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绿秦柿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石卫华: 从一枚小柿子开始的甜美创业史

2022-05-31 13:57 作者:党柏峰 来源:中国妇女报
大字号

石卫华,陕西绿秦柿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从一名农家妇女到让富平柿饼走出国门,她成立公司带领乡亲们闯市场,把柿子产业做大做强。在她的带动下,柿子产业逐渐成为当地群众发家致富的金蛋蛋、钱串串。

春日天气晴好,道路两旁树木的枝条已经轻柔地动起来。春风宛若一位丹青大师,悄然由近及远地描绘起春天,给棋盘一样的麦田涂上淡绿色。一切都在苏醒,春天就这样一下子灵动起来。

走进陕西省渭南市富平曹村街道,一排排柿子造型的路灯很是别致,一块户外广告牌最为惹眼,上面写有八个字“柿子红了,日子好了”。虽是初春,柿子树还没发芽,它却让人们看到了柿子产业给群众带来的那一份喜悦。

“靠着柿子一定能过上好日子”

“你们来了,外边冷,赶紧进来坐。”来到陕西绿秦柿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石卫华正在和员工忙着发货。56岁的她穿着一件盘扣对襟紫色花棉袄,丝毫没有董事长的“架子”,脸上始终挂着笑意。

待人热情、敢想敢干、从不服输,自己认定的事情就要一股脑儿干到底,很有一股子“扭劲”,这是10年前作为全国妇女十一大代表的她给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的初印象。富平县妇联同志介绍,如今她的“柿业”做得很好:曾获全国三八红旗手荣誉的她让富平柿饼走出国门、全县第一个给农产品注册商标、全县第一个上中央电视台讲柿饼制作……

“我一个农家妇女能够走到今天,多亏了妇联的帮助。”提起自己的创业历程,石卫华告诉记者,她非常感谢妇联“娘家人”。“说实话,我这些年创业遇到过各种困难,一次次跌倒,一次次又爬起,每一次省市妇联领导都给予了我关心支持和鼓励。没有她们的帮助,我走不到今天。”

石卫华家所在的曹村镇属于半山区,山大沟深,严重缺水,过去这里的老百姓辛辛苦苦一年到头也赚不到几个钱。“谁一生下脸上就刻个‘穷’字?常言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就不信守着这块地过不上好日子。”石卫华说。

熟悉石卫华的人都知道,她生性倔强,不认命爱折腾。“我们曹村镇大部分耕地为向阳山坡地,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再加上当地祖祖辈辈都有着栽植柿子树、制作柿饼的传统技艺,发展柿子和杂果产业的条件得天独厚,我就琢磨着把柿子搞成大产业。”1998年,她不顾家人亲朋的劝阻,硬是在自家的10多亩责任田里栽上了柿子、杏、石榴等杂果。

春去秋来、寒来暑往,在石卫华的勤劳付出下,每到金秋十月,漫山遍野硕果累累。很快,客商和游客纷至沓来。在她的带动下,家家户户都开始种植柿子,柿子产业逐渐成为当地群众发家致富的金蛋蛋、钱串串。

“一定要让外国人吃上我们的甜柿子”

没几年,村中柿子成林,产量大了后销路又成了问题。石卫华想,单枪匹马闯市场肯定不行,自己富了不算富,得成立公司或协会把乡亲们组织起来,带领大家闯市场,才能把柿子产业做大做强,实现家乡群众的共同富裕。

1998年,她和丈夫注册50万元成立了富平县绿秦柿业有限公司,注册了“绿秦”商标。2001年秋,在县委、县政府大力支持下,她在富平县城成功举办了有史以来的第一次柿饼展销会,吸引来大批省内外客商,并与山东和韩国客商签订了富平县有史以来第一笔大订单,让富平柿子一举走出了国门。

然而,国际贸易并非易事。一次,韩国商人拒付货款,她想去韩国打官司,可是自己一个农家妇女,连普通话也说不好,更别提韩语了。心里憋着一股气,石卫华下了狠心,“不懂法律就自己看书,不会韩语自己学,我就不信有啥学不会,凭啥让别人欺负咱没文化。”

2003年10月,石卫华和韩国商会签订了长期收购柿饼的合同,正式把富平县曹村镇马家坡作为韩国商会的合作伙伴。公司被聘任为韩国商会驻中国总代理,全权负责韩国在中国收购农副产品的一切事务。

2011年,绿秦柿业有限公司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国家级柿子标准化示范基地,她也荣获“柿子状元”称号。2018年,她和俄罗斯杜马议员马克·莫西娃一起畅谈“一带一路”合作事宜,扩大了富平柿饼在欧洲的知名度,成了有名的“柿子姑娘”。

“当干部不能想自家,一定要为大家”

几十年来,石卫华和丈夫张相荣不甘于贫困,他们一同打拼,动脑子、寻门路,很快就成了远近闻名的“能人”。在乡亲们对过上好日子的渴望中,张相荣先后担任村主任、支书,带领全村人发展产业,脱贫致富。不是妇联人的石卫华也经常跑妇联为全村妇女建言,俨然一位热心的志愿者。

2008年10月,石卫华接过村党支部书记的接力棒,做起了村子里的“女当家”。几年里,她把精力放在村上,一门心思为群众办实事。

在县水利部门协助下,完成了村人居饮水工程,解决了困扰村民吃水难的问题;在县爱卫会的协助下,顺利完成了村百分之九十农户的改厕项目;在县电力局的帮助下,村民没花一分钱,装上了大的变压器,改变了村上“水泵难上水”“有灯灯不亮”的状况;争取资金,完成村上3公里道路硬化、绿化工作;个人出资带领本村及周边村20名妇女赴首都北京参加“农家女”培训学习;为当地妇女办起一所集产、供、销售、培训、服务、咨询一条龙的专业技术培训学校……

这一桩桩、一件件实事好事,是石卫华作为共产党员的承诺,“自己真正的名片,是老百姓给你用心印制的。荣誉不是自己奋斗来的,永远是群众给你的。”

“有柿子的地方就是我的事业”

柿子成就了她,她也成就柿子。

一路走来,石卫华深有感触,“有柿子的地方就有自己‘柿’业。”提起柿子,石卫华有说不完的话题。她告诉记者,自己的公司一年解决300多名妇女就业,带动周边大荔、蒲城、澄县等2000多户群众,但这样远不够。有一次,石卫华去武功县考察,看到巨家镇大片的柿子熟了没人采摘,掉在地上烂掉,她非常心疼,于是决定在那边建一个分厂。

“今年,我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只要有柿子的地方我就建分厂,实施‘分地帮扶’。”石卫华对记者说。

采访当中,记者品尝到了她亲手做出来“大国匠柿、非遗珍品”,更真切感受到了眼前这位敢于追梦的农家女董事长的宏大“柿”业。

一枚红红的柿子,在她的手中被娴熟地去皮、成型,像金元宝一般挂起来,在寒风中酝酿甜蜜,最终走向市场、走出国门,给世界一份独有的香甜。

【责编 王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