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旅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华文旅 > 正文

吴铭恩 | 补天自有通灵意 ——读李应利先生《红楼梦》新校订本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 作者:吴铭恩 2025-06-15 21:13

8d1d77131447e335809e62361483af76.jpg

今年3月底,收到李应利老师寄赠的由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新校订本《红楼梦》(署名石问之校订,下称“石校本”),我非常高兴,立即打开拜读起来。拙校《红楼梦脂评汇校本》早些年也曾在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虽然市场表现不佳,但是出版社编辑团队的认真态度和深厚学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看到由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石校本尤感亲切。

石校本的“新”,体现在它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校勘”,还进行了全面的“修订”。从理论上说,“校勘”的主要目的是恢复典籍的原始面貌。它试图通过各种手段还原典籍在最初创作或者编纂时的真实内容。这种还原工作是学术研究的基础性工作,为后续的深入研究提供可靠的文本依据,属“文献学”核心范畴。而“修订”的目的主要是使典籍适应现代学术研究和使用需求。它不仅仅关注文本的原始状态,更注重文本在当代的可读性和实用性,属“学术传播”范畴。校勘是基础,而修订是对校勘的升级。石校本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路,对《红楼梦》进行全面的“校勘”和“修订”,力求使全书更加和谐、更具艺术性,更适于当代的传播。

下面试从“修订”和“校勘”两方面谈谈阅读学习石校本的初步体会。

(一)

石校本同于坊间大多数的红楼梦排印本,是一个百二十回本,是“全璧”。但是,校订者并不和某些研究者一样认为一百二十回是一个整体,都是曹雪芹所作,而是明确后四十回是续书,直面其与前八十回的矛盾和落差。如此,对后四十回的修订才有了必要的前提。

如大家所知道的,目前市面流行的《红楼梦》校本,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以作家白先勇为代表所推崇的一百二十回程本,一是以周汝昌先生校本为代表的八十回纯脂本,一是以红楼梦研究所校注本为代表的脂程混合本。一百二十回程本曾经长期统治《红楼梦》版本市场,随着读者品味的提高,现在已经逐步失去市场。八十回纯脂本应为未来《红楼梦》出版的终极趋向,但目前的读者基础尚不牢固,希望读到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的读者还占大多数。因此,就目前情况看,一百二十回脂程混合本既满足一般读者追求完整故事的需要,又能兼顾出版单位的商业利益,将会是相当长一段时间出版市场的主流。但是,正如石校本前言所说,混合本是由两个不同系统的本子生硬拼接,存在“前后两张皮”的问题,对于《红楼梦》的普及传播,是存在一定障碍的。这也让《红楼梦》这部伟大著作背上所谓“死活读不下去”的恶谥。

所以,对《红楼梦》文本进行修订,从理论上讲是有这个必要的。而石校本更进一步,做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以自己的实践,证明修订是可以获得成功的。

鉴于续书与原著之间存在很大的矛盾、抵牾,石校本着重对后四十回作了大幅修改,采用了删、补、改等手段,改动近千处。

首先是删,凡是游离于故事主线之外的、与前八十回冲突的、涉及迷信低俗的文字,不惜大段删除。如小说结尾一段,就删除了七八百字;九十五回妙玉扶乩一段,删除了五百余字;还有第一百一回涉及五儿的文字等。

而对于被程本合二为一了的“神瑛”和“石头”,本已融入了后四十回的叙事逻辑中,石校本则花大力气予以修改,将这一叙事思路完全改写重构。如第九十五回把宝玉因失玉而疯癫改为装疯等处。

其次是补,对原文情节交代不清楚,或时间进展模糊的地方,增补适当的文字,使其故事更完整、脉络更清晰。如第八十三回,在元妃生病,贾母等人前来探望之后,增加了一段:

自此后,元妃便日胜一日了。黛玉吃了一阵那王大夫的药,也觉得精神渐好。贾母等人便觉宽怀。展眼又是过年时节,因元妃尚未大痊,也不似往年热闹。无事可记。

校订者增补的目的:一是让关于前文叙及的黛玉的病和此处元春病情的文字告一段落;二是特意加了“过年时节”的时间点,进一步明确故事的时间进展。妙在补文风格和原文也颇吻合,如不注出,几可乱真。

同时,石校本还对许多人物的形象作了修改,以与前八十回相对衔接。如史湘云在前八十回中是个非常重要的人物,到了后四十回却完全被忽略了,除了在第一百八回短暂出场,另有三处仅在别人的言谈中提及。尽管如此,石校本还是在有限的语境下,参照前八十回的线索对相关内容进行了修改:

第一百六回,通过史家来荣国府的两个女人之口提到史湘云,说她将要出阁了,姑爷长得很好,为人又和平,文采也好。石校本删、改了五处,并通过贾宝玉的思想活动,明确史湘云的丈夫是卫若兰,以期与前八十回的叙述衔接;

