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清
西藏天虹科技股份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中国药学会第二十届理事,所带领的“高原生物制造工程技术创新团队”入选2014年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荣获“2023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创新奖”“第二十四届吴阶平—保罗·杨森医学药学奖”“第十三届发明创业奖人物奖特等奖”、第六届“杰出工程师奖”等。
昆仑山脉以南,帕米尔高原以东,被称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凭借独一无二的地质构造与气候条件,历经漫长岁月的雕琢,孕育出丰富的高原珍稀动植物资源。牦牛、青稞、藏药材等特产,不仅是藏族人民生活的根基,更是蕴含着无限经济潜力的宝藏。然而,长久以来,技术的短板如同沉重的枷锁,使得这些宝贵资源的开发利用始终处于粗放、低效的阶段。
2005年,已是国内药学及生物技术领域专家的王福清怀揣“科技援藏、赋能边疆”的初心奔赴西藏,组建高原生物制造工程技术创新团队。20载寒来暑往,团队扎根雪域,无惧艰苦环境,在科研的崎岖道路上砥砺前行,凭借坚定的信念与不懈的努力,成功突破了多项生物制造关键技术。如今,苍穹之下,念青唐古拉山的积雪折射着科技之光;冻土之上,青稞基因图谱与牦牛蛋白晶体共舞。王福清用这场持续20载的科技远征,将实验室的冷峻数据转化为农牧民账本上的温暖数字,为西藏生物产业注入科技基因、铺就进阶之路,在高原发展史上镌刻下熠熠生辉的科技印记。
“立足国之所需,践行至诚报国”,王福清表示,国家需求就是自己科研的动力。从牦牛脏器到基因图谱,从牧民帐篷到自动化车间,在科技助力下,农牧民的钱包鼓了、生物废弃物化作再生资源、雪域基因密码则成为人类健康的福音——科技创新不再是冰冷的数字跃进,而是有温度的价值传递。像王福清一样的杰出科技工作者,通过努力,在传统与现代的裂谷间架起桥梁,让高原馈赠在科技之光中永恒流转,也让世界看见一个文明古国对“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深刻诠释。
王福清参加何梁何利基金 2023 年度颁奖大会
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技术跃迁
记者:王教授,我们都知道牦牛在青藏高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既是藏族文化的鲜明象征,也是牧民们重要的收入来源。然而,传统的牦牛资源利用方式较为粗放,尤其是在牦牛乳和脏器加工方面,效益一直不太理想。在这方面,您的团队开展了哪些深入研究呢?
王福清:牦牛作为高原特色生物资源,其综合开发利用价值在高原生物技术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意义。以牦牛胰腺羧肽酶B(CPB)为例,该酶在胰岛素工业化合成中发挥着关键催化作用,其市场稀缺性和技术门槛尤为突出。经对比研究证实,牦牛来源的CPB在比活性和热稳定性等核心指标上显著优于常规动物来源,这与其高原适应性进化形成的特殊酶学特性密切相关。本团队通过建立分离纯化技术体系,创新性地开发出基于牦牛胰腺的CPB规模化制备工艺。该技术路线整合了组织匀浆破碎、梯度离心、酶原激活、分级沉淀及多模式层析等关键技术节点,实现了酶活回收率≥85%、纯度≥95%的产业化标准。这一成果意义重大,不仅能大幅减少动物内脏资源的浪费,有效缓解因获取相关物质而带来的高昂生态代价,还极大地提升了我国西部畜牧资源的利用价值。从宏观层面来看,这将有力地缓解牧区工业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长期存在的矛盾,为当地创造大量就业机会,进而带动西藏自治区积极发展高效畜牧业,稳步推进集约化、产业化经营模式。
记者:除了从牦牛胰腺提取CPB这项技术,在CPB获取技术方面,团队还有其他创新性突破吗?
