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人生

当前位置:

 首页  > 艺术人生 > 正文

笔墨见丹心:赖廷阶书法中的精神气象 —— 专访著名文化学者赖廷阶

2025-07-30 15:13

在当代文化界,赖廷阶的名字始终与多元成就紧密相连。作为文学博士、人文学博士、艺术学博士,他横跨学术研究与艺术创作领域;身兼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等多重身份,其艺术实践又在传统与创新的交汇处熠熠生辉。当这位从广东茂名走出的文化学者,以《唯用一好心》等书法作品呈现独特艺术风貌时,人们看到的不仅是笔墨技巧的精妙,更是一位文化践行者用线条书写的精神史诗。

赖廷阶的书法世界,首先展现出对传统文脉的深刻体认。他深耕篆隶数十载,笔下的古朴气象并非简单模仿古法,而是将篆隶的精神内核融入行草创作的血脉。《唯用一好心》中,字形桀倔却不失法度,笔画坚实遒劲暗藏筋骨 —— 横画取法隶书的沉稳平直,如磐石镇纸;竖画借鉴篆书的裹锋蓄势,似老树盘根。转折处的折笔与圆笔交替使用,既保留了传统书风的流畅气韵,又注入了古典朴拙的新意,恰如他对文化传承 “守正出新” 的理解。整幅作品章法疏朗萧散,字与字之间不作过多映带连绕,却在留白与墨色的交织中形成清穆温厚的气韵,尽显 “计白当黑” 的东方美学智慧。

艺术创新在他的笔墨中,始终以传统为根基生长。赖廷阶大胆将篆刻的刻法意趣融入毛笔书写,行笔时强化提按顿挫,让线条呈现出类似刻石的枯涩质感,既增强了线条的厚重感,又赋予作品独特的视觉张力。他对 “飞白” 的运用更是堪称一绝:那些 “丝丝露白” 的线条,绝非偶然的笔枯墨尽,而是精心营造的 “势态美”—— 墨色的 “黑” 与纸色的 “白” 形成轻重对比,枯笔的 “静” 与润笔的 “动” 构成节奏变化,如同乐曲中的强弱起伏,在视觉上产生余韵悠长的艺术效果。这种将音乐韵律融入书法的创见,与其音乐家的身份相映成趣,展现出跨艺术领域的通感能力与创造才华。

深厚的学术修养,为赖廷阶的书法艺术注入了独特的文化品格。作为深耕人文学科的学者,他对汉字形义演变、书法美学思想史的研究,让其创作始终站在理论高度。他将篆书的刻板性转化为生动的书写性,并非单纯的技法革新,而是对 “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 传统的深刻践行。在字形处理上,他以长横画的平直坚守 “正” 道,又以欹斜奇变的结构追求 “奇” 趣,这种 “正欹相参” 的智慧,恰是儒家 “中庸” 思想在艺术中的生动体现。而作品中透出的清穆温厚之气,更与他担任中国冼夫人文化研究院院长所传承的 “唯用一好心” 精神一脉相承,使笔墨成为文化精神的载体。

“字如其人” 的古老箴言,在赖廷阶的书法中得到鲜活印证。他的笔力丰厚,铺毫大胆,线条如万木枯藤般坚韧,恰如其刚正不阿的品格;作品中偶见的飘逸洒脱,又流露着诗人的浪漫情怀与淡泊名利的气度。作为横跨文学、书法、音乐、绘画等多个领域的创作者,他始终以 “跨界” 的视野拓展艺术边界,却从未偏离对传统文化精神内核的坚守。这种在多元身份中保持本真的定力,使其书法超越了单纯的技法展示,成为人格精神的外化与文化理想的寄托。

在当代书坛追求标新立异的潮流中,赖廷阶的探索提供了一种可贵的范式 —— 创新并非对传统的背离,而是在深刻理解基础上的创造性转化。他的书法之所以动人,正在于其中蕴含的三重境界:技法层面的 “精”,美学层面的 “妙”,以及精神层面的 “善”。当我们凝视《唯用一好心》的笔墨轨迹时,看到的不仅是线条的舞蹈、章法的韵律,更是一位当代文化学者对中华文化精神的深刻诠释与真诚践行。这种将学问、人格、艺术熔于一炉的创作,正是新时代书法艺术应有的精神气象。

【责编 李鹏】

24小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