第一百八回,原写史湘云出嫁回门,顺带来贾母这边请安。在湘云与贾母的对话中,石校本改写部分对话,让作为将门子弟的卫若兰在婚后才没几天,就因海疆战事吃紧而应征驰援前线去了,夫妻分离,契合“白首双星”;

第一百九回,原写贾母病危要见湘云最后一面,派人去接湘云,结果人没接来,因为湘云的丈夫正在暴病中,她心里着急,无法抽身来见最后一面。石校本把湘云丈夫暴病改为前线被俘,湘云得知消息病倒了;

第一百十八回,删去了湘云的丈夫痨病死,史湘云立志守寡的情节。

这样改动之后,虽然人物形象仍然非常单薄,但起码不会和前八十回设定的人设相悖太远。仅此一例,足见校订者的苦心经营。

可以说,以上这些修订都是必要的,也是成功的。

相对而言,对于前八十回的文字,石校本并没有作许多改动,有一些纠正个别文字的地方,基本属于理校的范畴,从校勘学的角度看,并无不妥。

例如:第二十二回末尾“破失”,后人补写了结尾,有不同版本。程本继承甲辰本补文,将“更香”谜归于黛玉,另补入宝钗“竹夫人”谜和宝玉“镜”谜,内容庸俗。由于脂批已明确“更香”谜为宝钗所制,现代以脂本为底本的校本多改依戚、蒙、舒诸本的补文。但戚、蒙、舒本的补文也有问题,因为破失之前的文字是一则灯谜“前身色相总无成,不听菱歌听佛经。莫道此生沉黑海,性中自有大光明”,还没有给出谜底就残缺了,所以补文一开始就要给出谜底:

贾政道:“这是佛前海灯嗄。”惜春笑答道:“是海灯。”

但是,这个谜底是错误的。因为,灯谜有个规则是谜底谜面不能重字(相犯),而“佛前海灯”四字竟有三个字犯了谜面,所以不正确。后来的研究者也曾经重新猜射了几个不同谜底。石校本经过比较,选择了比较合理的“灯草”作为正确谜底,并对原文作了修改:

贾政道:“这是海灯的灯草嗄。”惜春笑答道:“是的。”

从而纠正了历来校本所忽略的问题。

最大的一处删改,出现在第七十八回。第七十八回在写贾政命宝玉叔侄三个前来作“姽婳词”的时候,有一大段议论:

……他两个(贾环、贾兰)虽能诗,较腹中之虚实,虽也去宝玉不远,但第一件,他两个终是别路,若论举业一道,似高过宝玉,若论杂学,则远不能及;第二件,他二人才思滞钝,不及宝玉空灵娟逸,每作诗亦如八股之法,未免拘板庸涩。那宝玉虽不算是个读书人,然亏他天性聪敏,且素习好些杂书,他自为古人中也有杜撰的,也有误失之处,拘较不得许多;若只管怕前怕后起来,纵堆砌成一篇,也觉得甚无趣味。因心里怀着这个念头,每见一题,不拘难易,他便毫无费力之处,就如世上流嘴滑舌之人,无风作浪,信着伶口俐舌,长篇大论,胡扳乱扯,敷演出一篇话来。虽无稽考,却都说得四座春风。虽有正言厉语之人,亦不得压倒这一种风流去。

近日贾政年迈,名利大灰,然起初天性也是个诗酒放诞之人,因在子侄辈中,少不得规以正路。近见宝玉虽不读书,竟颇能解此,细评起来,也还不算十分玷辱了祖宗。就思及祖宗们,各各亦皆如此,虽有深精举业的,也不曾发迹过一个,看来此亦贾门之数。况母亲溺爱,遂也不强以举业逼他了。

说的是宝玉虽然不喜欢读应试的书,但喜好杂书,诗词写得好,贾政年纪大了也看开了,觉得这样也挺好,不再强以举业逼他。

但续书作者对科举是相当向往的,他一定不能理解一个人有机会科考为什么要放弃,所以在续书刚一开始(第八十一回“奉严词两番入家塾”)就迫不及待地让贾政命宝玉回家塾读书,这显然和七十八回这段议论是相悖的。所以从甲辰本到程本,都把上面这一段300余字彻底删除,以消除矛盾。石校本考虑到“读书-举业”是后四十回一条重要线索,无法彻底删改,不得已只能动前八十回脂本原文。如果校订者参照甲辰本把上面大段文字删除,其实也算有版本依据,也说得过去,但石校本只删去了与后四十回最相抵触的文字(前引文字粗体部分),只有59个字,如此足见石校本对待前八十回文字的尊重和审慎。

(二)

如果说石校本的修订非常成功,其文字校勘同样用力甚勤,成果可圈可点。

《红楼梦》 的校勘,经过一代代学人的努力,取得了显著成绩。特别是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注的版本,历时四十余载,大修三次,几近完善。它如俞平伯、周汝昌、蔡义江、郑庆山诸先生的校本,都是名版。在这些珠玉面前,想取得突破是非常困难的。石校本充分参考、吸收这些校本的成果,并在此基础上精益求精,纠正了不少前人失校、误校之处,真正做到后出转精。可举的例子很多,这里也随机举若干例:

