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之声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之声 > 正文

“安文化”是安全生产 安全文化 安全教育的“魂” 以“人”是根本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 作者:安夫 2025-09-12 15:41

摘要:本文以安全治理体系的核心要素,阐释“安文化”作为安全生产、安全文化、安全教育共同的“魂”的本质属性——它穿透安全生产的实践过程、安全文化的有形载体、安全教育的传递形式,三者注入“生命至上”的价值内核;重点论证“安”的价值锚点是“以‘人’为根本”,即“安”的实践依赖人的主观能动性、目标指向人的生命幸福,脱离“人”的“安”便失去存在意义;最终以“心的守护”为落地路径,从认知重塑、情感联结、行为赋能三个维度,构建“安文化”引领下安全生产提质、安全文化铸魂、安全教育增效的转化体系,并结合企业、政府、社会协同机制,为实现安全治理从“被动防御”到“主动守护”的跨越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方案。 

关键词

安文化;安全生产;安全文化;安全教育;以人为本;心的守护

一、引言:安全治理的“形神失衡”与“安文化”的价值回归

当前我国安全治理已完成“硬件设施补短板”阶段:企业安全设备迭代升级、安全生产制度日趋完善、安全教育覆盖范围持续扩大,但“违章操作”“侥幸心理”引发的安全事故仍未彻底杜绝。深层矛盾在于安全治理陷入“重形轻神”的误区——将安全生产简化为“流程合规”、将安全文化等同于“标语宣传”、将安全教育局限于“条文灌输”,却忽视了“人的思想内核”这一根本动力。

“安文化”的提出,正是对这一误区的矫正。它并非安全生产、安全文化、安全教育的附属概念,而是三者共通的“魂”:为安全生产赋“主动动力”,避免制度沦为“纸面上的约束”;为安全文化铸“精神内核”,避免形式沦为“符号化的宣传”;为安全教育定“价值方向”,避免培训沦为“被动式的灌输”。唯有以“人”为根本锚点,以“心”为实践载体,才能让“安全”从“外部要求”转化为“内在自觉”,实现安全治理的“形神合一”。

二、“安文化”:安全生产、安全文化、安全教育的共同“魂”——从“精神引领”到“实践赋能”

“魂”是事物的本质与方向,决定其存在价值与实践效度。在安全治理体系中,安全生产是“行”(风险防控的实践过程)、安全文化是“形”(制度、行为、设施的有形载体)、安全教育是“传”(价值与技能的传递手段),而“安文化”是贯穿三者的“魂”——为“行”定方向、为“形”铸内核、为“传”立目标,形成“魂塑形、神导行、魂传意”的逻辑闭环。

(一)为安全生产“赋魂”:从“被动合规”到“主动守安”

安全生产的核心是“防风险、除隐患”,但风险排查、流程执行、应急处置的主体始终是人。若缺乏“安文化”的“魂”,员工会将安全生产视为“上级任务”,出现“应付检查”“简化流程”的应付行为;而“安文化”以“生命至上”的共识激活人的主动性,让安全生产从“要我做”变成“我要做”。

某汽车零部件厂的实践颇具代表性:此前该厂以“违章罚款”约束员工,却因员工“为赶产量偷偷省略防护步骤”导致机械伤害隐患频发;后引入“安文化”理念,建立“安全建议激励机制”——员工提出的“焊接工位增设声光预警”“物料搬运分区域防护”等建议,若被采纳不仅给予奖金,还会以员工名字命名“安全操作法”。此举激发员工主动性,半年内收到有效建议52条,直接避免3起潜在事故,违章操作率下降68%。这印证:“安文化”为安全生产注入“主动守安”的魂,让制度从“约束”转化为“守护”。

(二)为安全文化“铸魂”:从“形式符号”到“精神共识”

传统安全文化多停留在“标语张贴”“制度上墙”“安全月活动”等形式层面,员工缺乏情感认同,难以内化为行为习惯。而“安文化”赋予安全文化的“魂”,是“全员认同、自觉践行”的价值共识——让安全文化从“外部宣传”转化为“内在信念”,成为员工的生活方式。

