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甘肃陇西这片承载着千年文明的土地上,有一位用笔墨丈量历史、用艺术解码文明的创作者。他从司法行政的田间地头走来,在旅游文化的调研路上深耕,将业余时间全部倾注于连环画、漫画与国画创作,用数十年执着构建起一座连接古今的艺术桥梁。他就是61岁的陇西艺术家邓永宏,一位以画笔为钥匙,解锁陇西上古文明密码的文化行者。近日,我们走近这位将地域历史文化融入艺术血脉的创作者,聆听他用热爱与坚守书写的艺术人生。
一、笔墨启蒙:小人书里的艺术种子
邓永宏与书画艺术的缘分,始于一本本泛黄的小人书。上小学时,身为教师的母亲办公桌抽屉里,藏着他童年最珍贵的宝藏——抗美援朝题材的连环画。“那时认字不多,但看着画面就能读懂故事,汽车队抗击美空军的激烈场景、地道战里的智勇较量,都深深吸引着我。”回忆起最初的艺术启蒙,邓永宏的眼神里满是温情。这些小人书在他心底种下了艺术的种子,让他对“用画面讲故事”产生了天然的亲近感。
上初中后,电影成为他新的灵感源泉。《桥》《卖花姑娘》《上甘岭》《打击侵略者》等影片看过之后,那些震撼人心的画面总会在他脑海中盘旋。“看完电影就忍不住想画下来,坦克大战的硝烟、游击队作战的紧张,都要在32开的小纸片上用钢笔画出来。”他笑称自己那时是“电影的忠实记录者”,一笔一划的写实描绘中,暗藏着对绘画艺术的痴迷。
命运的转机往往藏在不经意的鼓励中。在酒泉东方红中学就读时,班主任雪老师偶然看到了他课间创作的钢笔画,仔细翻看后郑重地对他说:“你这孩子有天赋,今后一定不同凡响。”这句简单的表扬,成了照亮他艺术之路的第一束光。“老师的肯定比任何奖励都珍贵,从那以后我更爱画了,还当上了班上的宣传委员,负责黑板报和墙报设计,算是正式踏上了‘用画笔说话’的道路。”
1985年从陇西师范毕业后,邓永宏成为一名教师,五年教学生涯中,他从未放下画笔,课余时间总在描摹生活场景;1990年转入县司法局后,下乡普法的日子里,他的画板也始终随行。“那时没想到艺术会成为我一生的事业,只是单纯地热爱,觉得画画能让生活更有滋味。”这份纯粹的热爱,在岁月的沉淀中逐渐发酵,为他日后的创作埋下了深厚的伏笔。
二、田间问史:司法调研里的文化密码
1990年,邓永宏转入陇西县司法局工作,这十八年的司法行政生涯,看似与艺术无关,却成为他挖掘地域文化的重要起点。“司法局的工作需要经常下乡,走村入户调解纠纷、普法宣传,和社员们拉家常成了日常。”他没想到,这些看似琐碎的闲聊,竟成了收集民间传说的“活资料”。
在陇西的黄土塬上,在农家的土炕边,老人们口中的“龙宫传说”“英雄故事”“古地名由来”像散落的珍珠,被他一一记在笔记本上。“社员们讲的故事里藏着太多历史信息,比如李家龙宫的铜钟为什么会有那样的纹饰,郭化如英雄当年如何在陇西一带开展革命活动,这些都不是正史里能详细记载的。”邓永宏说,他像海绵吸水般积累着这些民间记忆,渐渐从中悟出了一条隐藏的线索——陇西上古信息系统。
“把这些星星点点的传说串联起来,再结合甘肃、青海、新疆的地域文化群落,竟然能推演出上古文明的演进路线。”这个发现让他兴奋不已,从此下乡不再只是工作,更成了“田野考古”。他带着画板记录古遗址的轮廓,用文字标注地名的演变,在司法文书的间隙,悄悄构建着自己的“上古史数据库”。“那时候常熬夜整理笔记,把民间故事和考古发现对照分析,慢慢对上古无字史有了比较清晰的推论。”
2008年,邓永宏转入陇西县旅游局(今陇西县旅游服务中心),这个转折让他的文化研究有了更广阔的平台。“旅游局的工作需要挖掘地域文化资源,正好和我的研究方向不谋而合。”他开始系统地为陇西文化遗产配图,从李家龙宫的建筑细节到红色遗址的历史场景,画笔成了他解读文化的工具。“第一次为《李家龙宫铜钟的传说》画连环画时,我把之前收集的民间故事融入画面,让冰冷的文物有了温度。”正是这段经历,让他明确了创作方向:用艺术活化历史,让地域文化“看得见、读得懂”。
三、以画证史:古羌女国的艺术重构
