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官成:构建高职特色教育模式 培养制造业高技能人才

2021-01-07 11:00 作者:刘娜 来源:《中华英才》半月刊
大字号

589012
校园正门

职业教育是关系到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就业的重要环节。2014年5月2日,国务院公布《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再一次被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上。同年6月,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就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创业的重要职责,必须高度重视、加快发展。

对此,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党委书记、硕士生导师王官成教授深受鼓舞,他认为总书记的讲话立意深远,为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

作为西南地区最早的职业技术院校,学院多年来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合格的现代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在西南乃至全国职业教育业界都有着重要的位置。王官成介绍说,近年来,学院以打造全国一流示范高职院校为目标,依托首批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和两江新区产业发展两大平台,强化高等教育、职业教育、质量兴校、人才强校和开放办学五大意识,坚持正确方向办学、遵循规律办学、依法依规办学、讲求实效办学等四大原则,充分发挥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四大功能,构建了具有高职教育的“12544”办学模式,促进了学院的跨越式发展。

实现四个对接  专业设置独具特色

随着全国高职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不少学校在专业设置上迷失了方向,专业设置盲目求新求全。“学院围绕‘服务社会设专业、工学结合建专业、校企合作强专业’的专业建设思路,在进行专业设置和调整时,进行广泛市场调研和充分论证,准确把握重庆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状况,着重实现四个对接。”王官成向我们一一列举介绍说。

一是与两江新区产业体系紧密对接。重庆两江新区是我国内陆地区唯一的国家级开发开放新区。两江新区围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两大领域,重点打造“6+3”核心产业体系,形成以轿车和新能源汽车为主导的汽车产业、以轨道交通和电力装备为主导的装备产业、以电脑整机和信息家电为主导的电子信息产业、以生物制药和医疗器械为主导的生物医药产业、以碳纤维和高温超导材料为主导的新材料产业、以节能产品和环保设备为主导的节能环保产业等六大产业;形成以创新金融为主的金融业、以会展物流为主的商贸业、以资讯研发为主的信息业等三大服务业。两江新区将需要高技能型人才至少100万人以上。学院专业体系与两江新区的4个产业和3大服务业密切耦合,在人才培养、专业设置、校企深度融合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是与重庆五大功能区产业布局紧密对接。学校位于重庆都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交接点。学校形成以服务装备制造、汽车摩托车、电子信息、现代服务业等为主要特色的专业体系,既与重庆都市功能区拓展区建设电子信息、汽车和高端装备等三大支柱产业研发和总装基地高度契合,又与城市发展新区是全市未来工业化、城镇化的主战场,是全市重要的制造业基地的定位高度契合。

三是与重庆“6+1”支柱产业紧密对接。重庆“6+1”支柱产业重点打造七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和30个左右百亿产业集群。电子信息产业产值达到10000亿元,汽车摩托车产业产值达到5000亿元,装备制造业产值达到5000亿元。根据《重庆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的类别、数量的预测,在汽车摩托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材料工业等支柱产业,以及金融、商贸、交通运输等现代服务业领域,预计到2015年,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17.23万人,到2020年达25.24万人。

四是与重庆十大新兴产业紧密对接。黄奇帆市长在2014年中国500强企业高峰论坛上提出重庆将机器人、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物联网等产业列为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新的增长点,推动重庆经济持续发展。学院开办了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物联网技术等专业,并针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生物医药产业,适时调整了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工业分析与检验、化学制药技术等专业的办学方向,为重庆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以服务为宗旨  走产学研结合道路

众所周知,高职高专教育是产学研结合最紧密的。王官成认为产学研结合是实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四大功能的必然选择,是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产学研结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政府、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四方。利益、人才、技术是四方在产学研合作教育中的三个核心动力因素。应立足于这些核心动力要素,建立协调各方主体间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合作、补偿、共享等动力机制,构建以高校为主体、企业为主力、政府为主导、科研机构积极介入的产学研结合运行机制。

