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旅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华文旅 > 正文

马背长歌 人类非遗——乌珠穆沁长调民歌与文化讲唱会

中国网 2025-06-18 09:28

穹庐歌潮涌,草原乐韵长。6月15日,“马背长歌 人类非遗——乌珠穆沁长调民歌与文化讲唱会”在国家大剧院艺术资料中心上演。讲唱会由国家大剧院主办,查干夫长调民歌传承名家工作室承办,内蒙古艺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院、内蒙古长调艺术交流研究会、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民间艺术与影视传播专业委员会协办。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任兰静,著名导演、剧作家陈建祖先生,著名蒙古族学者扎木苏教授,中国民协、中国音协、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的领导、专家以及多家媒体记者与首都观众一道共同听赏了讲唱会。

活动现场

本场讲唱会的发起策划人是中国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天彤。自2023年10月起,张天彤教授先后在国家大剧院艺术资料中心举办了系列民歌讲唱会,活动聚焦北方少数民族经典民歌和冀东、桑植、高淳、陕北、商城等地民歌,突出体现了思想性、学术性、地域性、艺术性与普及性。该系列活动均以讲唱结合的形式,带观众领略民间音乐的艺术魅力,更是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民歌传唱者们搭建了展示舞台,此举赢得了广大观众与媒体的一致好评,获得了广泛的社会赞誉。

张天彤教授

本次活动由张天彤教授邀请内蒙古师范大学杨玉成(博特乐图)教授、内蒙古艺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院乌兰其其格教授共同进行现场学术讲解。讲唱会伊始,张天彤教授邀请杨玉成教授讲解了蒙古族长调的历史、分布、特点以及分类,让现场听众对蒙古族长调有了初步的了解。

张天彤教授与乌兰其其格教授(左)、杨玉成教授(右)共同讲解

杨玉成教授

长调,是蒙古语“乌日汀道”(URTIN DUU)的意译。“乌日汀”为“长、久、永恒”,“道”为“歌”之意。相对于结构短小方整、节奏节拍均匀的短调民歌,“长调”不仅是蒙古人民关于此种文化表现形式的通行称谓,同时也较为确切地体现了其音乐风格和音乐形态特征。蒙古族长调民歌早在2005年便入选联合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21年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紧接着,张天彤教授又邀请乌兰其其格教授介绍了此次活动的表演嘉宾——蒙古族长调民歌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查干夫长调名家工作室”领衔人查干夫,30余名民间长调歌手以及内蒙古艺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院2024级“长调与马头琴”非遗传承班的师生团队。

乌兰其其格教授

活动当天,恰逢演唱团成员中有一位名叫格日勒陶格陶的老人过73岁本命年,按照当地的习俗是要给老人祝寿的。于是,34名民间艺术家们在艺术资料中心小舞台上围坐在一起,犹如在蒙古包里,让在场的观众一同体验传统蒙古族祝寿贺喜的场面和氛围。随后,拉开了讲唱会的序幕,全体歌手共同演绎了乌珠穆沁部族古老的《宝拉根杭盖》。在乌珠穆沁部族口耳相传的历史中,祖先曾生活在阿尔泰杭盖山脉长满葡萄的地方,因此,自称“乌珠穆沁”——来自葡萄乡的人,或者采摘葡萄酿酒的部族。这首歌主要表达了祖先对圣山和故土的崇拜,虽然迁徙离开故土几百年,这个旋律依旧传唱至今,一众歌手悠长的歌声仿佛带领观众身处遥远的宝格达圣山。

全体歌手演唱《宝拉根杭盖》

接下来是两首饱含深情的歌曲,一首是由中央民族大学长调专业学生温都日根演唱的《茂密的蓬松树》,这是一首思念母亲的宴会歌曲,她的歌声宛如草原上的天籁,纯净而悠扬。《金翅膀的百灵鸟》这首歌曲,相传是乌珠穆沁德高望重的贵族文人为思念父母所作,在乌珠穆沁地区流传广泛,成为宴会必唱的曲目。由“乌珠穆沁民歌传习所”全体女歌手集体演唱。

