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创客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创客 > 正文

季志海:赤子侨心家国梦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 作者:姚风明 2024-12-23 15:25

季志海,浙江青田人,现任省侨联副主席,致公党中央侨海委员暨浙江省属综合某支部主委、中华海外联谊会理事、浙江省海外留学人员创业园总裁、意大利华人华侨友好协商会主席,意大利对华友好协会执行主席。

他是商人,是儒者,也是浙江与意大利侨界的代表性骨干;他曾是议员,是全国政协海外代表,是浙江省政协委员,是中意两国友好交流的使者。他是中华的赤子。心念祖国。无时无刻不想着回馈祖国,上世纪九十年代就积极参与把中华文化发扬光大,他的家国情怀让他在中意两国之间积极奔走,却乐此不疲。他就是季志海,用自己的奋斗铸就了一代侨领的传奇。

初入意大利

1986年,正在北京学习的季志海收到了家里的电报,是来自海外的同学詹建国的热情邀请。在父亲的支持下,家里筹借了路费就依然决然地飞往亚平宁半岛,开始了自己的传奇人生。

人生地不熟,语言不通,再加上水土不服,刚到意大利的季志海只能依靠同学及其家人的帮助和指导。他因此从事了中餐馆的工作。与广大侨胞一样,他的工作量也比较大,每天的工作时间比国内长,但这一切对他来说并不算什么,反而让他学习到了许多知识。勤工俭学是六七十年代出生人的“标配”。

在通过工作和学习中,他逐渐熟悉了周边环境。在好同学的帮助下,他开始慢慢学习意大利语,甚至开始与意大利当地人交流,这样能够接触到意大利当地的风土人情。毕竟以后要在这个国家工作甚至生活,唯有融入当地民情,才能事半功倍。而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要过的就是语言关。以前虽然有些英语的基础,但意大利语与英语相比,差别特别大。尤其是变位非常复杂,无论是动词变位、名词变位还是阴阳性的区分,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学习和记忆。

而且意大利语语法体系庞大,复杂的直陈式现在时和近过去时的变化规则会让初学者陷入自我怀疑的状态。而最难的口语表达,必须要形成意式思维,要不然很难突破语言瓶颈,而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做到的。

在季志海看来,学习意大利语是在意大利生活的万里长征迈出的第一步,没有这第一步,以后所有的事情都难以实现。然而学起来又谈何容易?由于工作之余留给他的时间很有限,尤其当时中意文的学习资料非常少,他面临着诸多困难。但他想起了他的老乡鲁迅先生的名言: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意挤,总还是有的。这句话给了他极大的鼓舞,使他坚定了学习的决心。

要把所有的空闲时间,都用在学习上!在他看来,语法和变位都不是问题,最关键的还是单词。只要记忆的单词达到一定的数量,大部分人讲话就能理解了,再与当地人交流,在交流中就能把各种变位、阴阳和语法掌握。于是,他买了一本意大利字典,有时间就背单词。因为在中餐馆工作,每天工作时间十几个小时,每周只能休息一天,在这有限的时间里,他一有空就背单词。为了提高效率,他甚至把单词抄写在纸条上,在工作期间有了空闲就拿出来背诵记忆。那本意大利字典也被他翻了无数次。

掌握了一定数量的单词后,季志海发现与当地人交流变得顺畅多了。他能够凭借对方语言中的关键词来理解对方的意图。这些单词就像一把把钥匙,为季志海打开了意大利语学习的新大门。

掌握了一门外语的基本技能,就如同拥有了又一个灵魂。季志海通过不懈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进步。然而,此时他发现了一个问题:当地的华人华侨大都很少与当地人交流融入,而是形成了一个固有的圈子,疏离于当地社会之外。当遇到涉及切身利益的法律法规问题时,他们有时会手足无措,不仅无法为自己发声,甚至无法维护自己的权益,这导致了一系列问题的产生,也使他们的自身发展受到了限制。