某建筑企业的“安全文化墙”升级案例极具启示:此前企业的安全文化墙仅张贴“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等标语,员工鲜有关注;后重构为“员工安全故事墙”,展示“老工人发现脚手架螺栓松动”“新员工提醒同事佩戴安全帽”等真实案例,并附上员工与家人的合影及“安全承诺”。这一转变让安全文化墙成为“情感载体”,员工驻足观看率提升92%,主动提醒同事规范操作的行为增加71%。可见:“安文化”为安全文化铸入“精神共识”的魂,让形式从“符号”转化为“信仰”。

(三)为安全教育“立魂”:从“说教灌输”到“价值认同”

传统安全教育多以“念条文、讲规定、考题库”为主,员工易产生抵触心理,难以真正理解“为何要安全”;而“安文化”赋予安全教育的“魂”,是“以人为主、以情为桥”的价值传递——让安全教育从“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认同”,从“技能培训”升级为“生命教育”。

某电子厂的安全教育转型可作佐证:此前该厂每月组织“安全培训”,内容多为“设备操作规程”“事故案例通报”,员工出勤率不足60%;后引入“安文化”理念,将安全教育改为“生命故事分享会”——邀请事故受害者家属讲述“失去亲人后的生活变化”、老员工分享“因规范操作避免事故的经历”,并组织“火灾逃生沉浸式体验”“触电模拟感受”等互动环节。转型后,员工培训出勤率提升至100%,对“安全操作规范”的认同率从45%提升至91%,误操作率下降73%。这表明:“安文化”为安全教育立下“价值认同”的魂,让培训从“灌输”转化为“共鸣”。

三、“安”的本质:以“人”为根本——从“依靠人”到“为了人”

“安文化”的“魂”之所以能落地,核心在于其坚守“以‘人’为根本”的价值立场。“安”不是抽象的“无事故指标”,而是具体的“人的安全与幸福”,包含两层不可分割的逻辑:“依靠人”(人是安全治理的实践主体)与“为了人”(人是安全治理的终极目标),二者共同构成“安”的本质内核。

(一)“依靠人”:人是“安”的实践主体——无“人”则“安”无载体

安全的实现,离不开人的主观能动性:安全生产中,一线员工的“经验判断”能早发现“设备异响”“管道渗漏”等微小隐患;安全文化中,员工的“主动参与”能让“安全共识”从“管理层要求”转化为“全员行动”;安全教育中,员工的“情感共鸣”能让“安全知识”从“记忆条文”转化为“行为习惯”。脱离“人”的参与,再先进的智能设备、再完善的制度流程、再全面的培训计划,都无法实现“本质安全”。

某化工厂的“人机协同”实践极具说服力:该厂曾引入“AI风险监测系统”,却因员工认为“有系统盯着,自己不用操心”,对系统预警的“原料罐压力异常”未及时排查,最终导致泄漏;后推行“安文化”引领的“人机协同”模式,明确“系统预警+人工确认”流程,赋予员工“隐患叫停权”,要求员工每日记录“风险观察日志”并参与“每周安全讨论”。改进后,系统预警的隐患处置率从63%提升至100%,未再发生类似事故。这证明:“安”的防线最终要靠人来筑牢;忽视人的主体作用,“安全”便成了“空中楼阁”。

(二)“为了人”:人是“安”的价值目标——无“人”则“安”无意义

安全的终极目标,从来不是“完成考核指标”“避免行政处罚”,而是保障人的生命健康、守护家庭的完整幸福。当“安”与“人的幸福”绑定,安全生产会更具温度、安全文化会更有共鸣、安全教育会更有说服力——因为员工明白,“安全”不仅是对企业的责任,更是对自己、对家人的承诺。