温都日根演唱《茂密的蓬松树》

全体女歌手演唱《金翅膀的百灵鸟》

著名乌珠穆沁长调歌唱家葛·图雅带领内蒙古艺术学院2024级“长调与马头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班学生,为听众们演绎了一首动听的长调民歌《细长的云青马》,情感真挚而强烈。值得一提的是,非遗传承班是内蒙古艺术学院的特色教学班级,自2011年招收第一届“科尔沁民歌传承班”开始,至今已经走过了14年的历程,培养了300余名学生,在理论建设与舞台实践方面在高校传承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葛﹒图雅携内蒙古艺术学院2024级长调与马头琴传承班学生演唱《细长的云青马》

由“铁青马组合”演唱的《铁青马》,是一首婚礼歌,通常在送亲宴会上演唱。张天彤教授邀请了乌兰其其格教授为听众们讲解了长调民歌与习俗文化,还邀请了杨玉成教授讲解了蒙古族敖包祭祀仪式,让听众们对蒙古族的习俗文化有了更清晰的了解。

铁青马组合演唱《铁青马》

一阵场内传来阵阵悠扬的马头琴声,内蒙古艺术院2024级“长调与马头琴”传承班导师却吉嘎瓦演唱了《乌珠穆沁阿斯尔》。这是著名马头琴演奏家扎丹巴先生在传统音乐基础上创作的器乐曲目,经由却吉嘎瓦的演绎,听众能够深刻感受到乌珠穆沁草原的独特魅力,以及生活在乌珠穆沁草原上人们的热情、豪爽与坚韧。

却吉嘎瓦演奏《乌珠穆沁阿斯尔》

由一众歌手带来的四首歌曲《飞快的黄骠马》《团尾马》《清爽的色叶勒锦河》《清凉的杭盖》中,《团尾马》是由蒙古族长调民歌旗级代表性传承人旭仁其其格领唱,她的嗓音醇厚而富有磁性,极具感染力。

全体歌手演唱《飞快的黄骠马》

旭仁其其格演唱《团尾马》

全体女歌手演唱《清爽的色叶勒锦河》

师生合唱《清凉的杭盖》

乌珠穆沁不仅有着动人的蒙古族长调,还是“搏克”——摔跤文化的故乡,内蒙古境内最好的搏克手多出自乌珠穆沁地区。内蒙古艺术学院长调教师杭盖萨出日领唱的《都荣扎那》便赞颂了著名摔跤手——都荣扎那。

杭盖萨出日演唱《都荣扎那》

由查干夫和温都日根演唱的《岗嘎尔玛尼的柳条》表达了对母亲的思念之情,“岗嘎尔玛尼的柳条,随风摇摆;思念我的母亲,策马扬鞭去见她。”从歌词便可以看出蒙古族音乐审美习惯,歌词的前一句唱蓝天、大地、草原、山川、河流、骏马等自然万物;后一句抒咏人间的恩情、亲情、爱情、友情、乡情,总结起来便是“人与自然”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查干夫、温都日根演唱《岗嘎尔玛尼的柳条》

最后,全体歌手齐聚舞台,共同演唱了一首《太平盛世》,他们以声传情,将对草原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赞颂,化作流淌的音符。歌声中有对草原丰饶的深情讴歌,也有对民族团结的热情礼赞,更有对未来生活的无限憧憬。歌手们用真挚情感,让听众深切感受到草原儿女心中炽热的家国情怀。演出结束,曾到东乌珠穆沁旗插队的北京知青还为第二故乡的亲人们献上了哈达,对亲人们表达了深切的感谢之情,也对蒙古族音乐文化艺术表达了喜爱与赞赏。

全体歌手演唱《太平盛世》

北京知青观众献上哈达

本次活动在全面体现了蒙古族长调传统艺术特色的同时,也展示了其在新时代的独特风貌。张天彤教授表示:“本次的讲唱会不仅仅是一场民歌的盛宴,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它让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多了一份对美好事物的敬畏之情以及对生活真谛的感动。同时,它也让我们的心灵变得更加柔软,对世界有了更加绵长的思考和感悟。”

演出结束后,全体演职人员和主要嘉宾合影

当晚,在张天彤教授带领下,来自乌珠穆沁草原的民间艺术家们还应邀走进了“北京音乐广播FM97.4-乌珠穆沁长调民歌与文化讲唱夜”直播间,为广大听众朋友们分享了乌珠穆沁长调民歌及其背后的故事,受到广大听众朋友们的喜爱和好评。

图片提供:张炜悦、刘彤、张芷菁

【责辑 卡咪娜】


新时代山乡巨变故事

新华社2022-05-27

24小时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