季志海本就是一个乐于助人的人,他甘愿当这个“出头鸟”。而且,他也具备为当地华人华侨争取权益的底气——语言优势。

于是,季志海靠着自己的努力,不仅为自己获得了尊重,也维护了当地华人华侨的权益。

当时,季志海有了一定的语言基础,便开启了自己的创业之路。他立志要在亚平宁半岛干出一番事业。因为一直在中餐馆工作,季志海对于其中的商道也有了一定的了解,这给了他一些底气。他打算开一家中餐馆。然而,意大利的商业法规规定,开店必须拥有商业经理人的资格。之前,许多华侨开店时,只能沿街询问,通过原店主转让或以他人名义经营,这无疑增加了高昂的转让费用。

季志海深知,身在海外,要融入当地社会,除了学习当地的语言外,更需掌握当地的法律法规。与其他华人不同,他认为这些繁杂的法律法规并非束缚,而是一种保护。因此,他下定决心,考取了商业资格,并顺利获得了经理人资格。

1989年,也就是季志海到达意大利之后的两年多时间,他在意大利弗利市开启了自己的第一份事业:MARCO POLO(马可波罗)中餐馆。由于口味独特,地理位置优越,又有历史渊源——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元朝时曾来到中国,后回到意大利,把中国很多饮食风俗带到了意大利——中餐馆经常人满为患,中餐馆的生意做得风生水起。自己的努力有了成果,季志海干事创业的劲头更大了。

为侨胞甘于出头

季志海出生于一个军人家庭,他的父亲是一名军人,性格耿直,几十年来都乐于助人,有求必应。他隔三差五地接待和帮助许多老乡来县城办理事务,这对季志海的影响特别大。而季志海的外婆在解放前就是一名党员,她不仅精通医术,治病扶伤,而且不计报酬。她的家里就像个药铺,对许多贫困群众,她不仅不收诊费,甚至连药也是免费的。在长辈的高尚的品质和处事方式浸润之下,季志海从小就有一颗乐于助人的善心。

在意大利,许多华人华侨对法律了解不足,对当地法规和办事流程知之甚少,导致许多事情半途而废,无法顺利推进。季志海积极为他们与政府相关部门沟通,甚至多次充当法律顾问,维护侨胞们的合法权益。在季志海看来,侨胞们在海外本身就容易产生疏离感,与政府部门打交道时缺乏信心。事实上,许多华侨在当地生活多年,却很少与当地政府部门有交集。这使季志海深刻认识到,只有让当地华人华侨真正融入意大利社会,他们才能更好地团结互助,更有效地搭建中意两国民间交流的桥梁,为两国友好交流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自那以后,季志海逐渐成为了当地华人华侨的“核心人物”,各种事务纷纷找上门来。许多华侨在工作、生活等方面遇到问题时,都会向他寻求帮助,如创业指导、工作安排、生活咨询等。特别是涉及与警察部门、法务部门等政府机构的沟通办事,如向当地管理部门申诉、向相关部门报送申请或翻译资料等,他更是频繁地参与其中。这些事情不仅占用了他大量的时间,也耗费了他大量的精力,但他始终有求必应,尽心尽力。

在他的不懈坚持和努力下,许多华人同胞成功获得了定居绿卡,许多侨胞在事业上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他们更加积极地融入当地社会,事业发展也越来越好。季志海在当地华人华侨群体中积累了良好的口碑,展现出了卓越的领导力和强大的影响力。

帮助他人,不仅积累了慈善的果实,更成就了季志海自身的格局。这是他内心深处坚定的信念,也是原生家庭赋予他的最宝贵的品质和财富。

1996年,季志海的第二家餐馆正式开业,在众人的助力下,餐馆的各项工作进展特别顺利,生意很快就步入正轨。这得益于当地朋友的大力支持。他在华侨圈里的声望也给他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助力。与此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意大利使馆注意到了这个年轻人的干劲和冲劲,希望他能够团结当地华侨华人,把大家组织起来,更好地推动华侨融入当地的社会生活。

