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要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加强农民技术技能培训,壮大农村各类专业人才和实用人才队伍。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各地要聚焦破解乡村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用不活等难题,紧扣精准选才、科学育才、动态用才、长效留才,构筑起“近悦远来”的生态雨林,让八方英才如春苗沐雨,在乡村振兴的沃野中竞相拔节。
厚植“求贤若渴”的爱才诚心,在精筛“春种”中构建引才“强磁场”,引人才归之若流。不拒众流,方成江海。一方面,要以“重才之心”树牢“求才之向”,根据发展所需、产业所要,紧密结合乡村振兴与基层发展的迫切需要,全方位掌握缺哪方面的人才,建立健全人才信息库和资源智库,因岗引才、定岗招才,打破人才引进的“条条框框”,积极推行“产业+人才”“项目+人才”的引才模式,聚百川之流,汇八方之智,将五湖四海的“鸿雁”吸引到推动本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热潮中来。一方面,要秉持“本地和尚念好经”的理念,注重挖掘回引情感寄托在农村,了解农村情况、熟悉农村问题的“田秀才”“土专家”,打好“乡情牌”“乡愁牌”,紧扣家乡情感“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以乡音共情、用乡情连线,激发在外人才把思乡之情化为返乡创业之举,实现各类人才衔泥归巢,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练就“伯乐相马”的识才慧眼,在厚植“春苗”中创设育才“孵化器”,助人才振翅高飞。“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人才的成长发展是有其自身规律的,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搞人才培养“大锅炖”。要结合人才学历、经验、岗位等特点,分析人才需要掌握哪些方面的能力,本着“缺什么补什么”“干什么学什么”的原则突出岗位锻炼,分类加强专业化培训,差异化提出培养方向,抓实专业训练,真正做到因人而异、因才施教。要以一线历练为抓手“壮苗”,合理安排人才到产业发展、产品培育等一线岗位上挑大梁、当先锋,不断拓展新视野,拓宽知识面。要以结对帮扶为支撑“助苗”,推动导师学徒制落地落实,“一对一”帮带人才,通过“传帮带”助力人才“节节拔高”。要以培训基地为平台“墩苗”,建好用好人才培训基地,合理采取案例式、体验式、互动式、研讨式、情景模拟式等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增强培训“教”与“学”的双向互动。
激发“不拘一格”的用才胆识,在巧搭“春枝”中建好用才“练兵场”,使人才各尽其能。“人各有能,因艺授任”,才能人尽其才、百事俱举,才能发挥人才最大的效能。要坚持“役其所长,避其所短”,练好“伯乐相马”的过硬本领,全方位立体化了解摸透人才的个人特长和能力水平,构建“以事择人、科学规范”的人才管理体系,把人才安排到最合适的地方,最关键的岗位,确保“好钢用在刀刃上”。要坚持“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给予人才充分的信任、宽松的成长环境,鼓励人才改革创新,允许试错、宽容失败。要坚持“减负增志,激发活力”,打破平均主义、论资排辈现象,构建“观实绩、见真章”的人才评价体系,坚持以能力论英雄、以贡献评高下,全力以赴为人才松绑,让人才不被“帽子”所困、大施拳脚,也要为人才“牵线搭钱”、搭建舞台,为敢拼敢创新的人才“开绿灯”,让事业激励人才、让人才成就事业。
营造“视若珍宝”的敬才氛围,在长守“春华”中打造留才“归属地”,让人才安心顺心。“梧高凤必至,花香蝶自来。”吸纳人才、使用人才,关键是要留住人才,实现增“人数”与得“人心”同频共振,才是打造人才高地的最终目的。引才留才不应单打一、搞一锤子买卖,各地除了要在落户住房、薪资补贴等“真金白银”上继续发力外,也要在创新机制、人才服务、文化氛围营造等软环境改善上精耕细作,积极营造尊重人才的社会环境、鼓励创新的制度环境、有利成功的创业环境,不断增强留才的“磁力”,让各类人才真正实现“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要以“真心待才心无尽”的真情敬贤礼士,定期开展人才联谊会、交流座谈会,耐心倾听人才需求、心声,当好“后勤部长”,在衣食住行方面提供精细化服务,预防人才“水土不服”,让人才无后顾之忧做学问、搞研究、干事业、出成果,真正让人才感到生活待遇放心、工作环境舒心、干事平台顺心,才能让人在基层待得安心。
(供稿单位:四川省德阳市什邡市委组织部)
【责编 李媛】
新华社2024-06-12
人民日报2024-06-11
人民日报2024-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