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正操:人民永远是靠山

2023-01-07 18:04 作者:邓丽君 王爽 来源:《中华英才》半月刊
大字号

纪念吕正操上将诞辰119周年

 2009年10月13日,吕正操在北京病逝,享年106岁。在57位开国上将中,吕正操最后辞世,也是寿命最长的一位开国上将。

吕正操上将(1904年1月4日-2009年10月13日)

“我一辈子,就是打日本,管铁路,打网球三件事。”吕正操如此总结自己的一生。

作为一代抗日名将,当年因不满蒋介石消极抗日政策,吕正操毅然率团脱离国民党。在残酷激烈的作战环境中,他沉着、果敢,表现出非凡的军事才能。人们耳熟能详的地道战、地雷战等经典游击战术,正是吕正操率部创立的。抗日14年,他一人打出30多万发子弹,成为冀中百姓心中的传奇英雄,一度让日寇闻风丧胆。

年少时,吕正操便对铁路建设充满憧憬,1945年底开创共产党的红色铁路线,后在铁道部主要领导岗位工作长达17年之久,每一条铁路建成后,他都要第一个乘坐,对中国铁路事业的贡献,他居功至伟。离休后,依然每年离京外出查看铁路线路,甚至去世前,还在热切关注中国铁路的发展,真正做到了善始善终。曾令毛泽东想起来就彻夜难眠、被认为是“人类在20世纪征服大自然的三大奇迹之一”的成昆铁路,就是吕正操指挥30万人艰难修筑完成的。

在网球界,吕正操也是出了名的。上世纪20年代起,他开始跟随张学良打网球,即使战火纷飞的年代,也从未放弃,一直打到90岁高龄。他长期担任中国网球协会主席,为推动中国网球事业的发展倾注了大量心血。在他看来,体育是关系中华民族精神状态和总体素质的大事。基于其对网球运动的突出贡献,1990年9月23日,吕正操被国际网球联合会授予最高荣誉奖章。

“人,不在于活多久,而在于多做事。”“当多大官不要紧,重要的是给人民办多少事儿!”吕正操以此为信条,始终将为国家、为人民做实事、做好事放在心中,这大概也是其无疾而终、长寿健康的秘密所在。

在吕正操将军诞辰119周年之际,谨以此文作深切缅怀!

抗日英雄:开创平原建立根据地的先河

1991年,吕正操衔命与张学良在纽约重逢,当年西安一别,张学良35岁,吕正操31岁,说好三天就回,却未想,一别便是54载。

1991年,张学良与吕正操在美国重逢

张学良是吕正操的良师益友,从小就想当兵打日本鬼子的吕正操,17岁便投奔了张学良的卫队旅,走出了实现梦想的第一步。后来也是在张学良的推荐下考入东北讲武堂,得以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特别是术科的骑马、练枪、体能运动等,对他以后运筹帷幄、领兵打仗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东北讲武堂时期的吕正操

张学良在锦州成立司令部后,吕正操成为副官,自此,共怀抗日救国理想的他们真正走到了一起。张作霖被炸死后,张学良改旗易帜,成为国民党东北边防司令长官,东北军就此诞生。

由于张学良重用的一些青年人,都是在日本加入过共产党的,所以吕正操在他们的耳濡目染下,逐渐开始了解共产党,他跑到共产党的秘密书店,阅读了大量社会主义书籍。在不断的认知中,他开始了自己的共产主义之路。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被迫执行蒋介石命令,忍痛退入山海关内。民族危亡之际,吕正操却看到身边一些将领消极度日、征歌逐舞,他不断警醒自己,并立下誓言:“不打跑日本鬼子,绝不再跳舞!”

在蒋介石不抵抗政策下,热河随后失守,他和张学良密谋拼上全部东北军,准备反攻,却未想,命令还未下达,张学良便被迫下野,代蒋受过,出国考察。此时的吕正操正担任北平城防,抵制日军的不断挑衅,他未曾放松。在他守卫城墙的一年多时间,日本人没敢上来过一次,他始终在尽自己的全部努力,守护着国土和民族的尊严。

据吕正操儿子吕彤羽讲,张学良被扣押之前,吕正操和他讲,你如果走了,三天之内回来,我就继续跟着你,三天之内你要不回来,我马上回部队拉起队伍抗日去。结果张学良再也没回来,吕正操随即返回部队准备抗日。

