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评

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民网评 > 正文

清明时节悟“清”“明”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 作者:邱有昆 张纾瑀 2025-04-03 17:14

清明,清生命之惑,明生命之理。清明时节”“,既是对生命过往的庄重礼祭,也是在党员干部心中厚植清廉、清明、清正理念的重要契机,更是顺应民心民望的切实行动。广大党员干部当以清明为鉴,带头践行”“二字,秉持心固本,笃定辨笃行,拂去思想上的尘埃,涤荡作风上的污垢,做的忠实践行者。

摸“清”民意,“明”奉献导向。清明时节,大地复苏,农历三月,万物生长,正是农作物播种的关键时期,也是深入体察民生民情的好时节。党员干部作为人民的公仆,应以“清明”之行,务实“亲民”之举,时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为民解忧、帮民纾因,做到用权出于公心、办事符合民心。面对权力与利益的诱惑,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时刻意识到手中的权力姓“公”,做到权大不忘责任重,位高不移公仆心,以坚定的党性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切实解决好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热点、难点、痛点问题。要主动学习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缅怀他们牺牲奉献、忠贞不屈的革命精神,不追逐富贵名利,始终脚踏实地、公正公平,续写先烈未竟的梦想与荣光。

厘“清”责任,“明”担当使命。“清”是对党员干部品行的基本要求,意味着严以律己;而“明”担当,则是衡量党员干部是否履职到位的关键标尺,考验着党员干部敢为人先的魄力与干事创业的真本领。回溯党的光辉奋斗历程,中国共产党引领人民攻坚克难。在那段艰苦卓绝的峥嵘岁月里,无数革命先烈为了国家解放、人民自由、民族复兴,前赴后继,不惜流血牺牲。他们以生命赴使命,用热血铸忠诚,为我们树立了不朽的精神丰碑。新时代的党员干部,当以先辈为镜,从中汲取奋进力量,不断激励自己奋发图强,全面提升自身素质与综合能力,练就解决复杂问题的过硬本领。面对矛盾冲突,要毫不犹豫地勇挑重担;遭遇危机困难,更要挺身而出,展现担当作为,以“为官避事平生耻”的政治自觉,直面遗留问题,积极化解新矛盾,全力攻克工作中的“娄山关”“腊子口”。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精神,用心用情用力做好各项工作,用履职尽责的实际行动诠释对党的忠诚,做到为人磊落、处事分明。

分“清”是非,“明”规矩底线。“清”体现了人民群众对党风、政风的直观感受,“明”则关乎党员干部对纪律、规矩边界的具体认知。党员干部为官从政,应以修身正德作为立身之本,在日常生活中树立高尚的精神追求,坚决抵制腐朽思想和糜烂生活方式的侵蚀,做到一尘不染。铭记先贤的教诲,坚守道德底线,保持清醒的头脑,明辨是非曲直。时刻将党纪国法挺在前面,划清公与私的“警戒线”,认清情与法的“分界线”,分清是与非的“高压线”。通过自重塑造品德,通过自警规范言行,通过自励坚守节操,做思想上的“清醒人”、政治上的“明白人”、工作上的“实在人”、生活上的“干净人”。同时,管好身边人,培育和营造安贫乐道、浩然正气的良好家风,净化身边潜在的腐败风险。对身边人即将触碰红线的行为,及时提醒制止,将错误行为扼杀在萌芽状态。真正将廉洁从政的要求内化为自身的人格修养,外化为符合廉政规范的实际行动,为构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奠定坚实的纪律基础。

(供稿单位:云南省巧家县委组织部

【责编 李媛】

24小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