王官成说,学院始终坚持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指导思想,主要有以下几项举措:

一是明确科研定位。学校科学研究重点围绕重庆两江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加大企业需要的应用技术研究,重点抓好技术创新,加大对产品生产工艺和关键技术的研发、关键设备的研制。二是建立四大平台。建立博士工作站、教授工作室、科研信息化平台和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等四大平台,为企业技术研发、学生创新教育和教师能力提升搭建专业知识拓展应用的创新平台。三是完善科研管理体系。以项目运作为杠杆,形成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的保障和激励机制,鼓励企业、高校或科研院(所)带项目入校,支持教职工,特别是高职称人才带项目设研究所,激励博士带项目进博士工作站,激发学校科研活力。目前,学院成立了汽车零部件测试技术、智能软件等14个研究所,各研究所立足“坚持与企业合作,研究课题必须来自于产业,研究成果必须服务于产业”的原则,注重理论知识创新的同时,更强调研究成果的实用性转化。

为适应市场的需要,整合资源,构建九大专业群。学院着力以国家示范专业、特色专业、精品专业、主干专业为依托,开发相近专业,并在原有专业的基础上繁衍新专业,形成新的专业增长点,构建专业群体、专业链条。

目前,学院重新整合专业及教学资源,将学校专业群划分为九大专业群。针对汽车、装备制造、石油天然气化工和建筑等劳动密集型传统优势产业,重点打造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建筑工程技术等专业群,凸显产业支撑型专业特征,形成学校的办学优势和鲜明特色。针对新一代信息支柱产业及“2+10”产业链(集群),创新发展以信息前沿技术云计算、物联网为核心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群。针对建设长江地区金融中心、国家级物流枢纽城市、创意之都、内陆保税区及航空港等现代服务业,择优发展会计、酒店管理、物流管理、艺术设计等专业群,形成以国家示范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以制造类、电子信息类专业为主,特色鲜明、优势凸显的专业发展体系。目前,有国家示范专业4个、国家重点建设专业2个、市级示范专业1个、市级教改专业3个,多个专业满意度排名全市第一, 形成了国家教学成果、教学团队、精品课程及教材、技能大赛奖等标志性成果。

就业形势喜人  面向一线能力突出

在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下,近几年学院毕业生就业率连续3年在99%以上,稳居全市高校前茅。毕业生在韩国SK集团、延锋江森、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长安汽车、长安福特、力帆汽车等知名企业高质量就业,并成为技术技能骨干。根据第三方机构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调查,用人单位对学院毕业生的总体满意度高达98.35%。

成绩的取得,王官成归结于学院坚持以服务装备制造、汽车摩托车、电子信息、现代服务业等产业需求为根本,培养面向生产服务一线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同时,学院不断完善就业工作体制,健全就业工作机制,使就业指导工作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的道路,开创了毕业生就业工作新局面。

王官成具体解读说,一是创新培养模式,提高人才质量。学院始终坚持校企合作,大力推进工学结合,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了以行业、企业专家和学校教师共同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和教学设计,形成了以真实的情境、真实的任务、真实的流程,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全程参与教学过程、全程参与课程及教材建设、全程参与教学评价的开放性的专业建设机制,实现了校企共育高技能人才。创新并实践了“能力标准、课程体系和职业证书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荣获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重庆市教学成果一等奖。酒店管理专业探索了3天在酒店,2天在学校的“3+2”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新模式。“3+2”工学交替模式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做中学、学中教”,实现了真正的“零距离”上岗。该模式在重庆及西南地区被誉为“酒店人才培养领先模式”。 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与重钢、长安、大江至信、元创等企业深度融合,实施7个班的订单式培养,实现了学生、企业、学校三方受益。积极推行CDIO、中德机电项目等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探索,效果良好。

