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把寻常卷尺,丈量的不仅是台阶的坡度、路面的裂缝,更丈量着一座超大城市治理的精度与温度。近日,人民日报报道:深圳“卷尺哥”的走红,与千余条民生建议的“速整改”,恰如一面多棱镜,折射出“民有所呼、政有所应”的现代治理图景。这背后,既是“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传统智慧的当代实践,更是“苟日新,日日新”的改革精神在城市治理中的生动注脚。
一叶知秋,从“随手拍”见治理理念之变
当市民举手机如执尺规,成为城市肌理的“体检师”,深圳以“未诉先办”的机制创新,实现了从“民不告官不究”到“未雨绸缪”的跨越。这悄然呼应着《孙子兵法》“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的智慧——治理者主动将触角延伸至网络空间的民生涟漪,以数据之网捕捉民情之微。从盯紧537个政务平台到扫描42个社会网络平台,这种“主动破壁”的背后,是对“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的深刻领悟。
一呼百应,从“速整改”观机制革新之效
“@深圳—民意速办”平台如同城市治理的“神经中枢”,以“三张清单”厘清权责边界,以“首办负责”破除推诿积弊。当涉及多部门的民生事项如流水线般精准分拨,当“加急工单”30分钟内启动响应,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深圳速度”的表征,更是“上下同欲者胜”的系统重构。这种打破部门藩篱的合力,恰似《周易》所言“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在数字时代演变为多元主体的协同共治。
一隅三反,从“办一事”到“治一类”的治理升维
更值得称道的是,深圳并未止步于个案的快速处置。通过“类案治理”机制,将零散诉求转化为治理优化的契机,实现了从“救火队”到“规划师”的蜕变。这种“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智慧,与《黄帝内经》“上工治未病”的哲学一脉相承。当市委书记亲自主持民生推进会,当每月专题研讨成为制度常态,便如白居易所云“仁圣之本,在乎制度而已”,正是制度化的保障让民生关怀超越个案,形成长效治理的坚实底座。
千里之行,始于“共治”
深圳实践最动人的篇章,在于激活了市民参与的“源头活水”。两千余名进言超十次的“民间智囊”,八十多位献策逾百的“点子之王”,共同绘就了“万人操弓,共射一招”的共治画卷。这种政府与市民的“双向奔赴”,正是《孟子》“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在新时代的生动诠释。
纵观古今,善治者必察民情、通民心。深圳以“卷尺哥”现象为切口,展现的是一条从“管理”到“治理”、从“响应”到“预见”、从“独奏”到“合唱”的城市治理新路。当每一把市民的“卷尺”都能成为城市进步的刻度,当每一个“随手拍”都能触发治理体系的共振,便是“治大国若烹小鲜”的理想照进现实。这不仅是技术赋能的高效图景,更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温暖注脚,为超大城市治理提供了颇具启示的“深圳方案”。
【责编 李媛】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2025-10-28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2025-10-26
《中华英才》半月刊网2025-10-18