王福清:当然有。我们的研究聚焦于解决传统动物源CPB生产的资源限制问题。通过分子生物学技术,首次实现了牦牛羧肽酶原B(pro-CPB)基因在大肠杆菌系统中的高效克隆与表达,并创新性地优化了蛋白层析纯化工艺,形成绿色、可持续、低成本的生物制造新路径。该工艺具有以下显著技术优势:表达系统高效稳定,目标蛋白表达量显著提升;纯化工艺简便可控,操作流程标准化程度高;生产成本具有显著竞争优势;终产品比活性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工艺特异性强,有效避免杂蛋白污染;生产周期大幅缩短;符合绿色环保生产理念。该项创新技术的成功研发,为高原生物资源高值化开发提供了范式——“基因重组+特色资源”模式,突破了传统动物组织提取法受限于牦牛胰腺资源短缺的瓶颈,为市场提供了稳定可靠的重组CPB来源。基于该技术的突破性贡献,“牦牛胰腺与重组活性羧肽酶B制取新技术”项目于2008年荣获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充分体现了其重要的科研价值和应用前景。
记者:在牦牛乳精深加工领域,听闻您的团队带来了具有变革性的成果,能否详细讲讲具体情况呢?
王福清:随着消费升级和食品药品工业的快速发展,市场对酪蛋白的品质与功能特性提出了更高要求。长期以来,我国工业级酪蛋白的主要原料——传统牦牛乳制品“曲拉”,在色泽、气味及纯度等关键指标上存在明显不足,难以满足高端应用需求。为突破这一技术瓶颈,我们团队联合产学研力量开展协同攻关。通过创新性研发两步处理工艺,有效抑制了类黑精及拟黑精物质的生成,显著优化了产品色泽;同时,基于酶工程技术的精准调控,成功降低体系粘度、还原天然乳香,并大幅抑制美拉德反应,显著提升产品感官与功能品质;此外,通过真空干燥工艺的革新,彻底解决了氧化异味问题。经过系统构建牦牛乳酪蛋白清洁精深加工的全流程控制技术体系,团队成功攻克了牦牛乳曲拉酶解助溶改性、干酪素二次护色及干燥等核心工艺难题。该技术成果不仅填补了行业空白,更荣获2010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标志着我国在酪蛋白精深加工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记者:在相关产品研发方面,团队还有哪些进展吗?
王福清:近年来,我们团队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成功开发出高品质干酪素及其水凝胶产品新工艺。在研发过程中,我们积极与多家医疗机构展开深度合作,科研人员深入临床一线,密切观察产品的应用效果,广泛收集患者的反馈意见,并以此为依据不断优化产品配方和制备工艺。最终,经过反复试验与改进,我们自主开发的药用级辅料干酪素水凝胶产品,可促进伤口愈合、有效减轻疼痛、显著改善创面微环境以及抑制细菌生长等,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正在与有关厂家开发第三类医药器械产品。
此外,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提升,具有保健功能的产品市场需求日益旺盛。硫酸软骨素由于在治疗和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方面功效显著,市场前景十分广阔。我们团队深入开展研究,对酶的种类、配比以及酶解条件进行了细致探究,发现不同的酶对牦牛软骨的分解效果存在明显差异。通过不断优化组合和反应条件,我们成功提高了硫酸软骨素的提取率和纯度。我们采用双酶酶解提取工艺,以牦牛软骨为原料成功制备出牦牛硫酸软骨素,一举解决了长期以来制约其工业开发的产品纯度不高、收率低的难题,在相对较高的氨基己糖含量下实现了较高的产品收率。2016年,我们团队基于自主酶解工艺创新,成功开发出以牦牛硫酸软骨素为主要成分的功能型营养食品,并成功获得保健食品证书,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记者:您认为这些研究成果,对西藏地区的产业发展带来了哪些具体且深远的影响呢?