二是深化教学改革,完善课程体系。学院按照能力本位、双元合作、任务引领的思路,由行业协调委员会、企业专家和专业教师共同完成人才需求调研、工作任务分析、课程结构分析、课程内容分析、教材开发的课程开发模式。课程体系符合专业所对应行业与企业人才需求,确保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课程内容符合岗位能力需求,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内容体系,课程实施符合生产及服务的流程和要求,实现教、学、做一体,并通过校内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等途径,使学生的学习和训练与真实工作相一致。按照“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课堂与生产车间”三位一体的方式组织与实施教学,形成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三是夯实实践教学,突出职业技能。学校通过校企融合,学校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制定实践教学计划,联合开发实训教材,改革实践教学内容,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学院制定了《实训基地管理办法》、《实训基地安全管理办法》和《校外顶岗实习管理办法》等制度,使学生实训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目前,大多数专业核心课程实践学时占该课程总学时的50%以上,学生在一线岗位上技能训练学时占总实践课时的比例达到60%以上,半年以上顶岗实习学生占应届毕业生比例达98%以上,保持学生实训事故零发生率的纪录。

推进素质教育  强化党风廉政建设

1962年10月,王官成生于重庆武隆县,西南政法大学博士学位。他长期从事伦理学、法理学、管理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参加国家级课题研究3项,主持省(市)级课题研究8项,主持或参与地方课题研究8项。其中,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重庆市教学成果一等奖一项等奖项。在日本广岛大学王官成做访问学者参与国际合作项目《日中老人问题比较研究》(中方主持人)。

在研究成果和对理论思考的基础上,王官成积极著书立说,他公开出版专著6部,参编教材5部。在《哲学研究》、《道德与文明》、《毛泽东思想研究》、《探索》、《改革》、《学术论坛》等核心刊物发表论文30多篇。丰硕的成果获得行业的认可,为此,王官成获得重庆市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重庆市“五个一批人才工程”成员、“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个人”、“重庆市优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王官成还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担任许多的社会职务——中国伦理学会会员、重庆市伦理学学会副会长,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理事,中国机械工业高职与中专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副理事长等职务。

在王官成领导下,学院党委高度重视党风廉政建设,成立了党风廉政建设领导小组,明确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目标,实行党风廉政建设领导分工责任制和责任公开。以党员、教师为主体,以制度来规范,以监督来强化,把党风廉政建设贯穿于“廉洁办学,廉洁从教,廉洁自律”这一主线始终。强化宣传教育,提高党员干部拒腐防变意识。健全规章制度,把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到实处。关口前移,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工作力度。践行群众路线,“四风”问题明显改善。

思想政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 ,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根本体现,是培养社会主义可靠接班人根本保证。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学院立足实际,着眼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坚持以生为本,德育为先,专门设立了素质教育项目,深入扎实推进新形势下学生素质教育工作。王官成强调实施“六个一”:

树立一个理念——以生为本,德育为先,四方联动,分级培育;围绕一个中心——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四大工程”:即“青年先锋工程”、“科学人文素质工程”、“心理阳光工程”和“爱心助学工程”建设;完善一套体系——形成了组织领导体系、工作实施体系、工作内容体系和“四维”评价体系;构建一种模式——施行素质教育“分年级”培育模式即:一年级重在“敬业”教育,二年级重在“就业”教育,三年级重在“创业”教育;化解一道难题——推行教学、团学工作一体化建设;打造一支专兼职素质教育骨干团队。目前,学院的素质教育工作已上升到一个崭新的平台,促进各方面事业顺利发展。

采访将结束时,王官成深有感触地对记者说:“诚恳做人是根本,就是要做有品德之人、有品质之人、有品位之人;认真做事就是要用心想事、用心谋事、用心干事、用心成事,坚守中国职业教育发展之梦想,胸怀学校发展宏图之愿景,心系师生员工之利益;潜心做学问,是我立志成为专家型管理者的梦想,探求科学真理是每一个学者的崇高职责,要以严谨、执著、求实和求新的态度,扎扎实实地努力探求,辛勤耕耘,追求真理,撰写出在理论上有所建树和突破的精品力作,为繁荣学术作出应有的贡献。”

(2015.01.01 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