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旅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华文旅 > 正文

解码:竹溪县从“深山小城”到“文旅强县”的跨越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 作者:清哲木 2025-03-13 15:10

在湖北省商务厅公示的2024年第四批省级特色商业街、步行街改造提升试点,以及首批省级智慧商圈、智慧商店的拟认定名单中。竹溪武陵不夜城凭借其别具一格的街区特色和深远的影响力,成功入选,第四批省级特色商业街的殊荣。 

武陵不夜城,这条融合了竹溪县特色戏曲文化与历史底蕴的老街,在山二黄国粹的熏陶下焕发新生。也激活了竹溪县县域的文旅产业。另外,竹溪县是全国唯一一个与西安大唐不夜城齐名,它被赞誉为国内首家沉浸式文旅街区,的全国夜游经济的典范街区。

竹溪县武陵不夜城作为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积极发展旅游业的实际举措,已然成为一匹璀璨的黑马。自推出以来,它不仅在本地引起了广泛关注,更是一举登上央视荧屏,,绽放出耀眼的光芒。《新闻联播》、CCTV4中文国际频道的《中国新闻》、《今日环球》和《新闻观察》多个栏目,更是对其进行了多角度、深层次、持续性的关注报道,其意义之重大,影响深远。

竹溪作为湖北省十堰市下辖的山区县,近年来以“武陵不夜城”为核心载体,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山二黄”剧种融入文旅发展基因,依托生态资源优势,走出了一条差异化、可持续的乡村振兴之路。这一模式不仅激活了地方文化生命力,更通过“文旅+”多业态融合,推动县域经济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成为鄂渝陕毗邻地区文旅融合的标杆。 

据笔者观察,竹溪从山区小县向文旅强县的跨越,有自己鲜明的路径和特色。

一:以“山二黄”为文化基因,激活文旅融合新动能

竹溪县深挖地方戏曲“山二黄”的文化价值,将其作为城市文化符号与现代文旅体验结合。作为湖北省现存9个地方稀有剧种之一,山二黄以皮黄腔系为基础,融合楚调与鄂西北方言,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武陵不夜城通过创新编排《武陵梨园情》情景剧,打造七大戏曲主题和15个文化节点,将传统戏曲与沉浸式体验结合。此外,街区还引入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编导团队的技术,通过全息巨幕、CG影像等科技手段,将戏曲演出与水秀剧场结合,日均吸引游客8万人次。这种“戏曲+科技+场景”的模式,让古老剧种焕发新生,成为竹溪区别于其他古镇的核心竞争力。其文化内核不可复制。

二:生态优势赋能差异化文旅体验

笔者在此前文章中多次提到,竹溪文旅出圈,就是走了一条“差异化”的发展之路,它最大的不同就是地方不走“同质化”,深度挖掘自己的文化基因和地域特色。竹溪地处秦巴腹地,森林覆盖率超80%,坐拥“朝秦暮楚”的关垭古长城、黄花沟瀑布群等自然资源。当地以“全域景观、诗意田园”为目标,构建“一镇一品,一村一景”格局。把自然景观深度开发,形成“白天探秘自然,夜间沉浸戏曲”的全天候体验。

三:生态康养联动

在八卦山、十八里长峡、标湖等林场打造森林康养基地,推出“避暑游”“候鸟旅居”等产品,吸引武汉、重庆等“火炉”城市客群。

四:差异化策略破解同质化困局

针对古镇开发同质化问题,竹溪采取三大创新路径:

1. 文化主题聚焦:以“武陵”历史IP为核心,复原明清商贾街巷,从县志中挖掘典故,在“印象西关街”中挖掘人文历史故事,让城市过去和未来对话,寻找乡愁的共情。

2. 业态跨界融合:集合潮玩、文创、电竞业态,引入肯德基等品牌与本地蒸盆、特色小吃等美食形成互补,形成特色消费场景。

3. 流量长效运营:通过“浓情季”“大学生游竹溪”等活动持续引流,2024年游客量同比增长167.41%,旅游收入突破70亿元,避免“一阵风”式热度消退。

五:乡村振兴的“竹溪模式”

武陵不夜城的成功带动了竹溪县全域旅游产业升级,带动周边农户发展特色种植、手工艺制作,如竹溪贡米、绿松石加工等产业链延伸。助推了区域协同发展,与陕西旬阳、重庆巫溪等地共建“武陵朝秦暮楚游”等跨省线路,推动文旅资源共享。

如今,竹溪县通过“文化基因+生态底色+科技赋能”的三维驱动,实现了从“深山小城”到“文旅强县”的跨越。其经验表明,乡村振兴需立足本土文化独特性,以差异化体验激活资源价值。未来,随着武陵古镇二期建设及“全域武陵”规划推进,竹溪或将成为鄂渝陕文旅圈的重要支点,为山区县域发展提供可借鉴创新样本。

【责编 李媛】

新时代山乡巨变故事

新华社2022-05-27

24小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