草书章法布局的高超驾驭能力。

书法与下方的花卉绘画相得益彰。绘画中,花卉形态生动,笔墨清雅,与草书的灵动奔放形成动静对比 。两者在同一幅作品中,不仅没有相互冲突,反而通过墨色、风格等方面的呼应,营造出一种和谐统一的艺术氛围,体现了袁老师对诗、书、画融合艺术形式的深刻理解与精湛表现力。

袁季新老师的这幅作品,无论是书法的书写技艺,还是书画融合的艺术构思,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彰显出其深厚的艺术功底与卓越的艺术才情。

这幅草书作品,落笔便见不凡气象。其用笔之法,深得使转之妙,线条于提按顿挫间尽显张力,时而如惊蛇入草,矫健迅捷;时而似古藤盘曲,苍劲老辣。

字构布局,不拘常格却暗合法度。字形大小错落,欹正相生,于欹侧中见稳健,于变化中求统一,仿佛乱石铺街,却又脉络贯通,自有一股跌宕起伏的节奏韵律在其中流转。

通篇观之,墨色浓淡枯润,层次丰富。浓墨处,如高山坠石,力透纸背;枯笔处,似老树虬枝,骨力洞达。气韵更是流畅贯通,一气呵成,毫无滞涩之感,尽显作者驾驭笔墨之高超技艺与胸中浩荡之襟怀,颇具大家风范,足见作者于草书一道浸淫日久,功力深厚。

—— 中国书画评论家许晨阳 2025年7月

【责编 李鹏】

24小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