某物流企业的“安全家书+安全教育”实践极具感染力:企业每月组织员工家属撰写“安全家书”,内容多是“孩子等你回家讲故事”“爸妈担心你开货车的安全”;在安全教育培训中,由员工代表朗读家书,并结合“货车事故导致家庭破碎”的真实案例,让员工直面“安全与家庭”的关联。这一举措让员工深刻意识到“自己的安全,是家人的牵挂”,违章驾驶率同比下降75%,员工主动参加安全技能培训的比例从51%提升至97%。可见:“为了人”的价值导向,能让“安”从“制度要求”变成“情感责任”;只有当“安”与人的生命幸福挂钩,“安文化”才能真正扎根。

四、“心的守护”:“安文化”落地的核心路径——从“思想认同”到“行为自觉”

“以‘人’为根本”,最终要落到“心的守护”——只有从认知、情感、行为三个维度,让“安”扎根于人的内心,才能避免“制度管得住行为,管不住人心”“培训学得到知识,学不到认同”的困境。“心的守护”不是空洞的理念,而是可操作的实践体系,核心是“让员工从‘知道安全重要’,到‘相信安全必要’,再到‘做到安全自觉’”。

(一)认知守护:以“共情式教育”重塑安全认知——让“安”入脑

传统安全教育的痛点是“说教式灌输”,员工难以真正理解“安全为何重要”;“心的守护”首先要通过“共情式教育”,让员工直面“安全与生命”的关联,从“旁观者”变成“共情者”。

具体实践可分为两类:

案例共情:摒弃“血腥事故画面”的冲击式宣传,转而播放事故受害者的真实访谈(如“因违章操作失去手指,无法再抱孩子”“因忽视隐患导致同事受伤,终身愧疚”),让员工从情感上理解“违章不是‘罚款’,而是‘失去幸福’”;

体验共情:组织“盲操作触电模拟”“火灾逃生迷路体验”“高空坠落防护体验”等沉浸式演练,让员工在模拟场景中感受“失去视野的恐慌”“电流刺痛的不适”“防护装备的重要性”,在亲身体验中掌握安全技能,而非“死记硬背流程”。

某机械加工厂通过此类认知守护,员工对“安全操作规范”的认同率从47%提升至90%,因“认知不足”引发的隐患下降69%。

(二)情感守护:以“关系联结”深化安全认同——让“安”入心

情感是行为的深层动力。当“安”与“家庭”“同事”等情感关系绑定,安全生产会更主动、安全文化会更共鸣、安全教育会更有效。“心的守护”需构建两类情感联结:

家庭联结:邀请员工家属参与“安全开放日”,让家属参观工作环境、了解安全风险,共同签署“家庭安全承诺”;在安全教育中加入“家庭视频连线”环节,让员工现场与家人分享“安全感悟”,强化“安全=家庭幸福”的认知;

同事联结:推行“安全搭档”制度,两人一组结对工作,互相提醒操作规范、互相检查防护装备,将“个人安全”变成“团队责任”;在安全文化建设中,宣传“同事间互相守护”的案例,避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冷漠。

某建筑公司推行“安全搭档”后,同事间的安全提醒行为增加82%,因“单人操作疏忽”引发的事故下降65%。 

(三)行为守护:以“赋能激励”转化安全认同——让“安”成行

认知与情感的落地,最终要通过行为体现。“心的守护”需通过机制设计,让员工从“被动遵守”变成“主动创造安全”,将安全教育学到的知识、安全文化认同的理念,转化为安全生产的实际行动:

赋予“安全行动权”:明确一线员工发现重大安全隐患时,有权暂停生产,且不承担“误工责任”;在安全教育中培训“隐患识别与处置技能”,让员工“敢管安全、会管安全”;

建立“安全激励机制”:对员工提出的有效安全改进建议,给予物质奖励(如奖金、福利)与精神表彰(如“安全明星”称号、公示表扬);对连续无违章的员工,给予“家庭旅游补贴”“子女教育基金”等与家人相关的奖励,强化“安全与幸福”的关联。

某食品加工厂通过“安全激励机制”,员工主动上报隐患的数量同比提升118%,年度安全事故发生率降至零,实现“从学到做”的完整转化。

五、“安文化”建设的协同保障:企业、政府、社会的“同心守安”

