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定国:丹青难书是精神

2023-02-10 10:47 作者:邓丽君 王爽 来源:《中华英才》半月刊
大字号

纪念王定国同志诞辰110周年

2020年6月9日上午11时6分,108岁的老红军王定国因病在北京逝世。

她是“延安五老” 谢觉哉的夫人,是著名导演谢飞的母亲,是曾经健在的年龄最大的女红军。据照顾王定国20多年的工作人员阳琼仙讲,老人没留下遗嘱,也没向组织提任何要求,是带着对抗击疫情和脱贫攻坚的牵挂离开的。

王定国:活着就要有用

2012年,99岁的王定国发起组建了中国林业生态发展促进会,积极推动生态恢复和生态文明建设,也正是这一年,本刊记者赴家中采访老人,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小腿骨曾被敌机弹片击断过、尾椎骨受过伤又曾患过乳腺癌的老人,耳聪目明,神采奕奕,走路甚至无需搀扶。当聊起仅以50多斤的体重,翻越5座大雪山,走过3次草地时,老人竟笑着说,“要是胖的话,哪里过得来啊!踩到泥潭里就要陷下了。”那份乐观的精神深深感染了我们。

即便离休后,王定国依然步履不歇,因为她心里始终有一种使命,要多为国家、为人民做些事情。

古稀之年,她创建“中国文物学会”、“中国长城学会”;88岁,她推动成立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和中国老龄工作委员会;91岁,她重走长征路;94岁,她考察黄河故道生态治理;99岁,她还在植树造林……她常说,“活着就要有用。”102岁之前,她每年都要走出北京,走进长征沿线的老区群众家里调研,把自己的见闻写成报告呈给中央,为老区发展奔走呼吁。对她而言,只要走得动,长征就依然在路上。

2012年1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举行春节团拜会,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牵着王定国的手一同参加,这是国家对老红军的至高礼遇,更是对长征精神的无比珍视。

犹记2019年国庆大阅兵,无法亲临现场的王定国,安静地躺在病床上。当军乐声响起时,她紧紧握着五星红旗,随节奏不断挥舞,累了,歇一下,再继续挥,仿佛自己正置身于天安门广场热情欢呼的人群中,那样的场景,令人泪目。对她而言,国家便是信仰,也是支撑她的最大力量。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这是王定国最喜欢的诗词,也是她一生的写照。她以百岁人生,在见证中国崛起的同时,也毫无保留地奉献了自己。

斯人已逝,但其精神的光芒必将辉映千古,在此,愿老人家一路走好!

“延安五老”之一谢觉哉的夫人、四川籍老红军、革命老英雄王定国的追悼会于2020年6月15日在北京八宝山举行

各界人士送别老红军王定国 中新社发 郭海鹏摄

峥嵘岁月挥热血  壮怀此生再长征

世人皆知长征苦,可在王定国看来,加入红军,走了长征,并不苦,因为在加入红军之前,她过得更苦。

1913 年冬,王定国出生在四川省营山县安化乡一个贫苦佃农家庭。由于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六岁时,她便跟随父母外出干活,推磨、养蚕、洗衣服……小小年纪的她,早早地挑起了生活的重担。即便如此,也未能摆脱家破人亡的悲剧,妹妹被活活饿死,父亲病亡后,不得不卖掉二弟为父亲安葬,而她自己也在15岁时,被卖给李家做童养媳,受尽凌辱,不仅整日干活,挨打挨骂更是家常便饭,地位甚至比不上村里的牛羊。

直到川东地下党中心县委委员杨克明以“布客”身份来山区开展工作,王定国一生的命运才由此改变,她毅然剪掉长发,打开裹脚布,迈出了妇女解放的第一步,开始憧憬共产党带来的“没有压迫,男女平等”的新世界。

她积极宣传放脚、剪发、男女平等三件事,让妇女劝男人不要再去吸鸦片,动员妇女参加农民协会……1933年10月,在许世友率领的红九军攻占营山后,她立即参加了红军,投身火热的革命洪流中。她先后出任四川营山妇女独立营营长、川陕苏区保卫局妇女连连长,为红军送弹药,清剿土匪,和男兵一起杀顽敌,抓俘虏,冲锋陷阵……

1935年,红四方面军开始长征,被编入红四方面军总部政治部文工团的王定国,随军踏上了征途,这也是她一生中最艰难、最自豪、最难忘的一段经历。后来,即使已是百岁高龄,只要是有关长征的纪念活动发出邀请,她也都尽量亲自前往。她说:“人家请的是老红军,不是我个人。宣传长征,我必须去!”