王福清:我们在牦牛乳、脏器和骨头等方面所取得的精深加工研究成果,从多个维度对西藏地区产业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首先,极大地提升了牦牛资源的综合利用价值和经济附加值。以高品质酪蛋白产品为例,其优良的品质吸引了众多食品、医药、纺织等企业前来寻求合作。在食品领域,企业利用该产品开发出一系列高端乳制品;在医药行业,可用于药品辅料生产;在纺织业,还能开发新型纤维材料,从而成功构建起完整的产业链条。其次,牦牛产业的蓬勃发展为广大牧民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就业选择,涵盖加工、销售、运输等多个环节,有效提高了牧民的收入水平,为社会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再者,从宏观产业结构调整来看,有力推动了西藏地区高效畜牧业的发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为西藏地区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王福清在做试验
王福清在 2023 年中国药学大会上讲课
助力高原特色植物科技觉醒
记者:青稞在高原地区的种植历史源远流长,对高原人民而言意义非凡。在青稞加工技术方面,您的团队在研究过程中面临着怎样的挑战,又是如何成功应对并实现突破的呢?
王福清:青稞是高原地区重要的主粮作物,被誉为“生命之粮”。它不仅为高原人民提供了基本的生存保障,还具有极高的营养和功能价值。青稞富含蛋白质、膳食纤维和维生素,同时低脂低糖,符合现代健康饮食需求。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它所含的β-葡聚糖是一种极具潜力的功能性成分,具有调节胆固醇、增强免疫力等生理活性,在医药、保健品和功能性食品领域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尽管青稞β-葡聚糖的应用前景广阔,但国内在提取技术上仍存在明显短板。主要问题集中在提取率低、产品纯度不足以及生产成本过高,这严重制约了产业化发展。我们团队从工艺优化入手,重点攻克了分段醇沉和层析纯化两大关键技术。在分段醇沉方面,我们发现乙醇浓度和添加顺序对β-葡聚糖的沉淀效率影响极大。通过系统的实验设计,最终确定了最优的醇沉方案,使β-葡聚糖的提取率得到显著提升。在层析纯化环节,我们对比测试了多种层析介质和洗脱条件,建立了高效的分离工艺。同时,我们对生产参数(如乙醇用量、搅拌条件等)进行精细化调控,不仅缩短了生产周期,还降低了能耗。
目前,团队优化并建立了β-葡聚糖绿色高纯提取工艺,实现纯度长期稳定在95%以上,相关技术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以此工艺为核心,我们开发了系列高附加值营养产品,这些产品在西藏等地推广应用后,有效带动了农牧民增收,初步形成了“科研-加工-市场”的良性循环。未来我们将继续优化工艺,推动青稞产业向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记者:在推动青稞产业发展的进程中,除了专注于加工技术的研发,团队还开展了哪些重要工作呢?
王福清:我们深知,要实现青稞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不能仅仅局限于加工技术的创新。近年来,随着青稞营养价值和功能特性的深入研究,科研团队在青稞深加工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技术突破,涵盖青稞活性成分提取、加工设备优化、新型功能食品开发及种子处理技术等多个方面:采用等电点沉淀、膜分离或色谱技术,实现了青稞蛋白的高效分离,保留了其高营养价值和低致敏性特性,开发了蛋白强化食品或特殊膳食产品;通过复配青稞粉与其他谷物粉(如小麦、燕麦),结合挤压膨化或热风干燥工艺,开发出即食型青稞米粉产品,解决了传统青稞食品口感粗糙、加工适应性差的问题,拓宽了青稞在方便主食领域的应用;针对青稞原料中的杂质(如砂石、秸秆等)设计了高效分选与清洗系统开发了青稞米除杂装置,通过多级振动筛分与风力选别技术实现了青稞副产物(如麸皮、碎米)的精准分级开发了青稞饲料筛分装置,集成粉碎、混合、干燥等功能模块优化了青稞全粉、速溶粉等产品的连续化生产工艺开发了青稞深加工装置,显著提升了青稞的加工效率,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一致性;通过调控温湿度、光照及气体环境,实现了青稞种子的标准化催芽,可生产高γ氨基丁酸(GABA)含量的发芽青稞,青稞种子的多功能催芽培养箱,为功能型青稞饮品或保健食品提供优质原料。上述技术已形成从原料处理→活性成分提取→食品加工→副产物利用的全产业链技术体系,在活性成分提取、装备智能化和产品多元化方面取得显著进展,为青稞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责编 李媛】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2025-05-19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2025-05-19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2025-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