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旅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华文旅 > 正文

罗立群 | 《红楼梦》版本修订的创举——谈石问之校订本《红楼梦》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 作者:罗立群 2025-06-16 18:11

微信图片_20250615210935.jpg

石问之校订本《红楼梦》(简称“石校本)已由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发行,这对红学界来说是一件值得关注的大事,也会在广大“红迷”中产生一定的轰动效应。修订《红楼梦》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且极有可能会引发争议,但校订者秉持初衷,历时九年,深入阅读领会《红楼梦》各个版本,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真校勘修改,增残补缺,融会贯通,终于取得了较为理想的修订效果。

与《红楼梦》其他版本相比较,石校本有自己的特色。首先,这是一个多本融合的新版本。我们知道,《红楼梦》存在抄本和刻本两大系统,最初是以抄本形式在亲友和朋友之间流传。1791年刻本问世以后,抄本便是有心人收藏,传播的本子主要是刻本。抄本不完整,而刻本又经过程伟元、高鹗的大幅度修改和补缀,与曹雪芹原意相差甚远。1958年,俞平伯首次以抄本和刻本拼接形式出版,前八十回是戚序本,后四十回用程甲本作为附录。1982年,红研所校注本《红楼梦》出版,前八十回采用庚辰本,后四十回采用程甲本,这个本子影响很大。这两个拼接本前八十回都是以一个固定的抄本为底本,用其他抄本进行参校。石校本前八十回则采用较为可靠的甲戌本、己卯本和庚辰本三个抄本做为底本,甲戌本占了16回,己卯本占了30回,庚辰本占了32回,列藏本、程甲本各占一回;后四十回以程甲本为底本,参校其他刻本。这种多本融合的校订本无疑是《红楼梦》版本修订的一种创举,也为红学界和广大读者提供了一个新颖的本子。

其次,石校本对《红楼梦》的文字作了较大幅度的修改。由于曹雪芹对《红楼梦》做了多次增删修改,没有最后完成,且在流传过程中又被误改和增删,致使《红楼梦》文本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年龄混乱、情节矛盾、时序错误等,给人们的阅读造成一定困惑。即便如此,对《红楼梦》这样的经典作品的文本进行修改,仍相当考验校订者对文本的领悟力、文字表达能力和文史哲学养,这既是一种勇敢的学术探索,也要承担极大的风险。为此,作者在修订时确立了基本准则:“以前八十回为准绳,让后四十回的思想内涵、故事脉络、人物形象尽可能与前八十回保持一致”,“致力于消除后四十回与前八十回的显性冲突,尽可能缩短两者在叙事艺术上的落差,即沿着混合本的正确方向”,努力将校订本”从简单的拼配状态提升到真正的融合状态“。从石校本的内容来看,作者在校勘上下了很大功夫,取得了一定的突破性成果;在文本的语句文字修改上,也是反复斟酌,谨慎下笔,力求人物形象前后一致,叙事逻辑合情合理,基本达到了校订者的初衷。

再次,石校本内容相当丰富。此书保留大量的脂批文字,供研究者参考;此外,文本改动后,通过注释和附录的形式保留原文,让读者可以参照揣摩。校订者还在书稿中适时写下按语,或解释修改意图,或对作品情节阐释发微,提升了校订本的学术价值。红楼梦学会名誉会长张庆善先生为校订本写了序,校订者自己也写了前言、凡例,出版社还为此书配了精美的插图。如此丰富的内容,让石校本不仅成为一个不错的阅读本子,也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石校本的问世,给红学研究注入了一股清流,一定会推动《红楼梦》版本研究。研究界应以包容的态度、开放的胸襟,理解和评价石问之的探索精神。同时,出版界和红学界也应以严谨和慎重态度对待经典作品的校订和修改,严格把关,确保质量,杜绝泛滥。

作者简介

罗立群,暨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责编 李鹏】

新时代山乡巨变故事

新华社2022-05-27

24小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