两万多里的长征路,危机重重,但在王定国看来,比敌人的枪炮更可怕的却是饥饿,很多红军战士被活活饿死在路上,树皮、草根、皮带、皮鞋都成了珍贵的食粮,这对于现代人来说,都是难以想象的。“牛皮鞋底六寸长、草地中间好干粮,开水煮来别有味、野火烧后分外香。两寸拿来熬野菜、两寸拿来做清汤。一菜一汤好花样、留下两寸战友尝”,这是王定国她们编写的打油诗,正是这份困境中的乐观,穿透了黎明前的黑暗。

长征途中,剧团就是啦啦队,女团员们唱歌、跳舞,为战士们鼓劲。部队行军时,她们要在队伍前头赶路,休整时,她们得回过头来慰问演出,经常从队头演到队尾,所以,她们要比别人多走一倍的路。“我们剧团大多是女孩子,长途行军又累又困,在队伍暂时停止前进的片刻,站立着也会睡着。有时夜行军途中,忽然一道命令:原地休息。只要一坐下来,就会睡过去。有的同志醒来一看,队伍已无影无踪,便心急火燎地拼命追赶,几个小时后才能跟上队伍,这时就又哭又笑……”

这段经历王定国给很多人都讲过,每次讲,她不是以苦难在诉说,而是叙述得云淡风轻,她不愿渲染和夸大长征的艰辛,她更愿意让现在的青少年感受当年长征人的理想、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她在给孩子们讲过雪山时一个脚趾被冻掉时,她会笑着说,“用手一拨,趾头就掉了,既没流血也不疼,主要是不影响赶路……”她喜欢讲长征中的快乐事,比如“贺龙是跟战士们一起过草地的,他骑在马上给我们钓鱼,边走边钓,我们小孩子就跟在后面捉鱼,钓起鱼来大家炖汤喝。”

长征之路充满着牺牲与战斗,但她却始终用乐观的态度鼓舞着大家,可以说,这种达观的精神和坚韧的意志陪伴了她一生,也给了她无数的勇气和力量。72岁,一起车祸使她脊椎受伤。75岁,癌症切除手术在她身上留下了30多厘米的疤痕,但老人始终乐观坚强。

2004年6月,时年91岁的王定国,到达四川省天全县, 这是她重走长征路的第一站。在瞻仰天全红军烈士陵园时, 县里雇了顶滑竿要抬她上山,她气愤至极,大喊,“我是红军啊, 我自己能上去!”说着, 拔腿就走。之后,她翻越了二郎山,到达沪定县,在大渡河边, 面对湍急的河水和摇晃的铁索桥, 她再次推开上前搀扶的人, 只身在100多米的桥上走了一个来回。

“七十年后又进川,心潮难平语万千”,记忆仿佛回归,似又感受着当年凶险渡江的情境,那敌人的穷追猛打、飞机的狂轰滥炸、江水的滔滔无情,早已成为历史的留痕,并凝于岁月的沧桑中,这是她走过的路,即便往昔不再,她也要傲然面对,只因为,她是红军!

从西南到西北,从2004年到2013年,每一年,王定国都有100多天是在重走长征路的路上,这在新中国的历史上绝无仅有。尽管她的右腿遭受过两次枪伤,但无论在怎样难行的路上,她始终都保持着活力与激情。

巾帼英雄常在,正气之歌永存!中国的长征从来没有结束,当我们重温王定国长征之路的点滴往事时,也是在以此重塑自己的精神高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在新的长征路上,我们一定要保持理想信念坚定,不论时代如何变化,不论条件如何变化,都风雨如磐不动摇……

舍身不图个人名  一心甘为国家利

长征胜利后,王定国随部队转战河西走廊,成为“西路军”中的一员。

1936年12月,王定国所在的红西路军前进剧团,不幸遭遇甘肃军阀马步芳的部队,寡不敌众,王定国和剧团众人被俘。当时,红一、四方面军约21800人在这片土地上遭遇马步芳10万多人的节节堵击,由于兵力悬殊、粮绝弹尽,在没有任何救援的情况下,西路军将士视死如归,顽强战斗半年,几乎全军覆没,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写下了悲壮的篇章。

1983年,古稀之年的王定国,想起当年被俘的红西路军很多战友还滞留在甘肃一带,便自费跑遍河西走廊寻访,她跨湟水河,顶戈壁烈日,迎祁连朔风,行程数千公里。当看到昔日战友因历史原因,红军身份得不到认可,日子过得异常艰难时,她痛心不已,遂将随身所带的东西,全都送给战友。随后,她又与时任中顾委常委的伍修权一起为这些人奔走请命,最后中央为这些当年红军的流散人员“平反”,并出台相应政策予以扶持。“这是一个大善事,我母亲一下子帮很多人解决了问题,关键是他们后代的问题也解决了。”儿子谢亚旭非常感慨。