随着季志海在华侨圈子里的名声日益响亮,当地政府逐渐认识到他的影响力,并在遇到问题时委托他协助处理。经过多次愉快的合作,当地政府经常联络季志海,将涉及移民相关法律法规的事务交由他传达和协调。在季志海的不懈努力和巧妙斡旋下,近40名侨胞成功获得了合法居留权。

中国驻意大利使馆也看到了这个年轻小伙子身上的别样干劲,更希望他能积极地将当地的华侨华人组织和团结起来,推动华侨们融入当地的社会生活。至此,季志海不自觉地开始了自己的侨务工作。

季志海不仅把华人华侨团结了起来,更把“要把事业做大做强,必须融入当地社会生活”“法律不是针对某个人,是保护每个人的合法权益”的理念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华侨们……在季志海的努力下,当地的华人华侨更加团结,事业也越做越大。

当选华裔“市议员”

1997年,意大利弗利市的市议会决定赋予当地的外国移民话语权,经过激烈的竞选,季志海以总选票第二成功当选弗利市的外籍常务议员。有了官方身份,季志海开始了为维护侨民合法权益积极奔走的“人生苦旅”。

季志海深知,不仅要让侨胞们融入当地,也要让他们成为“传播中华文化、彰显家国情怀”的优秀群体,为中意两国的民间交流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为此,季志海投入大量精力为侨胞们在意大利的工作生活奔积极奔走。与很多老侨民不同,他们的子女基本上都成了“香蕉人”,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季志海认为,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是海外华人安身立命的“根”,更是心灵的归属,华人在海外要团结,文化是根本,中华传统是纽带,做人不能忘本,在海外更不能忘了根!为了存续中华传统文化,更好地服务中意两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季志海专门出资聘请老师在当地办了免费中文学校。让很多旅意华侨子女学习中华传统文化。

筹办中文学校何其艰难!不仅要处理各种报备手续,还需妥善安排人员等等。然而,季志海先生不计成本,不惧困难,与众多志同道合的华侨共同努力,一起打电话倡议邀请华人孩子就读。在他们的不懈努力下,华文教育学校终于成功创办。谈及当时的情景,季志海先生满脸骄傲与自豪。

在意大利,季志海举办了多年华文教育学校,在他看来,华文学校是维系中华传统文化在海外发扬光大的重要一步。只有在各地撒播中华传统文化的种子,才有机会让我们中华文化落地生根,恒久流传。

为了弘扬中华文化,传播中华文明,他先后组织举办中意文化交流活动,为开展民间外交、促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做了大量实际而广泛的工作,先后促进浙江省政府与意大利四个行政大区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这些卓有成效的工作,不仅让当地侨胞紧密团结在了一起,更促进了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也为中意经贸和文化交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不仅要让侨胞们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更要把中华传统文化传播给当地人,传播到全世界!季志海的第二个规划就是办报。从1997年以来,他积极投资并参与创办了几家中文媒体,通过各种渠道发出华人声音,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向意大利乃至欧洲展示真实的中国,讲述华侨群体的奋斗历程。

1999年,在驻意大利大使馆的大力帮助指导下,意大利华侨华人友好协商会成立,季志海成功当选第一届主席。这是一个意大利全国性的华侨华人联络性的社团,由意大利各侨团负责人参加。成为这个全国性社团的侨领,季志海深知责任重大,必须以广大华侨华人的核心利益为重,全力维护广大侨胞的合法权益,热心诚恳地为大家办事才能获得大家的认可,才能让华人团体走得更远,行得更稳!