例一:第八回,贾宝玉去探望小恙的宝钗,薛姨妈留他吃茶,他却喊着要喝酒,还说:“不必烫热了,我只要爱吃冷的。”

这里的“要爱”二字,是甲戌、己卯、庚辰等本的文字。现代校本多依其余诸本校作“要”“爱”等。校订者认为“此处的‘要爱’似不必改,可作就爱、想要解。”这个意见是对的,“要爱”二字虽在现代语境中显得陌生,在古代著作中并不罕见。今年第二辑《红楼梦学刊》有一篇陈熙中先生的文章专门讨论了这个问题。

例二:第五十六回,探春理家,提出大观园花果的承包方案,说:“一则园子有专定之人修理,花木自有一年好似一年的……”

“自有”二字,石校本有注:“自有:甲辰、程高本作‘自然’,也可通。邓遂夫先生认为‘自有’当为‘自又’,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校本第三版也改为‘自又’。‘自有’可通,似不必改。”这是对的。“有”字本身也含有“又”义,不必校改。

例三:第七十五回,尤氏在李纨处洗脸,小丫鬟炒豆儿没有规矩,被大丫头银蝶训斥,

尤氏笑道:“你们家上下大小的人只会讲外面假礼假体面,究竟作出来的事都够使的了。”

这里的“你们”,是庚辰本文字,其余诸抄本有异文,作“我们”,石校本采用“我们”并出注:“我们:庚辰、杨藏本作‘你们’,很不妥当。尤氏是借着说自己的丫鬟炒豆儿而说荣国府中抄检大观园一事,措辞极妙。”这个选择与见解是对的。尤氏这话是对李纨说的,说“你们”有对立的意味,说“我们”就含蓄多了。

以上是选词定字的例子,下面再举一个标点方面的例子:

第四十六回:邢夫人跟凤姐商量贾赦要纳鸳鸯为妾的事,说:

“我的主意先不和老太太要……我心里想着先悄悄的和鸳鸯说。他虽害臊,我细细的告诉了他,他自然不言语就妥了。”

“他自然不言语就妥了”一句,很多校勘本都将其断为“他自然不言语,就妥了”,石校本认为这值得商榷,“‘他自然不言语就妥了’,应该是倒装句式,也可说成‘自然他不言语就妥了’,还可以说成‘他不言语自然就妥了’。恰如下文中的‘自然这就妥了’这句话也可以说成‘这自然就妥了’一样。而断作‘他自然不言语,就妥了’,则没有道理,凭什么知道鸳鸯一定不言语呢?”这个见解很有说服力。

另外,石校本的提示性注释和部分文后短评也多有精彩之见,限于篇幅,这里就不展开了。

(三)

作为一个首次出版的新校订本,在某些字词的选定方面可能还存在可议之处,某些文本的修订也有继续完善的空间,这是十分正常的。李应利老师广泛收集读者意见,已经着手修订,相信修订版出来以后,一些存在问题会得到比较妥善的解决。

借此机会,提出两个小建议供李老师参考:

一、关于分回处理问题。石校本“第十七回至十八回”不分回,是底本原貌,但作为原稿未定的状态,应属于这次修订的范畴,何况其他诸本大多已经分回,似以分回为妥。

与上一分回情况不同,“第七十九回至八十回”之设,没有版本依据(这应该是郑庆山《脂本汇校石头记》所首创)。诸本有七十九回和八十回两回,列藏本只有第七十九回而内容已涵盖诸本的七十九和八十两回回,此处或作两回或作一回均有版本支持,但单作一回会出现回目跳空情况,所以建议仍依底本作两回处理。

此两处均分开处理,会使回目更整齐,符合修订之本意。

二、修订本把改文作为正文,把原文作为注文,这样处理是严谨的,既可供研究者参考,也更方便一般读者普及阅读。但是考虑到本书的校勘也很精审,校定的文本本身自有版本价值,为照顾现在中学生阅读备考之需要,也方便论文写作者引用,建议把前八十回的处理方式倒过来:正文保留原文,作注说明校者拟改文字及理由。后四十回因为改动较大,则仍保留现有处理方式。相信如此改变,会使本书的读者范围更加广泛。

石校本出版的时候,我不避谫陋,胡诌了几句诗为贺,现在放在这里作为小文的一个小结:

九年批阅雕龙手,一梦抚平衔石心。

笔削春秋承雪鬓,墨濡今古续瑶琴。

补天自有通灵意,辨伪能窥脂砚音。

谁道红楼终幻境,重光全璧大观林。

作者简介

吴铭恩,红楼梦版本研究者,中国红楼梦学会理事,北京曹雪芹学会理事。主要著作有《红楼梦脂评汇校本》。

【责编 李鹏】


新时代山乡巨变故事

新华社2022-05-27

24小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