在战火硝烟中经历九死一生的王定国,一生的信念就是为党和人民多做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谢觉哉先后任内务部部长、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王定国作为秘书,始终全力辅助,付出颇多。除秘书职务外,她还先后担任内务部党组秘书、机要科科长、最高人民法院党委办公室副主任等。作为革命伴侣,他们一生相濡以沫,为国家奉献了毕生才智。

王定国与谢觉哉是革命伴侣,一生相濡以沫,他们为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的发展付出了毕生心血

1971年6月15日,谢觉哉与世长辞。此后,王定国先后整理、撰写、出版了《谢觉哉传》、《谢觉哉书信集》、《谢觉哉日记》、《谢觉哉评传》、《谢觉哉文集》等多部历史文献,她将谢觉哉一生心血的结晶完全奉献给了党和国家。此后,心系国家安康的她,又开始奔走于追求信仰的路上……

上世纪80年代,在一次游览长城中,王定国发现长城周边有人偷拆长城砖,用来盖房子、围猪圈,这让她极为痛心。本可在家安享离休生活的她,自费找砖窑烧砖,然后挨家挨户去换老百姓盗掘的长城砖。1987年6月25日,在她的倡议下,中国长城学会正式成立。长城学会成立后,王定国坚持“三不要”原则:不向国家要经费、要编制、要办公场所,日常费用从王定国离休工资里扣除,她还组织有关电视台拍摄了38集的《万里长城》专题电视片,并畅销海外。随后,她又参与筹备并成立了中国文物学会,还最终促成了《国家文物保护法》的颁布。

在国家致力快速发展经济的时候,王定国又将目标投向青少年和老年人,她认为中国必然要迈进老年社会,而计划生育又使得每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这当中就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阻碍社会发展。她又开始筹建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和中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并促成了《中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颁布。

“她总是能想到国家将会面临而当时又顾不上的问题,既然国家顾不上,那她就先尝试做”,儿子谢亚旭对母亲的高瞻远瞩非常佩服,“她总觉得国家的一些事是自己应该做的,而做事,又从不图名图利。一些组织发展起来后,她就选择淡出。”

上世纪90年代,看到很多地方荒漠化十分严重,王定国又开始四处奔走,她不顾年老多病,到全国多个省市了解林业生态建设情况,在广西考察速生林建设,到河南考察黄河故道生态治理情况,与重庆市民一起在长江边植树造林……百岁高龄还在为中国生态建设奔波呼吁,她的行为感动了很多人,2009年4月,全国绿化委员会授予王定国“中国生态贡献特别奖”,2011年她又被授予“终身生态贡献奖”。

只要活着,她就不愿停下脚步,2018年生病住院前夕,她还专门叫来儿子谢飘,交代他要响应党和国家号召,给生活困难的乡亲帮把手,为脱贫攻坚出份力。同年11月,王定国扶贫基金会在革命老区山西临县正式成立,并陆续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产业扶贫、教育文化扶贫工作。

晚年除热心公益外,王定国还钟情于书法和绘画,几十年来,她创作的作品已高达千幅。她最爱写的字是“红军万岁”,在她独创的“王体”笔墨里,展示的依然是壮烈的革命情怀。中央军委原副主席迟浩田上将曾为王定国书画展题词:“丹青难书是精神”。

百折不回写丹青

2007年3月11日,王定国和她的画作《强渡嘉陵江》 中新社发 郭海鹏摄

即使在生命的最后阶段,王定国还在委托小儿子谢亚旭向其所在党支部交纳了特殊党费,她希望自己还能为抗疫斗争尽一份力。她对谢亚旭说:“如今交党费变得简单,更要坚持好,因为这是对党信仰的体现。”

在晚年的回忆录中,王定国这样写道:我清楚地记得在漆黑的夜晚,在蜿蜒曲折的路上,我们点燃了火把,长长的队伍像火龙一样,把天地照得通红……我没有失去记忆,我一直在寻找这生命的火种……

一生奉献,一心向阳,王定国身体力行地做着,也在以此给予七个子女最好的教育,谢家温馨和睦,各个出类拔萃,他们都是在父母的精神感召下,实现了人生的价值,并传递着生命的善意与美好。

火种不灭,精神不朽!

(2020年第10-14期)

【责编 李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