“安文化”不是企业的“独角戏”,而是需要企业、政府、社会协同发力的系统工程。只有三者形成“同心守安”的合力,才能让“安文化”引领安全生产提质、安全文化铸魂、安全教育增效,真正实现“以‘人’为根本、心的守护”。

(一)企业:将“安文化”融入安全治理全流程——避免“运动式建设”

企业是“安文化”建设的主体,需摒弃“安全月搞活动、月后就放松”的形式主义,将“安文化”融入安全生产、安全文化、安全教育的日常:

安全生产层面:在考核体系中增加“员工安全参与度”(如隐患排查数量、安全建议质量),而非仅看“事故率”,引导员工主动参与;

安全文化层面:将“安文化”融入班前会、交接班、食堂宣传等场景,通过“每日一句安全提醒”“每周一个安全故事”,让“安全共识”常态化;

安全教育层面:每季度组织“共情式安全培训”,避免“一年一次走过场”,并建立“安全教育效果评估机制”(如员工行为改变率、隐患识别能力提升度),确保培训实效。

(二)政府:以“政策引导”推动“安文化”普及——避免“放任式发展”

政府需通过政策工具,为“安文化”建设提供方向与支持:

标准引领:将“安文化”建设纳入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指标,对“安文化”成效显著的企业,给予信用加分、税收优惠等政策倾斜;

典型示范:遴选“安文化”建设标杆企业(如推行“安全家书”“安全搭档”的企业),总结可复制的实践经验,通过行业峰会、官方平台推广,避免企业“盲目探索”;

安全教育监管:出台“企业安全教育指南”,明确“安文化”融入安全教育的要求,对“重形式、轻实效”的企业进行指导整改,推动安全教育从“灌输”向“共鸣”升级。

(三)社会:以“公共宣传”营造“安文化”氛围——避免“孤立式认知”

“安文化”需从企业延伸到社会,形成全民共识,为安全生产、安全文化、安全教育提供外部支撑:

公益宣传:通过短视频平台、社区讲座、公交地铁广告等载体,制作“安全与家庭幸福”主题的公益内容,让“安文化”理念走进家庭;

教育渗透:将“安文化”融入中小学安全教育课程,通过“安全小课堂”“应急演练”“安全故事征文”,培养青少年的安全意识,从源头筑牢“心的防线”;

舆论引导:鼓励媒体报道“安文化”建设的正面案例,避免过度渲染“事故血腥细节”,引导社会关注“安全守护人的幸福”,营造“人人讲安全、个个守安全”的氛围。

六、结论

“安文化”作为安全生产、安全文化、安全教育的共同“魂”,其核心不是口号,而是“以‘人’为根本”的价值坚守——为安全生产注入“主动守安”的动力,为安全文化铸入“精神共识”的内核,为安全教育定下“价值认同”的方向;“安”的本质不是“无事故指标”,而是对人的生命与幸福的守护,需“依靠人”的实践、“为了人”的目标;“心的守护”不是空洞的理念,而是从认知共情、情感联结到行为赋能的层层递进,是“安文化”落地的关键路径。

企业摒弃“重物轻人”,将“安”从“制度要求”改变为“生命承诺”;当员工从“要我安全”变成了“我要安全、我护安全”,将“安”从“被动遵守”变为“情感自觉”;当政府、社会与企业协同发力,将“安文化”从“企业理念”变为“社会共识”,安全治理才能真正摆脱“事故、整改、再事故”的循环,走向“本质安全”一个新的阶段。

在安全生产、安全文化、安全教育的“安文化”终极价值中——以“魂”铸基,以“人”为核,以“心”守安,守护每一个人的生命,守护每一个家庭的幸福。

作者简介:

安夫, 国家安全文化专家,中国“安文化”创始人、安文化经、论、律、学开拓者, 全国安全生产书画展创立者,中国《安学》倡导者,韶山毛泽东书法艺术研究会艺术顾问,毛泽东国际日筹备组秘书长。

 【责编 李媛】


24小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