他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他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依法依规的行事风格、热情认真的工作态度,获得了广大侨胞的一致好评。

由于出色亮眼的工作表现,季志海一直是意大利弗利市政府的“座上宾”。1999年,弗利市政府推荐他参加在欧盟第五总处多元文化联络开发培训班,季志海特别珍惜这样的培训机会,如何让更多元的文化合理碰撞、有序交流一直是道难解题。以前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遇到问题解决问题,一个一个解决,不仅效率低,效果也不一定好。季志海也想参照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做法,找出一条能够更好更快服务于华侨华人的多元文化融合问题。

经过三个多月严格专业的培训,季志海从培训中受益匪浅,因为学习认真努力,培训成果显著,他被政府指派为文化联络专员,服务于弗利市政府政治处。

当选政协委员

在中意两国交流与华侨华人工作中深耕多年,季志海为两国的友好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加之在意大利当地担任议员,积累了相当的参政经验,他成为当地华人中最有威望的侨领。同时,也成为浙江家乡的名人。

2003年,他当选政协浙江省第九届委员会委员,在仅有的8位台侨委员中,他是最年轻的一位,彼时他刚刚年满37岁。

铁肩担道义,一心为家国。成为政协委员,他觉得自己身上的担子更重了,他不仅要为侨民服务,更要为祖国服务,为家乡做贡献。他汇集各方心声,力求每次提案能够为家乡发展做出贡献,为家乡父老谋取福祉,不辜负海外华人华侨的重托。力求提案言之有物,能够切实解决问题。首次参会,他提出了《关于华侨华人办理机动车驾驶证理论考试内容形式值得商榷》的提案,该提案从华侨的实际需求和浙江省的客观实际出发,建议浙江省公安交管部门开发多语种考试软件,同时,提出要调整题目结构,增加交通安全法规及相关知识、驾驶员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内容,并将汽车驾驶证和摩托驾驶证考试分离。

这些提案字字珠玑,包含着一个海外侨领对祖国对家乡对侨民的深情厚谊。更是他结合国外的先进完善教考体系提出的。

季志海担任浙江省政协九届 、十届、十一届委员,浙江省人大第十三届海外代表,全国政协第十四届一次会议列席代表期间,积极建言献策,为祖国和家乡发展建议建言。针对老百姓息息相关的医疗卫生、环境保护、视频卫生等领域提出的有建设性的提案达到几十项,并多次被评为省政协大会优秀(提案)奖。

他一如既往地关注民生,许是一直从事饮食和餐饮行业,对于饮食安全,他关注最多,在法治建设和食品安全等几大方面,他不断建言献策,他建议,食品安全需要加强法治监督,才能长期有效的杜绝。从源头上来阻止此类事件的发生,自觉意识到这种行为会受到法律制裁。满腔拳拳之心,让人钦佩。

季志海曾荣获“圣马力诺共和国功勋骑士”称号。这是第二位获此殊荣的中国人,第一位是中国前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钱其琛。季志海不但获得了世界上最古老共和国的骑士称号,还被聘为圣马力诺共和国国家元首的私人顾问。在季志海的促成和陪同下,姜弗朗科•泰伦齐曾先后5次来到中国。基于对季志海的认可,泰伦齐对中国的了解进一步深入,他对季志海说,圣马力诺跟中国是永远做朋友,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圣马力诺将更加亲密地与中国保持合作与交流。这番真挚的话语,让季志海深知民间友谊的弥足珍贵。也让他对民间外交有了更深入的认知,并为之乐而忘忧,甘愿为此持续付出。

季志海对家乡和祖国的拳拳之心,都化作实实在在的努力,在中意两国的交流史上,涂上了浓墨重彩的一页,也使得一代侨领的传奇人生熠熠生辉!


作者简介

姚风明,作家、资深媒体人。现任加拿大红枫林传媒集团总编辑,连续多年参加全国两会现场采访。著有长篇历史小说《淮商传奇》,系大型图书《筑梦京华》《万里长风更梦圆》主笔,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弘扬中华文化”自勉。其所著长篇历史小说《淮商传奇》获2019年淮安市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并获得袁鹰长篇小说文学奖。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淮安区作家协会副主席。

【责编 李媛】


24小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