1937年3月,蒋介石强令东北军改编,吕正操率领的647团改为691团。他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要想抗日救国,只有跟着共产党走。作为团长的他,随后率领骨干队员,成立了“东北抗日武装同志抗日救亡先锋队”,他本人也于1937年5月4日,在一个行军帐篷里,秘密完成入党仪式,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早在儿童时代,吕正操便亲眼目睹了日本侵略者对家乡人民的残害,见过自己的老师只是从人行道走过,便被日本人的战刀砍得头破血流,他恨透了日本人。入学时,老师给他起学名“正言”,他自己却改为“正操”,意思是操练好了去打日本侵略者。所以,他毅然决然地脱离国民党部队,将691团改称“人民自卫军”,率领1600多人,走深泽,过安国,入博野,往蠡县,打高阳,一鼓作气开始北进。

打开高阳城后,人民自卫军便名震全冀中,此后,在晋察冀军区领导下,人民自卫军与其他抗日武装结合,成为“八路军第三纵队”,吕正操任冀中军区司令、第三纵队司令员。

1939年,任冀中军区司令员的吕正操

冀中平原平得连块高阜都没有,藏无处藏,躲无处躲,历来被兵家视为死地,但由于其战略地位特殊,是平津门户,又是华北粮仓,所以日军拼力也要抢到。吕正操就是在这里创立了共产党在冀中平原的第一个抗日根据地。他在冀中发展统一战线,群众有钱出钱、有人出人、有力出力,抗战部队由几千人迅速扩大到十万人,游击战、运动战、地雷战、地道战、开门战、麻雀战、交通战……兵民合璧,打得出神入化,打的日寇不得安宁,冀中抗日根据地成为插在敌人心脏的一把尖刀。

为拿下这块战略要地,敌军在冀中建了军事据点1753座,并扬言游击战火必将扑灭。我军骤然陷入敌人“星罗棋布,沟路如网”的包围中,一位老红军甚至直言“就是万里长征,也没有这次‘扫荡’残酷。”

就是在这样的艰难境况下,吕正操率部斗智斗勇、从容应对,最终胜利跳出敌人包围圈,创造了中外战争史上的奇迹。吕正操也就此成为《哈珀·柯林斯世界军事人物大全》收录的唯一一位中国上将。电影《地道战》、《地雷战》、《平原游击队》及京剧《平原作战》等影响巨大的文艺作品,都为这一时期的真实斗争作了艺术上的注解。

吕正操在冀中平原收复了国民党丢失的国土,建立起受老百姓拥护的区党委、军区和行政主任公署,他的实践真正验证了毛泽东关于在平原建立根据地的战略思考,毛泽东在为冀中军区和八路军三纵队成立三周年题词时,称赞他们是“坚持平原游击战争的模范、人民武装斗争的模范”。

吕正操与妻子刘沙、儿子吕彤羽

人们习惯尊称吕正操为“将军”,可他自己却反复说,“我不过是战争的幸存者,老百姓才是真正的英雄。”在回忆录中,他写道:“冀中人民用鲜血和生命保护了我们,培育和壮大了人民子弟兵。如果没有冀中人民的英勇战斗和流血牺牲,我们这些人能不能剩下来就很难说了。每当我回忆起这些,总有一股暖流涌上心头。”

所以,他常讲,“我们胜利了,不能忘记曾经付出无比重大代价的人民。建设时期也一样,也要靠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离开了人民大众,就如同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啊。”

铁路司令:创造中国铁路建设史上的奇迹

除了打日本鬼子外,管铁路绝对算吕正操人生中又一得意的事儿。

吕正操是辽宁海城人,小时候,家门口就是日本人经营的南满铁路,虽然无恶不作的日本人,让吕正操痛恨至极,但日本人的铁路技术和对铁路的管理能力,却是让他佩服和向往的。当时村里没钟表,老百姓看时间全靠日本火车经过的时间,每次竟分毫不差,他同时也注意到了铁路在战争中发挥的巨大作用,所以,自那时起,他就立志长大后要管铁路。

抗日战争结束后,吕正操受命赶往沈阳,当时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部已经成立,吕正操被任命为副总司令,同时,中共东北局成立。

1946年7月,为改善交通,更好支援前线作战,东北局决定成立东北铁路总局,吕正操主动放弃军队管理,转手接管铁路建设,成为总局长兼政委。

当时,中国铁路只有2万多公里,东北就占了一半。在东北管铁路,对吕正操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当时的东北,到处是战争的创伤,铁路沿线千疮百孔,线路、桥梁、涵洞遭到破坏,机车破损率很高。吕正操带领铁路员工喊出:“解放军打到哪里,铁路就修到哪里,火车就开到哪里!”他率领军民以打硬仗的劲头抢修铁路设施和机车,使铁路的通车里程由最初的4690公里,恢复到9818公里,占全东北通车里程的98%,修复机车885台。

