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广
在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进程中,刑事辩护律师始终扮演着守护正义的关键角色。他们以专业为剑,以良知为盾,在复杂的案件迷雾中寻找真相,为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筑起坚实防线。北京市京都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李志广,正是这样一位兼具专业深度与人文温度的刑辩律师。
从军事检察院检察官转型为大型律所高级合伙人,他始终以“捍卫公正”为信仰,在崔某某跨境赌场案、中植系涉嫌非法集资案等重大案件中,用精湛的辩护技艺书写法治故事。近日,笔者专访李志广律师,探寻他的职业历程与法治理想。
初心不改的法律信仰
李志广的职业生涯始于军事检察院,从事法律工作多年,曾办理多起重大职务犯罪案件,多次被评为优秀检察官。这段经历为他奠定了扎实的法律功底。2017年,他选择从体制内走出,加入北京市京都律师事务所,转型为一名专业律师,主要专注于刑事业务领域,涵盖刑事辩护、刑事合规、刑事控告、被害人代理及法律风险防控,以复合型刑民交叉、刑行交叉案件,重大职务犯罪、金融犯罪、互联网犯罪等案件为主。谈及职业转变,他说:“改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对公正和法律尊严的崇尚之心。”
从检察官到律师,李志广需要扭转思维定式:“检察官基于法律事实去定罪,而律师要考量如何出罪、预防风险。”这种角色的切换让他更深刻理解法治的平衡之道。如今,作为京都律所高级合伙人,他在职务犯罪、金融犯罪等领域的辩护成绩斐然,代理过众多全国瞩目的案件。
用专业捍卫正义
在李志广看来,刑辩律师的使命不仅是“为犯罪嫌疑人辩护”,更是守护程序正义的基石,李志广的执业履历堪称“高光频现”。他代理的多起案件因社会影响力重大而备受关注:如澳门崔某某开设赌场案,通过精准辩护,厘清跨境法律冲突,为当事人争取合法权益;以及中植系涉嫌非法集资案、建行某分行副行长巨额受贿案,凭借对金融犯罪与职务犯罪的深刻理解,提出关键辩护策略。
这些案件不仅考验律师的专业能力,更需直面舆论压力与政策变动。例如,他曾代理某广东民企案件,因政策调整导致合规整改突然叫停,原定辩护方案被迫终止。这一经历让他深刻意识到:刑辩律师必须“既懂法律,又观时势”,随时应对变量,将“动态应对”纳入辩护策略。刑辩不仅是法庭上的交锋,更是对时代背景的深刻洞察。
“刑辩没有模板,每个案件都是独特的战场。”李志广总结道。他的成功,源于对案卷的深度钻研、对细节的敏锐捕捉,以及对当事人命运的深切共情。
“律师的职责是确保当事人获得公正对待,不论面对的是何种敏感议题。”李志广如是说。
对于律师的核心使命,他总结为三点:守护当事人权利、践行程序正义、传播法治信仰。他提到“佘祥林案”和“聂树斌案”的平反,认为律师通过个案推动法治进步,“今天的程序瑕疵可能成为明天的普遍问题,律师的坚持正是法治的防线”。
李志广认为,律师这个职业的真正价值,在于通过无数个案累积,将纸面的法律条文转化为流动的法治实践,最终塑造一个权力受限、权利可诉的公民社会。正如德肖维茨所言:“辩护律师不是正义的化身,而是正义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
从业20余载,李志广始终践行“专业立身”的理念。他先后在北大、清华、中国政法大学等顶尖学府研修刑事辩护,并获聘最高检刑事申诉案件库律师、《法治日报》专家库专家,其专业能力得到业界高度认可。
李志广在中国政法大学商事犯罪刑事辩护高级培训班讲课
竞争加剧与机遇并存
李志广表示,律师行业正面临“冰火两重天”,一方面,律师人数不断激增,中国律师人数已超70万,但案源增长乏力,诉讼业务增长缓慢,行业竞争日趋激烈。李志广直言“二八定律”在律师行业尤为显著:“头部律师掌握资源,年轻律师却面临生存压力。”他建议青年律师要提前规划职业路径、夯实专业能力,并强调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在京都,我们共享办案经验,帮助新人快速成长。”
另一方面,AI技术重塑服务模式,法律检索、文书生成效率大幅提升,但这也倒逼律师转型——基础工作被替代,唯有深耕高附加值领域才能立足。
身处数字经济与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时代,李志广始终以开放姿态拥抱变革。面对AI技术冲击,他既看到效率提升的机遇,也警惕数据安全与知识更新的挑战。“律师必须拥抱技术,但核心仍是专业判断与人文关怀。”他提到,新兴领域如企业合规、数据安全方面业务正成为行业增长点,传统刑辩律师需向“合规顾问”延伸角色。
对于法治中国的愿景,李志广充满信心:“国家已进入轻罪化治理阶段,慎诉理念更符合社会发展需求。”他计划带领团队开拓刑事合规等新业务,结合市场变化开发创新法律服务,为企业和个人提供更全面的风险防控。他勉励青年律师:“这条路需要耐心和努力,但法治建设的每一步都值得全力以赴。”正如他常说的:“律师不仅是法律技术的操作者,更是法治信仰的苦行僧。”
从军事检察官到知名刑辩律师,李志广用专业与坚守诠释了法律人的担当。他代理的每一个案件,既是个人能力的证明,更是对法治信仰的践行。在法庭内外,他既是当事人权利的捍卫者,也是法治信仰的布道者。面对行业巨变,他始终相信:唯有与时俱进、心怀正义,才能为中国法治的明天铺就更坚实的路。
【责编 李媛】
《中华英才》半月刊2025-01-13
《中华英才》半月刊2025-01-13
人民网2025-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