在邓永宏的作品中,“古羌女国”是反复出现的核心元素,这个被他定义为“天国”的上古文明体系,承载着他对华夏文化源头的思考。“古羌女国存在于二万年以上至五千年黄帝时期,在昆仑古丝路区域活动,这是人类以邦联体形式孵化华夏文化底座的关键阶段。”他坚信,只有解开古羌女国的密码,才能理清上古天文、弓马文明、九州划分、巴蜀文明等历史脉络。
这个宏大的学术命题,被他巧妙地转化为生动的艺术创作。“我创作了大量古羌女国主题的连环画,比如描绘女国骑兵队的征战场景,还原母系氏族的生活画面,用蒙太奇手法展现上古社会的文明细节。”在他的画笔下,古羌女国不再是模糊的历史概念,而是有血有肉的文化符号:身着兽皮的女将拉弓射箭,部落集会的篝火照亮夜空,天文观测的石刻暗藏玄机……这些画面既基于史料推论,又融入艺术想象,让沉睡的历史苏醒过来。
《李氏名人》的创作过程,堪称他“以画证史”的典范。为了还原陇西作为李氏文化发源地的历史场景,他翻阅了《陇西县志》《李氏宗谱》等数十种文献,走访了李家龙宫、陇西堂等多处遗址,甚至亲手临摹古建筑上的纹饰图案。“画中人物的服饰、建筑的样式、器物的造型,都要有依据。比如唐代的官帽形制、宋代的建筑风格,不能凭空捏造。”他注重情感表达,通过人物的眼神、动作传递历史的温度,“画英雄郭化如时,我特意突出他面对敌人时的坚毅和对乡亲的温情,让英雄形象更立体。”
在技法上,邓永宏选择以漫画为载体,用奔放舒展的线条打破写实的束缚。“漫画的表现力更强,能自由切换时空场景,这对表现上古历史非常重要。”他坦言创作曾面临“写实与写意”的矛盾,“一开始总想着画得越像越好,结果反而局限了表达。后来发现,漫画的夸张和变形更能传递历史的精神内核,这道坎迈过去后,创作就豁然开朗了。”如今,他的作品既有史料的严谨性,又有艺术的感染力,形成了独特的“史画融合”风格。
四、薪火相传:构建上古动漫生产线
2024年底,退休后的邓永宏并未停下脚步,而是将数十年的创作心得系统梳理,提出了“动漫连环画设计生产线理论”。“单一的作品影响力有限,我想构建一套完整的体系,让上古文化能批量转化为动漫内容。”这个理论涵盖龙动漫剧总设计、古羌女国体系、母系氏族考研门径等多个维度,以“上古冰川纪”为背景,形成了全面的原创策划复原设计框架。
在他的工作室里,堆满了画稿、笔记和设计图,墙上挂着古羌女国人物设定图,电脑里存着《老邓在线》视频系列的素材。“这些视频是我分享研究成果的平台,把上古无字史和古丝路的推演方法讲给大家听,希望能吸引更多人关注地域文化。”他还计划整合系列原创生产线,孵化动漫上古系列,“现在的文化创作同质化太严重,我想做有哲学深度的作品,让上古文明的智慧能给现代人带来启发。”
从司法行政干部到文化研究者,从连环画爱好者到上古文明解码者,邓永宏的艺术之路始终与陇西的土地紧密相连。他用十八年司法下乡的经历收集民间传说,用十六年旅游文化工作深耕地域文脉,用数十年业余时间笔耕不辍,最终形成了“原创上古无字史考研理论”和“漫画连环画设计系统”。这些成果的背后,是他对艺术的执着追求,更是对地域文化的深沉热爱。
“陇西的黄土里埋着太多故事,我只是用画笔把它们挖出来而已。”邓永宏笑着说。在他看来,艺术不是孤芳自赏的消遣,而是传承文化的责任。如今,这位年过六旬的艺术家仍在追梦的路上,用画笔继续解码历史,用热爱点燃文明的火种。他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艺术,永远扎根于文化的沃土,永远闪耀着执着的光芒。
艺术简历
邓永宏,别名邓钺,甘肃陇西人,1985于陇西师范毕业,后从教至1990年,转入县司法局,于2008年转入县旅游局(今陇西县旅游服务中心)至今。业余从事连环画,漫画,国画,书法研究创作,并结合古文化考古,推出了《英雄郭化如》《李家龙宫铜钟的传说》等连环画、《陇西腊肉》配图;合作创编了《画说防艾》《画说禁毒》等科普漫画册以及《画说二十四孝》《李氏名人画册》等作品。
【责编 李鹏】
2025-08-14
2025-08-13
2025-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