此时的吕正操,已开始着手铁路建设和铁路运输管理工作的研究,他仔细对比了日本机车轮乘制和苏联机车包乘制的优势,最终得出结论,在当时的情况下,包乘制较轮乘制优越,还据此发表了《论乘务负责制》,他以科学头脑管理铁路的辩证思维和自觉进入建设新世界的状态和才华,令毛泽东深为赞赏。

1948年8月下旬,东北铁道部接到紧急命令,要在最短时间、最秘密情况下,迅速从东线运送几个大部队到西线,以出其不意地打击敌人,同时,还要运送千万斤粮食及作战物资到前线等。大规模铁路军运从9月10日晚开始,12日,辽沈战役爆发。

吕正操曾回忆,军运开始后不久,辽西便大雨连绵,一些线路被水淹没,路况不明,在如此恶劣的自然条件和复杂的战争环境下,铁路员工最终克服困难,在短短九天内,组织了64列军车,把十万大军迅速而隐蔽地送上辽西前线,保证了辽沈战役的最后胜利。期间没有发生事故,这在今天看来,也是极为难得的,这也足见吕正操对于铁路管理的非凡能力。

管理东北铁路期间,吕正操走遍各大铁路线路,实地考察铁路运输现状,向工程技术人员和老师傅了解情况,他的脚踏实地和敬业奉献,让很多人印象深刻,此间的实践和认识,也为他后来的铁路工作奠定了基础和方向。

1949年2月,东北铁道部和华北交通部合并组成中央军委铁道部,吕正操被任命为副部长兼护运司令员。随着大军南下及全国解放,军委铁道部组织50万军民日夜苦战抢修铁路,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全国铁路便实现全线通车,创造了新中国交通史上的奇迹。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吕正操便开始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协同各方着手进行全国铁路的整顿、修复和保证运转正常的工作。在抗美援朝战争打响后,他亲自到战地现场指导抢修铁路,组织军用物资的运输,并总结了“先通后固”、“先易后难”、“预有准备”等一系列抢修措施,终于使抗美援朝的物资运输有了极大改观,这也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一条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

1965年,吕正操任铁道部部长。在铁道部工作的17年间,吕正操主持修建、修复的铁路众多,但西南三线铁路工程(成昆、川黔、贵昆三线)任务堪称最为艰巨。仅自然条件方面,便要面临地形险恶、地质复杂、气候多变的不利因素,而成昆线又是其中困难最大的一条,除去两头和中间一点平地,基本都是由桥梁和隧道相连。

20世纪初,英国人想修一条从上海经过重庆、云南到缅甸的铁路,看了看,说根本修不了,放弃了。苏联专家看了后,认为这里是“一个禁区”。吕正操也曾讲,“成昆铁路能修,西南铁路就能修,西南铁路能修,全国铁路都能修。”

为掌握第一手资料,吕正操多次去云南、四川、湖北、湖南、贵州等地察看线路。

在1964年西南铁路大会战前,成昆铁路时修时停,仅修了60多公里。吕正操总结了之前考察的经验,首先指挥隧道工程快速突破,同时加紧机械化的推进,并进行内燃机车的试制,大大推进了成昆线的建设。

在条件极其恶劣,施工设备非常简陋的情况下,吕正操组织18万铁道兵、16万筑路工人,以百折不挠的勇气和决心,最终完成了被西方称之为“新的两万五千里长征”的工程。其中2500余名战士和工人为此而献出宝贵生命。1965年10月1日,川黔铁路通车。1966年10月1日,贵昆铁路通车。1970年7月1日,成昆铁路通车。三条铁路的建成通车,填补了中国西南铁路的空白。

吕正操在成昆铁路建设工地

1984年12月,三件各国赠送联合国的礼品被评为“象征人类本世纪成昆铁路征服大自然和进入宇宙空间”的联合国特别奖,其中之一便是成昆铁路的象牙雕刻艺术品。

与铁路的缘分,伴随了吕正操的余生。离休以后,他一如既往地关心铁路的建设和发展,听说青藏铁路关角隧道渗水严重,75岁高龄的他,还亲自带领专家前往关角隧道现场调研,并一起制订治水方案。每当有党和国家领导人去看望他时,他谈论最多的话题依旧是铁路。

上世纪末,国家大修高速公路,铁路建设严重下滑,有人认为铁路已经过时。在经过深入调研后,吕正操给中央打报告讲“铁路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大动脉,一定要加快铁路建设。”最终,中央采纳了他的建议,扭转了铁路建设的整体下滑趋势。

从研究制定“一五”计划铁路建设规划,到参与领导建成拥有多项世界领先技术的武汉长江大桥,到完成一系列干线、支线铁路工程建设任务,及大西南铁路、青藏铁路,吕正操实现了中国铁路建设和管理的正规化、科学化,其开拓性贡献必将永载史册。

(2023年第01期)

【责编 李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